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聰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黑龍江 大慶 163517)
葡北三斷塊葡136井區斷層與剩余油配置關系研究
姜福聰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七采油廠,黑龍江 大慶 163517)
根據葡北油田三斷塊葡136井區目前開發狀況,進行了葡萄花油層斷層特征的三維建模精細解釋和砂體展布特征分析,描述了葡136井區不同類型的砂體與斷層匹配模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對斷層邊部的剩余油富集區進行了圈定,確定研究區內反向斷層上升盤一側、斷層交叉部位為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區。最終在全區刻畫出4個剩余油富集區,該技術的實現對提高水驅油藏斷層邊部采收率,改善區塊開發效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葡136井區;斷層;砂體;剩余油;配置關系
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層經過多年的注水開發,綜合含水率約為92.5%,目前已處于高含水開發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整體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且主要分布在斷層邊部、微幅度構造高部位和局部注采不完善井區[1]。筆者根據葡136井區葡萄花油層的儲層沉積特征、砂體展布規律、斷層特征以及微幅度構造等影響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研究區不同類型的砂體與斷層匹配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對剩余油形成與分布的控制作用,優選出葡136井區葡萄花油層富余油區,對提高水驅油藏斷層邊部采收率,改善區塊開發效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表1 葡北三斷塊中部斷層區構造4條斷層要素
2)斷層三維建模精細解釋 通過地震解釋資料和井上斷點數據對工區內斷層進行精細解釋,建立工區斷層模型,最終確定葡136工區內20條斷層的空間展布特征和斷層傾角、方位角特征,對斷層空間展布形態進行精細刻畫(見圖1)。
1)數據準備 利用已有靜態砂巖庫,提取井區內275口井的砂巖厚度值、砂巖頂深值、有效厚度值和有效頂深值,折算出建立模型所需要的砂巖頂、底深和有效頂、底深度值,并整理成為建模所需格式[3]。

注:Fault1~20為斷層1~20;Depth為斷層深度,m。

圖2 葡136井區PI51砂體展布圖

圖3 不同類型砂體與斷層匹配控油模式圖
2)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包括數據變換和變差函數分析,數據分析過程中嚴格遵循原有數據離散特征,數據相關系數遵循原有數據特征進行設置,將數據分析的人為可控因素降到最低,保留數據原始相關性最大特征[4-6]。
3)模型建立 運用常規建模方法建立構造模型,井格單元為20m×20m×0.25m,通過數據離散化、數據分析后,運用高斯隨機指示模擬多實現性,建立8個隨機巖性模型,并通過這8個隨機模型建立一個最大概率巖性模型(見圖2),最大概率巖性模型更能體現砂體展布特征的可靠性。
對最大概率巖性模型進行分析,發現該研究區內地層上部和地層底部砂體縱向連續性不強,橫向變化較大,中部地層砂體縱向連續性有所提高,但基本不超過5個井距。隨機模型顯示現有數據對砂體展布的可控幾率較小,即現有井網密度對砂體控制能力較低,在地層上部,控油砂體分布范圍縱向上在1~2個井距范圍,橫向上一般小于1個井距,區域橫向連片極少;在地層中部,砂體縱向連續性提高,一般在4個井距以內,橫向上分布特征與葡一組頂底一致,范圍在1個井距范圍內;在地層下部,砂體連片性增強,縱向連續性減弱,恢復到1~2個井距內,橫向上連續性略有增強,變為1~1.5個井距,個別可達到2個井距。
1)不同斷層與砂體匹配模式剩余油分析 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層經過多年的注水開發,綜合含水率約為92.5%,目前已處于高含水開發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整體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且主要分布在斷層邊部、微幅度構造高部位和局部注采不完善井區,因此需要建立不同構造背景下的斷層與砂體匹配樣式(見圖3)分析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部位。
葡北油田三斷塊葡136井區葡萄花油層總體表現為西高東低的單傾構造斜坡,同時研究區發育3條近南北向主斷層,把該井區切割成3個獨立的斷塊,其中斷塊西側2條主斷層為向西傾(反向斷層),且與構造等高線閉合較好,形成的斷層圈閉幅度較高,有利于在斷層邊部形成剩余油富集;斷塊東側主斷層為向東傾(正向斷層),與地層傾向相一致,與構造等高線近平行為主,同樣可以形成剩余油圈閉,但由于圈閉幅度較低,剩余油富集程度不如斷塊西側斷層。葡萄花油層砂體為近北北東向展布,與斷塊兩側邊界斷層小角度相交,與斷塊內次級東西向斷層高角度相交,因此不同構造背景下的砂體與斷層匹配樣式形成了研究區多種剩余油類型,同時決定了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斷塊邊界斷層的東側、次級東西向斷層的南北兩側和局部河道砂注采不完善井區。

圖4 葡北三斷塊中部斷層區優選剩余油富集區模式圖
2)斷層邊部剩余油富集區圈定 將葡北三斷塊數值模擬結果分別導入已知的葡北三斷塊中部斷層區模型內,疊加組合,得到研究區的剩余油儲量模型。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反向斷層上升盤一側、正向斷層下降盤、斷層交叉部位以及少部分的微幅度構造高點,其中反向斷層上升盤一側和交叉斷層部位剩余油所占比例最大。剩余油數值模擬計算結果,河道-斷層邊部剩余油為193×104t,占斷層邊部剩余油總量的60%;席狀砂-斷層邊部剩余油為41.5×104t,占斷層邊部型剩余油13%。最終確立葡北三斷塊中部斷層區剩余油富集區4處,具體位置如圖4所示。

2)在斷層特征、微幅度構造和砂體特征等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斷層與砂體配置7種類型剩余油:分別為河道-正向斷層邊部型剩余油、河道-反向斷層邊部型剩余油、河道微幅度型剩余油、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席狀砂微幅度構造型剩余油、席狀砂-斷層邊部無構造型剩余油和席狀砂-斷層邊部微幅度構造型剩余油。
3)在對葡北三斷塊斷層區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研究區內反向斷層上升盤一側、斷層交叉部位為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區。確定了剩余油分布位置,最終在全區刻畫出4個剩余油富集區,對提高水驅油藏斷層邊部采收率,改善區塊開發效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王友凈,林承焰,董春梅,等.長堤斷裂帶北部地區剩余油控制因素與挖潛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4):12-16.
[2] 岳大力,吳勝和,程會明,等.基于三維儲層構型模型的油藏數值模擬及剩余油分布模式[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2):21-27.
[3] 李海濤,王立歆,董月昌,等.準噶爾盆地車排子地區地震資料屬性多解性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石油勘探,2010(4):65-70.
[4] 盛湘. 應用地震屬性確定莫西莊地區沉積微相的事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3):354-357.
[5] 陳偉,吳智平,侯峰.臨南洼陷臨商斷裂帶與油氣成藏的關系[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0,17(2):25-28.
[6] 張鐵軒.剩余油飽和度的測井評價方法[J].科技導報,2010,28(8):104-109 .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7.023
TE319
A
1673-1409(2012)07-N070-03
2012-04-23
姜福聰(1974-),男,2009年大學畢業,碩士,工程師,現主要從事油田開發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輯] 洪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