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凱,朱 丹,張 婷,羅慧芬,董智慧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模糊ISODATA聚類分析算法在礦山地質環境評價中應用
孟慶凱,朱 丹,張 婷,羅慧芬,董智慧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物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為評價礦山地質環境,以重慶市黃桷埡地區為例,建立模糊ISODATA聚類分析數學模型對其進行環境評價。該研究方法為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并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空間信息技術;模糊ISODATA聚類分析;礦山地質環境評價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國際上礦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德國等,早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制定了比較嚴格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評估制度。隨著我國礦業開發速度的加快,因采礦活動而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環境破壞的問題日趨突出[1]。因此,有必要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評價。下面,筆者利用模糊ISODATA聚類分析算法對重慶市黃桷埡地區礦山地質環境進行評價,以期為礦區環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1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在構建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時,應注重如下原則[2]:①科學性原則,即客觀真實地反映礦山環境現狀、發展趨勢及內在機制;②完整性原則,即不僅要有生態環境本身質量指標,還要有生態環境的調控指標;③實際性原則,即要考慮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以及可靠性,從而能夠體現礦山環境評價的意義。
1.2運用遙感技術確定重點區域
重慶市黃桷埡地區面積約2500km2,共涉及8個礦產資源規劃區(1個重點開采區,6個禁止開采區,1個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區)。由于調查區范圍面積涵蓋大,利用傳統方法無法確定重點評價區域,因而借助遙感技術確定重點區域,即根據該研究區地理位置、地質條件和氣候特征等情況選取Landsat遙感圖像[3],并對圖像上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植被種群分布狀況和土地利用狀況等進行解譯,最終確定重點研究區域。
1.3評價指標確定
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4]和研究區內的實際情況,選取坡度、植被覆蓋率、開采點密度、區域重要程度、礦山占地面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程度6個評價指標。坡度、區域重要程度和開采點密度可以反映該地區的地形地貌、礦產資源儲存、埋藏的深度。植被覆蓋率直接反映出礦山開采情況,同時也可以映射出水資源等生態環境的破壞情況。礦山占地面積和環境污染擴散能力有直接關系,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程度和研究區內水、大氣、植被等生態因子息息相關,是礦山地質環境評價中不可或缺的評價指標。
1.4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評價指標權重是反映指標在綜合評價中的重要程度,它取決于指標本身在評價決策中的作用及其價值的大小。確定評價指標權重時可以采用專家經驗評判法,又稱Delphi法[5],其主要特點是集中相關專家的經驗和意見,確定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程度或直接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并最終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礦山地質環境評價指標權重值表
將研究區按格網進行劃分若干評價單元,同一單元內的地質環境具有相對均一性[6]。按照模糊ISODATA聚類分析算法建立評價模型。
設被分類集合X=(X1,X2,X3,…,Xn),其中每一個樣本Xi均有m個特性指標,即Xi=(Xi1,Xi2,Xi3,…,Xim),特性指標矩陣為:
(1)
要將樣本集X分為c類(2≦c≦n),設c個聚類中心向量為:
Vi=(Vi1,Vi2,…,Vim) (i=1,2,…,c)
(2)
為了得到一個最佳的模糊分類,從模糊分類空間Mfc中選擇一個最好的分類,即求出適當的模糊分類矩陣R=(rik)cn與聚類中心向量V=(V1,V2,…,Vc)T,使得目標函數J所表示的目標函數達到極小值:

(3)
式中,k為某一個評價指標;i為某一分類;q為乘積冪數;rik表示第k個數據在第i類的隸屬度。
當q≥1,Xk≠Vi時,利用ISODATA方法進行迭代,且過程收斂,具體步驟如下[7]:
1)選定c(2≤c≤n),取一初始模糊矩陣R(0)∈Mfc,逐步迭代,迭代變量為s,此時s=0;
2)對于修正模糊分類矩陣R(s),計算聚類中心向量V(s):
(4)
3)修正模糊分類矩陣R(s)為:

(5)

應用以上方法得到模糊分類矩陣R(t+1)和聚類中心向量V(t)就是分類數c、初始模糊分類矩陣R(0)、ε和參數q的最優解。

表2 礦山地質環境分級結果
在Visual C++環境下,筆者基于arcgis進行二次開發,通過讀取文件,利用屬性數據,然后進行ISODATA算法實現。根據研究區的實際情況,確定分類數c=5,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確定相應的初始模糊分類矩陣R(0),并且取q=2,精確度ε=0.00001,經過多次迭代運算,得到如表2所示的分類結果。在arcgis的toolbox中,將工作區按1km×1km格網進行劃分,每個格網單元作為樣本點,利用分級結果進行空間插值,得到研究區礦山地質環境的最終評價結果(見

圖1 礦山地質環境分級結果
圖1)。從圖1可以看出,研究區內環境總體上較好,局部地質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分布特點呈點狀放射性,沿西南向東北延伸,這與其地層發育和礦山開采有直接關系。
模糊ISODATA聚類分析算法可以有效消除人為劃分因素和傳遞偏差的影響,利用該算法對重慶市黃桷埡地區的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得到的結果與實際情況基本符合,證明該研究方法是科學有效的,從而為區域地質環境的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因此,模糊ISODATA聚類分析算法在環境科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1]董巖峰,劉瀚,田國濤,等.河北省礦山地質環境分析與評價[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7,18(4):40-42.
[2]勒建明,吳侃.基于GIS礦山開采沉陷環境影響評價探討[J].礦山測量,2001(9):92-94.
[3]顧廣明,王麗,蔣德林,等.3S技術在煤礦區開發現狀及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煤田地質與勘探,2006,34(5):51-55.
[4]周愛國,周建偉,梁合誠,等.地質環境評價[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
[5]王光輝,肖圣才,劉小燕,等.Delphi專家評分法在景觀橋梁方案必選中的應用[J].湖南理工學院學報,2011,12(1):80-81.
[6]錢夕元.聚類ISODATA分析算法的實現及其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8):70-71.
[7]彭高輝,陳守宇.模糊ISODATA聚類在礦山環境評價中的應用[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4,11(1):6-8.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7.017
P642.5
A
1673-1409(2012)07-N052-02
2012-04-26
孟慶凱(1987-),男,2009年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3S技術與數字地球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輯] 李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