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風格劇情片,這樣一種將紀錄片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入到劇情片創作中的影片類型已經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導演在拍攝紀實風格劇情片的過程中,"為了讓所拍攝的影片更加的真實和可信,能夠達到打動觀眾的藝術效果,會加入紀錄片中紀實藝術的手段,把劇情片或劇情片中的某些情節拍成仿佛是現實生活中真實事件一般的“原始紀錄”,在這里,“紀實風格”指的是劇情片的一種創作風格和創作手法。"[1]紀實風格的農村留守兒童題材劇情片,是導演為了更加真實的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為了更加生動的反映中國農村存在的這一社會現實,追求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結果。紀實風格的農村留守兒童題材劇情片的導演,盡管有的時候他所拍攝的是一個虛構的影片,他也會通過一些紀實藝術的表現手段讓你感覺到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那么究竟怎樣去創作才能讓劇情片具有紀實的風格,接下來筆者就以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的影片為例,來談一談關于紀實風格劇情片創作的藝術手法。
紀實風格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的劇情片常常是以真人真事為背景,這種題材劇情片的紀實性很重要的一點是表現在題材選擇的真實性上。《春風化雨》這部以真人真事為背景進行改編拍攝的影片是一個典型代表作。《春風化雨》是一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的紀實風格劇情片。影片講述了八歲的女孩子金悅和十歲男孩藍涇雨等一群山村的留守兒童,在主人公蘇運老人自辦的“留守兒童助教中心”一年間的生活、學習、成長的經歷,表現了以蘇運為代表的志愿者救助者們辦學的艱辛,體現了各級政府和民眾對教育的重視、對留守兒童的關懷。本片以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孤峰王直助教中心的王直老人為故事原型進行改編拍攝的。"現年75歲的王直,1994年從縣文化部門退休回到家鄉涇縣昌橋鄉孤峰村。他通過募捐的方式籌集到20多萬元資金,在家鄉盤坑、田坊蓋起兩所農村小學。后來,他利用當地文化站一個廢棄的廠房辦起“王直助教中心”,當起留守孩子的“代理家長”。十多年來,共有1000多名留守兒童在“王直助教中心”學習、生活。"[2]正是基于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發生在王直身上的故事原型,才使得《春風化雨》這部影片給人以紀實的感覺。
紀實風格的農村留守兒童題材劇情片所向觀眾展示的拍攝場景往往是真實事件曾經發生過的場所。《馬東的假期》這部反映農村留守兒童的影片就是在真實的場景中拍攝完成的,這部影片講述了湖南農村的留守兒童馬東在進城尋父和學演儺戲的過程中鍛煉成長的故事。作為一部投資不到300萬元的小制作,電影中所有的場景都是當地村莊真實場景的再現,沒有經過任何修飾。影片采用紀實的鏡頭捕捉了留守兒童馬東對父母的思念、對情感的需求。不僅如此,電影還展示了湖南地區如畫的鄉村風景、深沉悠遠的儺戲文化。《馬東的假期》這部影片拍攝場景的真實,不僅讓觀眾切身感受到農村留守兒童生活環境之苦,同樣在一定程度上給影片打上了紀實風格的烙印。
紀實風格的農村留守兒童題材劇情片的紀實性多表現為演員搬演真實事件或由真實人物重演真實事件。"這種類型的影片更加的注重戲劇的沖突,在再現表演方面更加注重影片的故事性,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劇”的模式。但是這種類型的影片是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其內容以真實事件的再現為主,盡管它包含了許多戲劇的成分,但對真實事件的表演具有相當的準確性和針對性,也可以說,這是一種“非虛構”的情節劇。"[3]《遙望南方的童年》這部關于留守兒童的影片就以真實人物袁州區渥江鄉田灣小學教師易志兵為原型,影片以易志兵扮演的易明堂開辦家庭幼兒園的艱難經歷為窗口,向觀眾真實的再現了農村留守兒童缺失父母之愛和渴望父母關愛的生存狀態。整個影片中有90多場戲,其中易志兵出場的戲就有70多場,這對于從沒有當過演員的易志兵來說,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在現實生活中有同樣經歷的易志兵使得其在影片中對于易明堂的角色的扮演很成功,讓觀眾們感覺易明堂就如同真實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一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影片的紀實性。
在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紀實風格劇情片的創作中,使用非職業演員成為許多影片導演的一個選擇傾向,有的影片甚至是全部用非職業演員來進行表演。《遙望南方的童年》就是一部貫徹了嚴格的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紀實風格的代表影片,該部影片由易寒導演,以留守兒童為創作表現的題材,反映了農村教育現狀。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宜春當地的現實生活,再現宜春人純樸的精神面貌,導演易寒決定影片中所有的參演人員全部由宜春本地人來擔當,整個影片中沒有一個職業演員,更不要說明星。演員中最小的才3歲,最大的有70多歲。平實、質樸、清新、感人,是影片非職業演員的本色表演呈現給觀眾的感覺。影片中演員的穿著打扮幾乎和平時生活中的一模一樣,例如影片中涉及到的十多個小學生的衣著、書包、玩具、飯菜等都和日常生活中沒有差別,這樣既讓演員能更加本色的演出,也讓觀眾感到真實和自然,使觀眾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正是影片中非職業演員的本色表演才大大增加了影片整體的紀實性效果。
"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就采用當地生活中常用的語言,這種做法的優點在于更貼近生活,因為故事發生地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講的都是方言,那么如果要真實的在影片中表現他們的生活,他們沒有理由不講方言而突然改講普通話,而且很多趣味性的對話也往往由于方言的運用而更加突出。"[4]在創作中,導演往往只是確定一個演員在某場戲中大致要說的意思,至于具體的語法組織表達則到現場在確定,這樣對白就更為生活化,往往是演員按照導演告訴的要表達的意思用自己生活中習慣的語言在組織之后說出來,說出來的都是生活中本來就天天在用十分熟悉的語言,能給觀眾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我恨你們,你們一走就是兩年,一回來把我打一頓,走時候扔點錢。我學習不好的時候你們在哪?我生病的時候你們在哪?有人欺負我的時候你們在哪?有人打我的時候......我恨你們寄回來的錢,你們出去掙錢,把我變成孤兒、野種,叫我被人打,有爹媽沒爹媽一個樣,不如靠我自己。爸,媽,我跟沒人管的仙人掌一樣,渾身長滿刺,長的難看,扎人!”這是影片《留守孩子》里留守孩子王小福用湖北方言讀信的臺詞。讓觀眾在看完聽完之后感到非常的真實與感人,增加了影片的紀實性。
"紀實語言以最大程度地還原現場為目的,視聽語言上強調真實環境、跟蹤拍攝、自然光、同期聲,即人們所說的長鏡頭。"[5]影片《回家結婚》這部紀實風格的農村留守兒童劇情片中就多次采用長鏡頭的藝術手法來參與敘事。影片以一個返鄉農民工馬老亮的婚事為主線,真實地反映了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民工失業返鄉后對命運的迷茫,再現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在影片開頭就以一個長達約30秒的長鏡頭交代出影片的主人公馬老亮外出打工回到家鄉,剛開始就給整部影片蒙上了紀實風格的面紗。在表現留守兒童朱大成晚上不睡覺詢問外出打工回家的爸爸,他的媽媽為什么還不回來的時候,采用了搖鏡頭的方式,鏡頭是從墻壁上掛著的朱大成與媽媽的合影一直搖到對話的兩個父子,整個鏡頭的持續時間接近50秒,這樣的長鏡頭的采用更加真實的反映出朱大成對于媽媽的思念。影片的結尾是采用了一個時長有90秒的長鏡頭。外出打工回到家的馬老亮跟村里的黃麗相愛本打算結婚在家好好過日子,但是由于馬老亮年紀不夠婚事沒能辦成,最后只好選擇出去打工,等來年再回來結。當外出打工的人們爬上去往城里的大卡車的時候,鏡頭是以馬老亮的主觀視角看著送行的親人,伴隨著卡車的向前行駛,整個山村的面貌依次展現在觀眾面前。畫面中的村莊沒有任何的修飾,真實的體現出村里的本來面目,這些長鏡頭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影片濃厚的紀實風格。
綜合以上對于紀實風格農村留守兒童題材劇情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有關于這種題材的紀實風格劇情片的創作離不開真實的題材、真實的場景、對真實事件的扮演、運用非職業演員、采用方言以及紀實語言即長鏡頭等藝術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農村留守兒童題材的劇情片正是對于以上幾種藝術表現手法的綜合處理,才使得影片看上去具有濃厚的紀實風格,也正是這樣的風格深深的打動了觀眾們的心靈,讓觀眾們都自發的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目前,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在這里,筆者希望能有更多這種題材的影片出現,通過創作紀實風格的農村留守兒童劇情片來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能引起人們的思考,讓留守兒童的命運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我想這也是紀實風格影視作品的社會價值所在。
[1]馮偉.論故事片的紀錄性和紀錄片的故事性[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89-92頁
[2]國家廣電總局網站 www.dmcc.gov.cn 來源:發行專區版塊 《春風化雨》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3]趙曦.影視創作中“真實”與“虛構”的融合——“紀錄劇情片”與“偽紀錄片”的辨析與思考[J].現代傳播 雙月刊2009年第2期,第84-87頁
[4]余源偉.潛行的規則——中國新生代導演紀實風格電影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創作手法的比較[J].電影評介,2006年第14期,第31-32頁
[5]黃會林.電視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