鄧江洪 夏勝梅,王艷春
(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開發處,湖北 潛江 433124) (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湖北 潛江 433124)
江陵凹陷沙市背斜淺層成藏特征研究
鄧江洪 夏勝梅,王艷春
(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開發處,湖北 潛江 433124) (中石化江漢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湖北 潛江 433124)
通過綜合利用地震、測錄井資料和有機地化分析資料,對油氣運移路徑、疏導體系以及油氣富集規律進行綜合研究,認為沙市構造淺層非生烴層系存在以斷層為運移通道,形成深層生、淺層儲的“古生新儲”油藏類型,淺層具有較好的成藏條件,為下一步江陵凹陷的滾動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沙市背斜;成藏條件;淺層
江陵凹陷屬江漢盆地的一個重要的次級含油構造單元[1],面積為6500km2,截止2010年10月底,完成二維數字地震20000多公里,三維地震1351.335km2,共鉆各類探井409口。前期勘探發現新溝嘴組發育生油層,新溝嘴組、白堊系是勘探的主要目的層組[1],先后發現了花園油田、八嶺山油田、沙市油田、荊西油田、謝鳳橋油田等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280×104t。凹陷內白堊-第三系資源量10361×104t,資源探明率僅為12.4%,資源探明程度低,表明江陵凹陷還有較大的勘探潛力。
沙市背斜位于江漢盆地江陵凹陷荊州背斜帶中部,其勘探工作始于20世紀60年代[1],1992年冬完成沙市構造60.38km2的三維地震,重新落實了構造。1993~1995年在沙市背斜相繼鉆探了沙24井、沙26井以及沙27井,從而發現了沙市油田[2],于1995年投入開發,主力油層分布在新溝嘴組下段(Ex下)Ⅰ油組。2011年通過成藏控制因素與油氣富集規律進行綜合研究,認為沙市構造荊沙-潛江組(簡稱“淺層”)非生烴層系存在油源來自沙市-新溝嘴組下段[3-7]、以斷層為運移通道[8-9]的“古生新儲”型次生油藏[9-10],并部署了沙26斜-8井,在淺層均獲高產油流[2],預示著具有較好的滾動勘探潛力。
鉆井揭示,沙市背斜自下而上發育白堊系羅鏡灘組、紅花套組、跑馬崗組,古近系沙市組、新溝嘴組、荊沙組、潛江組、荊河鎮組,新近系廣華寺組及第四系[1]。淺層儲層較發育,潛江組是良好的區域性蓋層[1,3],所以淺層具有良好的儲蓋組合,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源和圈閉條件。下面,筆者將從這2方面探討沙市背斜淺層的成藏條件。
沙市地區古近系發育3套烴源層系,沙市組上段、新溝嘴組下段及潛江組烴源巖[3-7]。其中沙市-新溝嘴組烴源巖發育(見表1),有機質豐度高,為成熟-高熟烴源巖,具有較好的烴源巖條件;潛江組為未熟-低熟烴源巖,生排烴能力差,但可作為淺層的區域性蓋層。淺層成藏主要依靠沙市-新溝嘴組烴源巖供烴,通過疏導體系運移進入淺層成藏[7-9]。

表1 沙市地區深層烴源巖指標統計數據表
沙市背斜鹽巖上隆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斷層,斷層為深層生烴層系與淺層圈閉溝通的橋梁[7-11],使早期深層生成的油氣沿通道運移到淺層中成藏或逸散。沙市構造淺層潛江組發現油氣顯示井18口、油氣層井5口,荊沙組油氣顯示8口井、油氣層井4口井,油氣顯示廣泛分布于斷層及周緣,證明斷層是沙市背斜淺層油氣成藏的重要輸導體系。
據沙市背斜沙26井潛江組、荊沙組與新溝嘴組下段油砂樣品分析,主峰碳數均為C22,Pr/Ph分別為0.52、0.52和0.72,均小于1.0,OEP值分別為0.94、0.95和0.92,各項參數十分一致,具有良好的對比性;潛江組、荊沙組與新溝嘴組下段δ13C分別為-28.8‰、-28.4‰和-28.2‰,原油碳同位素值隨著向上方向逐漸降低,指示出新溝嘴組生成的油氣沿斷層面垂向運移至淺層。三者均為來自高成熟油源,具有同源特征(見圖1),表明淺層油氣來源于沙市組-新溝嘴組。
沙市背斜新溝嘴組上段以及荊沙組為淺水、氧化環境下形成的沖積平原沉積-濱淺湖沉積,地層以紅層為主,主要發育灘壩相砂體,滲透性砂巖厚度10~20m,孔隙度15%~20%。潛江組為一套以淺湖相沉積為主的灰色砂泥巖間互沉積地層,以濱淺湖沉積為主,滲透性砂巖10~30m,孔隙度15%~24%。說明沙市背斜淺層具有較好的儲集條件。
沙市背斜為沙市組下段鹽隆作用形成的鹽隆背斜(見圖2)。在多期構造運動作用下,淺層現今的構造面貌整體上為一被北東向斷層復雜化的背斜,可分為埠河斷背斜、鹽卡地塹和新楊場斷鼻3個部分(見圖3)。淺層的構造高點位于埠河斷鼻沙26井區、鹽卡地塹西部以及新楊場斷鼻西部,圈閉主要形成于荊沙組-荊河鎮組沉積期。

圖2 沙市鹽構造地震剖面特征及平面分布位置圖
根據構造、疏導體系和砂體配置關系分析,深大斷層周緣砂巖較發育、構造相對比較完整的圈閉高部位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場所(見圖4),如位于鹽卡地塹的江深3井區、鹽卡地塹西斷鼻以及沙26斜-8井區,這些均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區塊。

圖3 沙市背斜潛四下段頂面構造圖 圖4 沙市背斜淺層油氣聚集有利區塊預測圖
[1]江漢油田石油地質志編寫組.中國石油地質志(卷九)[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2]盧明國.江陵凹陷油氣勘探現狀及前景展望[J].江漢石油科技,1995,5(2):88-91.
[3]江榮沛,江繼綱.江陵凹陷下第三系兩個含油系統油源巖的地化特征[J].沉積學報,1997,15(2):19-25.
[4]江繼剛.江漢盆地新溝嘴組下段主力烴源巖研究[J].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5]盧明國.江陵凹陷烴源巖熱演化史探討[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7,29(3):49-51.
[6]朱揚明,江繼綱.江陵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學特征[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1995,17(2):26-32.
[7]馮志平,汪小泓,付進梅.江陵凹陷虎4井荊沙組油源探討[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10,32(5):180-182.
[8]夏勝梅,李爭.江陵凹陷次生油氣藏成藏條件及勘探有利地區[J].江漢石油科技,2001,11(3):1-5,22.
[9]陳孔全,程志強,詹海軍.江陵凹陷西南緣新生古儲型油氣藏成藏條件[J].天然氣工業,2004,24(2):33-36.
[10]胡見義,黃第藩.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11]劉俊,盧明國,童小蘭,等.江陵凹陷構造演化與含油氣系統關系研究[J].地球學報,2008,29(1):89-94.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7.009
TE122.3
A
1673-1409(2012)07-N024-03
2012-04-24
鄧江洪(1964-),男,1987年大學畢業,高級工程師,現主要從事油田開發與油田規劃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輯] 洪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