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來有
由于受了建國初期文藝方針的影響波及,我國至今的藝術主流仍是現實主義的,但是與傳統相比,新時期中國繪畫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增加了更多的內涵,具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總的來說,可以總結出這樣的特征:以現實為師,以人文為本。這正是目前我國繪畫中現實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走向。這樣的特征在建國后至今的諸多中國繪畫的大家、流派的思想及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地顯露。
中國近代倡導中國繪畫之現實主義的先驅人物是徐悲鴻。他是相當尖銳地批評了中國畫脫離現實的時狀,首先要求中國繪畫還應當重拾傳統中虛心向造化學習的方法,他說:“故欲振中國之藝術,必須重倡吾國美術之古典主義。[1]”他又說:“故作物必須憑實寫,乃能惟肖……則以規模真景物,形有不盡,色有不盡,態有不盡,趣有不盡,均深究之。[2]”當然他是在繼承傳統“師造化”的基礎之上要求將“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但無論是中國繪畫傳統“師造化”的方法,還是西洋畫寫實的方法,在他的觀點看來,都是一種表現現實的方法,所以是必須加以學習和提倡的。如他的作品《愚公移山》,是以當時的社會為背景而創作的寓意畫,直接地體現了他的這些藝術主張與觀點。
蔣兆和是徐悲鴻的繼承者,他繼續了徐悲鴻對中國畫的改良 (蔣兆和完成了以中國畫素描一一白描一一水墨為程序的中國水墨人物畫造型基礎課教學體系的探索……[3]),也繼續了徐悲鴻對中國繪畫與現實主義因素結合的探索(在他的影響下,蔣兆和更是直接描繪下層勞苦大眾,創作出不朽的《流民圖》。正是徐、蔣的密切合作和前赴后繼,共同開創了融西入中的水墨寫實人物畫語系和教學體系,即“徐蔣體系”。這一體系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和人文關懷精神,影響了好幾代有志于人物畫創作的畫家。[4])“徐蔣體系”的發展和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提倡藝術為社會服務是二人共同的主張,這種對民生的關注,對社會的參與,就是現實主義最基本的品格[5]。
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走向對中國繪畫創作的啟示究竟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要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即“在現實主義精神前提下,如何提高和改進中國繪畫的創作方法和水平、如何提升和引導中國繪畫的審美品味與取向。”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的走向為中國繪畫藝術創作的道路指明了一條方向。但是,從走向問題到創作問題的具體化,要解決它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這個問題上,諸多先驅都作出了艱辛的努力和嘗試,為中國繪畫創作水平的提高和發展作了巨大的貢獻。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我認為從形而上的方面來說,首先,中國畫的創作必須貼近“生活”。走進生活正是古人“師造化”的體現,是我們不能摒棄的優良傳統與中國畫藝術永葆青春的法寶。
從形而下的方面來說,首先不必為題材所束縛,要努力反映時代精神。正所謂“筆墨當隨時代”!古人所表現的題材,我們可以表現,古人未曾表現過的題材,我們也可以反映。因為社會發展了,每一時期都會出現新事物、新情況,而這些事物和情況都是以往所不曾有過的;以后的社會,還會出現當今社會未曾有過的新事物。因此,我們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局限,均可大膽嘗試。
其次,可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技法,用以表現單純筆墨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如上世紀初徐悲鴻將西方寫實繪畫方法的引入即是極好的例證。但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技法時,切忌變成幾種表現手法的簡單疊加,否則就會有所謂“三錢銀花二分甘草的藥方式的作品也充斥了”,因為藝術語言的融合并不是可以簡單為之的,而是需要付出艱辛的藝術實踐和探索的。
再次,正如徐悲鴻先生所指出的,要破除門派之偏見,不必拘于某門某派,將其他一切能為我用的養分吸收過來,以豐富繪畫的表現形式和語言。
最后,也如徐悲鴻先生所說的,必須大力革新我們的繪畫工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下中國畫的主要繪畫工具仍是傳統的宣紙、毛筆和墨,但是這些工具的制造卻是良莠不齊的,大部分的質量可以說是極低劣的,要用這樣的工具進行創作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不要說進行創新了。因此,對繪畫工具的革新也是勢在必行的,否則,這樣微而不足道的小問題可能會影響中國畫的長遠發展。
當然,還有諸多的方法和途徑,更有待于我們在中國畫的創作實踐中去研究、去發現、去解決。
注釋:
[1]徐悲鴻.美的解剖——在上海開洛公司講演辭.1926
[2]徐悲鴻.中國畫改良論.藝術探索.1999(2)
[3]劉曦林.蔣兆和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4]馬鴻增.現實主義精神與中國畫的廣闊前景.國畫家.2006(2).2
[5]王雪峰.論“現實主義”成為當代中國主流藝術的根源.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