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戲劇是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它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因之稱為“舞臺藝術”。
有人認為只有鏡框式舞臺或戲樓才是舞臺,這是一種誤解。戲劇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演員與觀眾,存在著演出空間。這種演出空間,規定了演出與觀眾的空間關系,規范著演員的表演形式與演出風格。
1618年在意大利建成的法爾尼斯劇場,用鏡框臺口區分了表演區和觀眾席,增加了透視布景的幻覺。但鏡框舞臺過分追求幻覺,演員與觀眾“隔離”的缺陷也逐漸暴露出來。20世紀各種戲劇流派的出現,促進了新型的“伸出式舞臺”、“中心式舞臺”、“可變式舞臺”和“流動性舞臺”的出現,舞臺設計對演出空間的個性化與獨特性追求,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舞臺以表演藝術的需要決定容積的大小,這就是戲劇藝術的立體空間性。三維空間的表演是在時間的延續中展開的,時間的長短以戲劇所規定的內容為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戲劇是“織在時間上的圖畫”,這種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的延續統一體,是戲劇藝術的基本特性。
舞臺美術設計是二度創作,它沒有脫離劇本所規定的內容、動作、沖突與人物形象的權利。這一點與繪畫、雕塑完全獨立自主的自由創作相比,它的創作自由是相對的。舞臺美術設計也是受種種限制的實用藝術,僅就戲劇這個綜合體本身而言,劇本、導演、演員的水平均限制著舞臺美術設計,同時舞臺美術內部的燈光、服裝、音響、美工、道具、裝置、化妝、特技人員的水平,以及他們所用器材等也都大大限制著舞臺美術設計,更不用說劇場的條件了。即使一個很小的問題,都影響著舞臺美術設計的構思與體現,可以說舞臺美術設計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在無數的限制之中進行的。
1508年在意大利的法拉里出現了第一個透視畫景,標志著在二維(平面)空間上創造三維(立體)空間的布景表現手法趨于成熟,以寫實的手法在二維空間上制作淺浮雕的效果,配以生活的局部景物,通過旋轉舞臺達到景物遷換的目的,這就是《三毛錢歌劇》舞臺設計所采取的設計手法。
舞臺上的三維(立體)空間給演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真正活力,1887年法國人安東在高盧俱樂部演出的《雅格達莫爾》將這種手法推向極端,有限空間與無限空間的關系得以重新關注和認識。
人們通常把作為時空藝術的“時間”視為第四維空間。從舞臺美術空間構成的角度上講,“四維空間”指演出過程中“形象變化”所呈現出的意義,它是在景物“自身”運動變化和景物與演出者(綜合體)所構成的變化中一點點地呈現出來的。應該說這種對“過程美”、“流動美”以及“綜合空間構成”的追求正是20世紀上半葉以來舞臺美術家們對舞臺美術的獨特魅力所進行的深層次思考,它所揭示的是物質空間與演員動作及舞臺調度結合中所產生的空間流動美。
五維空間是表現舞臺設計者主觀世界的造型空間,也可稱為意念空間,正如設計者將生活原型的頭部在舞臺上放大、拆散并分為若干局部,根據設計者對戲劇的內在邏輯關系之理解重新組合,而形成的一種人類生活的殘缺和人性被裂變后的空間,并從中透露出哲理的光亮。如《勃郎寧譯本》的舞臺設計就試圖通過對演出空間進行超常規的處理,創造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抽象空間裝置,較好地解決了劇場空間和劇本規定情境所帶來的限制。
六維空間是營造一個全身心的創造與感受的空間,舞臺設計者調動觀眾的全部思維——腦和整個身軀,使身軀也進入一種思索、領悟和記憶的過程。在戲劇活動中,觀演雙方置身于演出環境中,在彼此同步的交流中形成了三種空間形式:物質空間、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和心理意義上的空間。它們之間的融合、交叉和流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戲劇空間概念,這就是觀演雙方在共同存在、共同享有的空間中獲得的存在于意識之中的現實,以及富于人生哲理并由此產生審美愉悅的空間。
我國在1984年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中國革命之歌》中的舞臺美術設計,就突出了創新意識,追求新與美的結合,綜合使用了多種舞臺手段,創造了史詩性大歌舞所特有的意境。舞臺美術設計在創新意識的指導下,充分運用車臺、升降臺、轉臺這樣的現代化手段,又把幻燈、紫外線燈、平閃燈、激光燈與現代燈光技巧有機組合,充分運用了舞臺空間的高度和深度,動靜結合,時空交織,形成了統一的藝術語言,有力地展現了歷史場景的絢麗畫面,創造了這個史詩劇所具有的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這是舞臺美術家用自己的造型藝術來表現中國革命壯麗畫卷的又一次創造性實踐。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和《東方紅》與其他優秀的舞臺美術設計作品的成功,也證實了舞臺美術設計是嚴肅的藝術創作,它具有創造性的本質。如在《東方紅》的序曲《葵花向太陽》中,蔚藍的大海上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它與舞蹈配合,形象地展現了葵花向陽、人心向黨的寓意。在舞臺美術方面,采用了突出重點、虛實結合的手法,展現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面。其中的《星火燎原》、《飛奪天險》、《進軍舞》等都創造了富于時代感的情景交融的場面,其中幻燈投影成為創造布景形象的主要語言。
幻燈投影這種時空轉換靈活、形象性強、能產生真實畫面并具有幻覺效果的技術手段,在《東方紅》中被用作史詩創作中的主要造型藝術語言,它轉瞬即逝,前后疊合,為這個史詩劇的幾十個畫面創造了鮮明而生動的形象,與舞蹈、歌曲的史詩風格融合成一個藝術整體,是中國舞臺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飛躍。
舞臺美術造型藝術上點、線、面、色彩、體積與空間是一切設計使用的共同語言之一。設計與美術淵源極深,互相影響和融合,所以說好的設計師和好的舞臺美術設計師,也應該是美術家,應該具有造型語言的高度把握能力和視覺審美能力。
舞臺美術設計師在掌握設計規律中必須懂得科技發展對設計的重要作用,舞臺美術設計從構思到體現都是一個“造假專家”的杰作,舞臺上的東西以假代真、以假亂真是普遍規律,這是戲劇本質的假定性所決定的,也是舞美設計的特殊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