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戈平
世界上的任何一種事物和人的行為,都有著特定的規律,從邏輯這個角度來說,就是他們都有自己的行為邏輯,也就是說一個事物,一個人他們在行動的過程中都是按照一種屬于他們本身特定的規律進行的。而有的時候這種邏輯只符合他們自身的愿望,但是單從形式邏輯上來看又顯得十分的正確。然而,這種邏輯又在客觀上對現實世界產生著不可避免的傷害。尤其是人的行為,往往看上去正確的邏輯,卻制造出了許多道德上的混亂。本劇所刻劃的人物就是這樣。他們,在看上去似乎合理的邏輯范疇內產生的行為,卻使得他們在道德追求上產生了一種混亂。對的變成了錯的,錯的卻變成了對的,然而自己還找不出這種質變所產生的原因。這種情況不只是單單的產生在我們的作品中,在現實社會里這種情況也是如此。人們在生活中,用只符合自己的愿望邏輯引導著自己的行為,而這種邏輯這時卻使自己的道德產生了混亂,自己在混亂中又無法認識到事物的本源,故而,產生了很多有悖道德常理的事情。使得正常的變成了不正常,應該的變成了不應該,所以說我們在這里,在我們作品中,通過我們劇中的三個主人公,向觀眾闡述一個觀點,人的邏輯如果只符合自己的愿望就會讓我們道德產生混亂。而道德的混亂必然造成社會的混亂。因為道德是除了法律以外社會得以運轉的標準。
《路不拾遺》中的“路人甲”、“路人乙”、“路人丙,”他們在劇中的行為邏輯從他們各自的角度上來看,有著他們自己的合理性。因為這些行為邏輯產生于他們各自的性格而他們的性格通常是由他們自己所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路人甲”是一個來自我們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以踏三輪車、給別人拖貨為生的人。他的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使得他的性格善變,圓滑,甚至于是狡黠。因為社會地位的問題,這一類的人時時的要保護自己,故而,從自身的愿望出發他的行為邏輯總是隨著自己的需求在產生變化戲的一開始,他為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面對一個唯一的可以說話的陌生人,打發自己此時的無聊時,主動的上前搭訕,全然不顧別人的反應和對自己的態度。因為他這時的邏輯很簡單:我現在無聊,想說話,你聽也好,不聽也好反正我現在需要。如果你也需要,那我們就搭搭,如果你不需要,我就自說自話。你要是離開了,我正好在長椅上睡一會兒。后來,他發現地下有一張百元大鈔,沒人認領,自己就把它放進了自己的口袋。別人提出了異意,那就把它掏出來。在他看來一切都屬于正常,沒人要就是我的,有人要你就拿走,我又沒有偷又沒有搶,這就是他的邏輯。而這種邏輯看起來是那樣的正確。可是如果不是“路人乙”制止了他,那么,這100塊錢就變成了他的了。等到“路人丙”再來找錢的時候怕是連錢的影子都看不到了,所以他的這種邏輯只是站在他自己的意愿角度上產生出來的。和社會的道德標準是相違背的。而他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已經變得麻木。所以面對“路人乙”的責問,仍然是振振有辭地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路人甲”在自己的行為受阻以后,面對前來找錢的失主“路人丙”的態度,變得十分積極,表現出一副助人為樂的樣子,試圖在行為中找到做一回好人的感覺。然而在“路人乙”的提醒下,他又失去了自己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此時,他又將自己的行為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把自己的態度隱藏起來,只傳話,不定論,目的很清楚,此時自己只做一個看客。因為此時手中的錢已經跟自己沒有什么關系了,沒有了關系,最好的事情就是看熱鬧。全當是一種不花錢的娛樂。接下來事件發生了巨烈的變化,而這種變化讓他的熱鬧看不下去了。并且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牽了進去。開始,他還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行為邏輯,一會兒站在“路人丙”的立場上,一會又站到“路人乙”的立場上。有時讓人看似公正,看似在維護正義與道德。但是,此時的邏輯已經讓自己的道德認同產生了極大的混亂,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邏輯,與“路人乙”的行為邏輯產生了共振。最后被這種共振搞得不知所措,落荒而逃。徹底的將道德標準拋棄。
“路人乙”是我們這個劇中有著特殊意義的人物。是典型又典型的人物,無論從那個方面,都是一個自認為有著很高的道德標準,以及有著很強的邏輯思維的人。但是,事物往往就是這樣,正是因為他嚴密的邏輯,將道德推向了混亂的極致。開始的時候,他的邏輯似乎和道德還算吻合,但是,深入地看,就發現并非如此。因為,他的邏輯是:“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是誰的?這事兒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我在這里,你就不能把錢放進口袋,否則你是當我不存在。”因為,他覺得這是一個尊嚴的問題。如果,你一個踏三輪拖貨的人,當著我的面把這100塊錢拿走了,這也太不把我這個能看懂外文書的人放在眼里了。總而言之一句話,你只有放在這里,有人來找、沒人來找,那是另個一回事。反正這錢丟在地下已經好長時間了,你就是不能拿。而且他從骨子里,對“路人甲”就有成見。面對這樣一個看不上眼的人,從心底里必然產生一種鄙視。所以當“路人丙”出現的時候,他的態度并不是十分的積極,他對“路人甲”在盤問“路人丙”的過程中的一些提醒,只是他對“路人甲”無知的一種嘲弄,從而顯示自己的智商。所以,此時他的行為邏輯并不是一種負責的態度,而是一種高人一等的賣弄。但是,隨著事件的發展,他的行為邏輯開始產生了變化。因為,后來他認為自己已經介入進去了。所以按照他的邏輯推論,介入了就是付出了,付出了就應該得到回報。固然,從勞動法的角度上來思考問題不能為錯。但是,從道德標準上來看,此時的他,已經開始出現了道德混亂,而這種道德混亂,影響到了其他人。后來因為在付出代價的標準上三個人認識不一樣,所以,結果沒有達到一致。但是,面對“路人丙”對100塊錢的放棄,從路人乙的邏輯出發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錢到底是不是你的”“是你的為什么不要”“不要就說明這錢不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干嘛說是你的”“這是一個道德品質的問題”這一連串的邏輯推論,將道德的混亂推向了頂點。接下來,他用他的嚴密的邏輯將“路人丙”逼上絕路。神經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而自己又無法從自己的邏輯中尋找到走出道德混亂的通道。因為他的邏輯是產生于他的個人對社會的認知之上的,而這樣的認識,又往往是排它的。只服從于思考者本身,往往此時的他又絕不會用道德去檢驗它。所以此時他的邏輯必然使他的道德混亂。而且,道德標準越高,邏輯越嚴密,就越混亂。
“路人丙”在這三個人物中,他的行為邏輯,是隨著事件的發展而變化的。錢掉了,必須會來找,找到了,必然要感謝幫助自己找到了錢的人,這一切完全符合正常的邏輯,尤其是一個忠厚老實的更是這樣。然而,事件發展到后來,他感到面對的對象反映出來的態度,已經超出自己邏輯思維所能達到境界時,他本能地選擇了放棄。放棄屬于自己的100塊錢。因為他此時認為100塊錢對于自己來說這并不重要。出門在外保護自己,不要產生其它的意外,這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正是因為自己的放棄,把自己推向了危險的絕境,因為此時,他已經落入了“路人乙”推理邏輯的軌道,在這條路上,他的自我已經變得十分的無力,掙扎變得越來越沒有用處,他只有掙扎、放棄、放棄、掙扎,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邏輯,更談不上對道德的認識。最后,在“路人乙”邏輯的怪圈里面,碰得頭破血流。只能在自己沒有完全崩潰之前,趕快的逃離……
邏輯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人類生活、生存所要遵守的自然法則。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他的行為失去了邏輯,就會失去了行為的依據。但是,正常的邏輯,對于人們認知世界,解讀社會是有益的。而那種只符合自己愿望的邏輯,有時對我們公眾的道德標準將產生沖擊,造成認知上的混亂。從而影響到社會。小品《路不拾遺》正是通過三個人物各自在自己的認知的邏輯基礎之上的行為沖突向我們揭示了這個問題。因為是文藝作品,所以比生活中更突出,更強化,基于這一點,我們在創作過程中更應突出強調、夸張放大。從而突顯出作品的主題,“生活中的邏輯有時讓道德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