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伯
江陰位于江尾海頭,依山傍水,人杰地靈,是當今江浙滬最大的書碼頭,全市專業書場十家,每天聽眾達三千人次。
評彈藝術早在十九世紀就在江陰城鄉深深扎下了根。據1991版《江陰市志》載:“江陰城區在清同治年間(1862-1874)創設二侯祠書場,有400個座位。民國8年(1919)一龍書場在東平廟巷景公祠開設”。又據《華士鎮志》載:“清光緒16年(1890),里人王培義在華墅東街王家祠堂設琴仙書場,客座近500位,宣統二年(1910)2月,改設東方書場。”可見“聽書”這一時尚,進入江陰,至今已經有了近150年的歷史。
“聽書”,即是聽評彈。評彈有蘇州評彈和揚州評彈之分,流行江陰地區的評彈是蘇州評彈。蘇州評彈分為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過去稱評話為“大書”,稱彈詞為“小書”,大書從內容上講是敘一國之事,“金戈鐵馬,國家興亡”,形式上沒有彈唱;小書的內容為一家之事,“才子佳人,兒女子情長”,形式上是有說有唱的。兩者統稱為“蘇州評彈”。
舊時,評彈藝人是以個體的形式流動演出的。解放前,江陰籍的評彈藝人參加蘇州光裕社或無錫光裕分社。1956年,人民政府對評彈藝人實行歸口管理,對流散在江陰境內演出的曲藝人進行登記,成立江陰曲藝聯合會,設評彈組。1958年,在評彈組的基礎上成立江陰實驗評彈團。同年,正式定名為江陰縣人民評彈團,并吸收了一批學員。1962年有演員27人,上演書目有彈詞 《珍珠塔》、《雙珠鳳》、《白蛇傳》、《落金扇》、《啼笑因緣》、《黃慧如和陸根榮》,評話《包公》、《楊家將》、《綠牡丹》、《三國》等20多部。60年代開始改編、移植現代書目,有彈詞《苦菜花》、《黨員登記表》、《羊城暗哨》,評話 《紅巖》、《鐵道游擊隊》、《戰斗在敵人的心臟里》等30多部。1964年創作的短篇彈詞《春燕展翅》在華東地區會演中獲獎,并參加為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舉行的招待演出?!拔幕蟾锩敝?,傳統書目停演。部分演員轉業。1971年開始,改編移植《李雙雙》、《王國?!返戎虚L篇,創作《血防哨兵》、《心事》等短篇彈詞,到農村社隊演出。其中《血防哨兵》參加江蘇省戲曲匯演。改革開放以后,恢復上演傳統書目,創作演出《要塞迅雷》等一批中、短篇現代書目,《要塞迅雷》參加首屆江蘇省評彈會演。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江陰評彈團抓好演員培訓,不斷提高演出質量。演出的書目有:長篇彈詞 《何文秀》、《販馬記》、《珍珠塔》、《血躁圖》、《啼筆因緣》、《薛平貴與王寶釧》、《六月雪》、《麒麟豹》、《四香緣》、《梅花夢》、《元宰入閣》、《二度梅》等。長篇評話的《楊家將》、《七俠五義》、《三國》、《小五義》、《綠牡丹》、《包公》。其中,姚江的《楊家將》、陳希伯的《三國》已經形成評話界的品牌。
江陰市評彈團自建國以來,人才輩出,收入《江浙滬評彈人物》一書的有:姚震伯(1924—),評話演員,江陰顧山人,師承金聲伯,擅說《包公》,江陰市評彈團第一任團長;王楚卿(1929—),彈詞演員,上海楓涇人,師承沈鳴卿,擅說《珍珠塔》,曾自編自演《羊城暗哨》;司馬倩(1927),蘇州人,彈詞演員,擅說《玉蜻蜓》、《武松》等;楊麟秋(1930-2002),彈詞演員,上海市楓涇人,師承王萍秋,擅說《珍珠搭》,曾自編自演《六月雪》,曾任副團長;施小華(1941—),彈詞演員,上海人,師承袁逸良,擅說《林子文》、《玉麒麟》等書;姚江(1943—),評話演員,從父姚震伯學《包公》,后又學說《金槍傳》,曾任江陰市評彈團團長;司馬偉(1956—),彈詞演員,祖籍蘇州,1974年隨父司馬倩學藝,演出《玉蜻蜓》、《武松》,自編自演《皇太極》《多爾袞》、《蔣介石》等書,1976年起在江陰市評彈團工作,后調蘇州市評彈團;昌順明(1962—),彈詞演員,江陰人,1977年進江陰縣評彈團,師從王文華學說《倭袍》,1985年拜張君謀為師,學說《明珠案》,演出書目還有《轅門斬女》等;陳希伯(1964—),評話演員,江陰新橋人,師承姚江、張國良,擅說《三國》,臺風飄逸,手面逼真,現任江陰市評彈團團長;季建新(1967—),評話演員,江陰華士人,師承李惠良、薛曉良,擅說《楊家將》、《年羹堯》等書;張毅謀(1977—),彈詞演員,師承張慧麟、張君謀工“蔣調”,擅說《玉蜻蜓》、《二度梅》、《明珠案》等書。如今江陰市評彈團的評彈演員,風華正茂,全團平均年齡為34歲,是江浙滬兩省一市評彈界最年輕的隊伍。江陰的評彈演員,近年來每年外出演出1800多場,而且還采用評彈下鄉、文企聯姻等方法,把評彈藝術送到農村、社區中去,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特別可喜的是,江陰市評彈團還經常應邀為中央首長匯報演出,先后為陳云、榮毅仁、丁關根、李嵐清表演過,其中為李嵐清表演兩次,每次受到了首長們的表揚。
評彈在江陰很有市場,解放前,江陰城區有過“一龍書場”、“雨香書場”、“良友書場”,還有蘭香閣、集賢、濱江、硯春和君山、留春等書場,一些鄉鎮也辟有書場,華士、周莊、青陽、長涇、顧山,都在一個鎮上開設多家書場。如華士就同時開設過翠仙、東方、聚雅、天星、長樂、民眾等書場。江浙滬一帶彈詞名家李伯康(1903-1978)曾來江陰說過《楊乃武》和《雙珠鳳》,黃異庵(1913-1998)來江陰說過《西廂》、《三笑》。
江陰的書場開設的家數和上座率在解放后一直在江浙滬三地獨領風騷。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江浙滬書場有200多家,其中江陰的書場有40多家,周莊、華士、顧山、長涇、青陽、峭岐等每年鎮上都有好多家。周莊、華士、峭岐被譽為江浙滬最好的“書碼頭”。1993年5月10日,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在視察了周莊三房巷書場后,欣然揮毫題詞 “華夏第一書場”。至今,江陰城鄉還有20多家書場。2000年,江陰電視臺城市頻道還開辟了《電視書場》,每天播送2次,共90分鐘。
自1990年起,江陰市評彈團在國家級、江蘇省、無錫市各類曲藝大賽和評彈比較中獲獎50多次(項)。其中省級以上有:1994年江蘇省首屆曲藝節上,姚江的評話《楊六郎告狀》獲優秀演出獎、節目獎;1997年,江蘇省第二屆曲藝節上,陳希伯的評話《三國·斬馬謖》、季建新的《楊家將·馬跳狼頭峰》、姚沁言的彈詞《武松·武大郎招親》均獲表演獎、節目獎;1999年江蘇省第三屆曲藝節在南京舉行。陳希伯的《三國·張飛拒水斷橋》獲優秀表演獎、季建新《揮淚肅軍紀》獲表演獎、節目獎,陳忱、仲宇蕾的《四香緣·托三樁》獲節目獎。2002年江蘇省第四屆曲藝藝術上,陳希伯的評話《三國·當陽留名》獲優秀表演獎、節目獎;張毅謀的彈詞《探監》獲表演獎、節目獎,創作者司馬偉獲創作獎;趙愛萍的彈詞《回家》獲表演獎、節目獎,作者吳靜獲創作獎。
2002年,陳希伯評話《三國·當陽留名》獲第二屆中國評彈節銀獎。2006年,季建新評話《楊家將》獲第五屆江蘇省曲藝節優秀表演獎。2006年,陳希伯《三國·溫酒斬華雄》獲第三屆中國評彈節表演獎。2008年,張毅謀躋身《江浙滬優秀青年演員電視大賽》評彈金榜十佳。2009年,在第四屆中國評彈節上,陳希伯的《三國·搶挑高覽》獲表演獎。2009年,第六屆江蘇省曲藝藝術節,陳希伯《三國·槍挑高覽》獲優秀表演獎。2010年,張毅謀《白蛇傳·許仙哭容》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獲新人提名獎。
江陰評彈團還為電視臺錄制電視書場節目,計有:姚江在蘇州電視臺錄制《楊家將》27集,為江陰電視臺錄利《七俠五義》50集、《楊家將》48集;陳希伯為蘇州電視臺錄制《前三國》37集、《后三國》40集,為江陰電視臺錄制《前三國》89集、《后三國》86集,在電視臺播出以后,受到了廣大電視評話聽眾的一致好評。
評彈藝術,深深扎根在江陰這塊沃土中,她將如一支高貴典雅的牡丹花,根深苗壯,永遠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