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音樂是一種通過音高和節奏有序地組合,而形成流動抽象的特殊情感語言。音樂審美意識是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意識活動。當作曲家將自己的感知、想象、體驗用音符記錄在樂譜上經過整理修改后,音樂作品便誕生了,但是這對于這首作品來說只是一個開始,只有通過音樂表演,聽眾才能真正接觸和感受音樂。音樂演奏的過程絕不是一種純技術性的操作活動,他的使命在于向觀眾傳達音樂中豐富的精神內涵。這是一個既有明顯實踐意義,又有強烈理論色彩的問題。
任何一種或者任何一次音樂演奏就是一個審美創造。每一位音樂演奏者都會面臨如何進行藝術表現與技術處理的問題。因為,音樂表演就是把作品從樂譜轉化成為音響的過程,表面看來,這似乎只是完成傳達詮釋作曲家的音樂構想,沒有什么創造性可言.然而現實并非如此,雖然演奏必須以樂譜為依據,但不能說明只要按照樂譜標記把音響復制出來就算完成了演奏使命,音樂表現是二度藝術創作。是賦予音樂作品以生命的創造行為,它不僅要忠實地再現原作,而且還要通過表演創造,對原作加以補充和豐富,甚至超越作曲家的設想,使音樂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通過視覺感受的樂譜轉化成用聽覺感受的音樂,把潛在的音樂美變成現實可感的音樂美。
“二度創作”對于音樂乃至其他藝術表演門類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二度創作”富有極大地創造性,具有多重含義。眾所周知,在音樂藝術的創造過程中,音樂創作,即作詞、作曲是第一個創造過程,稱一度創作。而音樂表現是第二個創造過程,它與音樂創作是密不可分的。在獲得其自身的獨特品格后,就被人們稱作“二度創作”。所謂“二度創作”是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進行的,以一度創作為出發點和歸結點,嚴格的說,沒有二度創作的一度創作是不可能得到現實存在的,也就是說離開了具體的音樂演奏,作曲家的作品難以完整傳達到聽眾那里,其作品就不可能得到真實地體現,這樣與其他的藝術門類相比,在音樂創作的全過程中,就有了一個必須以經過表演為中介的創作環節,從而使音樂表演獲得了一個可以進行再度創作的空間,由此可見,就音樂演奏來說,他的本質絕不僅僅只是限于對一度創作的忠實傳遞,更重要的是,還必須體現出音樂演奏者本身的獨特創造,與帶有煽情性的演奏(概括為二度創作)。使整個音樂演奏過程不但成為作曲家和聽眾溝通的渠道,而且也成為演奏者與聽眾的橋梁。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聽眾通過對具體的音樂演奏的感受去理解音樂作品深層意義的目的。
演奏者在進行作品的二度創作時,必須首先從尊重作曲家的原作出發即尊重原作的時代性、地域性以及作曲者的個人藝術風格。對以樂譜形式存在的音樂作品進行認真的分析,理解樂譜的內涵,并作出準確的解讀。演奏者會遇到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不同的時代和地域風格。演奏者在進行二度創作時,要尊重作品的歷史地域特征、音樂創作的特點,從歷史的角度把握住作品風格,再現作品的風貌,器樂演奏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與實踐。音樂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調方式將它的思想內容轉達給聽眾。演奏者作為審美對象的創造者,應不斷地積累、挖掘和研究具體的演奏方法、技巧、音色以及對樂曲的處理、音樂形象的塑造等各個環節,以期達到演奏水平的完善。可以說,演奏者本身的知識結構、音樂感受、藝術修養等等方面對于其整體演奏水平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當演奏者認真閱讀了樂譜之后,內心便產生了具體的藝術效果,而如何運用技法來表現,就需要將自己所掌握的技法在演奏一個新作品時重新進行調整、梳理,讓其為表現作品的內涵而服務,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標在樂譜上的一些演奏技法是一般演奏者都能掌握的,但還要根據作品的風格、特點做到恰到好處的運用以此作為二度創作的依據。然后在演奏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科學安排、合理運用各種演奏技巧,力爭發揮最佳的技術狀態和精神狀態,以保證演奏的成功。不能一概使用已習慣了的技術手法,使得作品千人一面、千曲一味。德國的文藝評論家霍夫曼曾說:“技巧好象放在抽屜里的工具,精明的藝術家會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正確的目的從中取出他所需要的工具。僅僅擁有這些工具是毫無意義的,什么時候和怎樣去應用這些工具的那種藝術直覺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這也正是為何不同的人來演奏同一首作品,表現的意境卻不盡相同的原因。從對音樂演奏的客觀需求來說,聽同一部音樂作品,當然是喜歡他們的演奏各具特色。但完全脫離或者違背一度創作的二度創作是不存在的。二度創作雖然是“創作”,但不意味著完全憑演奏者的感覺進行,甚至完全背離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假如演奏者的自我占上風,演奏會被看成是沒有遵照作曲家的風格,甚至被認為是過分偏執,如果演奏者本人的意圖太少,演奏又會顯得平淡無奇,缺乏個性。“往往恰到好處的平衡顯靈般的出現之時,正是演奏藝術達到頂峰之際”。這里存在一個真實體現的問題,所謂真實體現,就是要嚴格按照作曲家提供的定律,大到音樂作品的整體風格,局部構造,小到每一個樂段的上下關系,每一個樂句的前因后果,以及速度、力度的幅度,音色等構成元素。甚至每個音符的獨立意義和鄰近走向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是在這一系列有整體全局意義的結構中,在不背離作曲家意圖的前提下,在不損害作品原本內涵的基礎上增加作品的審美。尋求演奏者自我審美的可能性,使音樂作品的審美意義通過作曲家與表演者的雙重創作而使音樂變得更加豐富感人。
最后還要在每次演奏之后,細致、認真地總結演奏中的優點和缺陷并積極思考改進措施,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演奏水平逐步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