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霓霞
當代民族管弦樂隊規模龐大,一般都在四五十人以上,有的達到近百人,由“吹打彈拉”四組樂器組合而成,且吹、彈、拉三組又各自具有一套較為完備的高、中、低音樂器,能演奏多聲部結構。這種綜合性民族管弦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音響規模宏大。然而民族管弦樂隊的和諧平衡問題一直為大家所關注。尤其當代民族管弦樂隊中竹笛演奏的和諧平衡更是突出。其中在轉調,快速讀五線譜;民族管弦樂隊中的竹笛調音;竹笛音色的融合,與樂隊音響的平衡;以及樂隊音準,節奏的培養等方面都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來探討和研究。
一.快速閱讀五線譜,轉調。竹笛這一首調樂器在樂隊中快速閱讀演奏民族交響樂隊中的五線譜對于剛剛畢業的學生有不少難度。笛子平常的練習大多也是用簡譜,用首調唱名法。如筒音作5、筒音作6,很少有人做固定調練習,傳統指法觀念也是由首調唱名而來的,加上早期的用傳統竹笛精確演奏12半音和轉調等,從樂器構造和演奏技術上還是有些困難。這些使得在笛子演奏中,大多使用簡譜,用首調唱名法。五線譜與簡譜不同,五線譜是用音的高低位置來記錄音的高低的,看它在五線譜上的高低位置來明確它的唱名,如果按首調唱名法,同一個位置,時而唱do時而唱sol,就很難形成“一目了然”,不利于讀譜速度,也給視奏增加了難度。所以五線譜用首調唱名法有時就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笛子練習中,會練各種首調的指法。如筒音做5、筒音作6。那么我們只要把每支笛子固定一種指法,就能實現固定調視奏五線譜了。這里我們把固定調唱名法的基準調定為C,因為固定調唱名法,要有一個基準調,在這個基準調的基礎上做升降變化,因為以C調基準是最常用的,且笛子的本調為C調,所以這里采用C調為基準。每支笛子只選用C大調音階的一種指法,就可以實現固定調唱名法視奏五線譜了。
二.在樂隊中的調音統一的音高是保持民族管弦樂隊融合度的必要保證,竹笛演奏的調音要倍受重視。與笛子獨奏感覺不同的是,往往在竹笛獨奏的時候,我們容易把自己的樂器調的偏高一點,這樣可以使自己被聽的更清楚,獨立個性的感覺張揚出來。然而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竹笛音域偏高,音色響亮,調音時往往會忽略固定音高樂器提供的標準音,偏高的音準會在樂隊中顯得獨立、刺耳,融入不到整個樂隊中去,從而使整個樂隊的融合、平衡感被打破。所以在樂隊中調音時,竹笛演奏者一定需要仔細聆聽標準音和體會與樂隊之間的共鳴。
三.與樂隊音色的融合和音響的平衡。我國專業民族管弦樂隊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探索,形成了現在由吹、打、彈、拉四個樂器組成的大型民族樂隊,它所選用的樂器應該說是我國漢族地區最具代表的樂器,從而使整個樂隊在樂器的音色、演奏風格、演奏技法、樂器型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由于它具有這些其它樂隊所沒有的特色,人們才喜歡它,有它的立足之地。民族樂器大多具有悠久歷史,特定的文化背景使它們各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然而許多樂器個性較強,音律波動太大不太容易融合,竹笛這一特色樂器更是如此。竹笛音色高亢嘹亮,音域寬廣每類笛子演奏出來的風格鮮明,那么怎么才能讓這些個性分明的竹笛音樂融合在一起呢?1建立音區較全音色相對統一的聲部體系使聲部音色融合,各聲部之間又有一定的色彩對比。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把竹笛分為梆笛兩支,曲笛兩支,新笛或大笛兩支形成具有高中低的聲部體系,各聲部之間又有一定的色彩對比的竹笛聲部。2用固定的演奏員來吹奏梆笛,曲笛和新笛。固定的樂器會使演奏員在氣息控制,風門大小角度高低等方面找到精確的方法和熟練的感覺,以及培養出各聲部之間的融合默契。3合理的配置解決音響平衡。民族管弦樂隊中梆笛,曲笛和新笛科學的配置排列往往解決民族樂器的個性強,音響失衡的諸多問題。如在民族管弦合奏《烽火臺》第三段落,其中一大段管樂合奏solo,旋律聲部采用梆笛(加小笛一支),曲笛兩支。如果全部用柔和的曲笛來演奏,高聲部的旋律線條將被弱化,音色容易被其他聲部所淹沒,這時加入小笛演奏,高音聲部飄在上方,下面有曲笛的襯托,竹笛聲部的音響平衡立即得以解決。
四.音準、節奏的培養。如果樂隊是發音體,它的全奏是復合音,各聲部即扮演了這個復合音中各分音的角色,所以擔任好這個角色必須解決的音準問題。大家所知,竹笛是天然竹子制成,吹奏時間一長,笛子發熱后會容易偏高,或者在天氣較冷時,吹奏間歇后再吹笛就會容易偏低,這個時候就需要演奏者注意聆聽周圍聲部的旋律音準,注意體會與其它各聲部在音準方面的共鳴,時刻調整音準才能真正的融合樂隊中。在樂隊中竹笛演奏往往容易出現對旋律性的敏感而忽視對節奏的把握,這就要求我們演奏者首先掌握節奏的基本形態,然后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練習,再在練習中總結體會各形態之間的差別。
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與成熟,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竹笛演奏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在它身上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底蘊。解決好竹笛在樂隊中的和諧平衡問題有助于其他樂器的解決。民族管弦樂隊中竹笛演奏的實踐在保留其精華的前提下,將這門藝術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使竹笛這一特色鮮明的樂器發揮出更大的魅力,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我們應該通過不懈的努力,為中國竹笛這一傳統樂器的發展走向更加深遠的未來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