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露
由漣水縣淮劇團演出,以大學生村官為原型創作的大型現代淮劇《雞村蛋事》,繼第六屆江蘇省淮劇藝術節上囊括了優秀劇目一等獎、優秀編劇、優秀導演、優秀舞美、優秀燈光、優秀表演等十七項大獎后,被江蘇省文化廳破格邀請參加第六屆江蘇省戲劇節,并再次榮獲優秀劇目一等獎等眾多獎項,吸引了多家媒體報道,創造了縣級淮劇團在省淮劇藝術節歷史上的最好成績。說起來,我與農村題材的戲特別有緣,這幾年設計的 《豆腐宴》、《村長娘子》、《支書李元龍》、《扁擔謠》等,都是描寫現代農村的人與事,然而每次都必須要有新的創造才可以保持演出藝術的鮮活生命力,除非是某種有意的處理或者特別的需要,在一個新的制作中不能設想把以前用過的哪怕當時最滿意的舞臺設計方案再次使用或模仿。在未接劇本時聽說又是一部蘇北農村題材的劇本很是擔憂,因為在同一類背景上經過反復創作后再有新的突破似乎太難了。然而,當我閱讀劇本時卻不經意地被深深吸引進去,與以往劇本故事情節不同的是,這個劇本題材十分新鮮,新一代村官在農村中的作為,當下大學生村官扎根新農村、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故事,以及故事中一個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形象,讓我產生了難以抑制的創作沖動。
我的設計既要表現故事的發生背景,當下的蘇北農村,又要造成一種情感、情緒上的間離,還要烘托輕喜劇的效果,針對《雞村蛋事》這樣一出、新農村輕喜劇劇本,在舞美設計上我首先分析該劇表演藝術的特點,在劇本結構方式上還是本著啟、承、轉、合的這一傳統的結構方式。根據這一特點,本著舞臺空間為表演而存在的這一法則,我運用“中性”的設計方案,在觀眾一進場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副充滿了農村氣息的紗幕畫面,生機盎然的樹林,樹叢草地下一群群的雞覓食的剪影,舞臺后區鋪光,透過紗幕似乎還能看見農村庭院,配合著音樂,未開場就先把觀眾帶進了戲中的環境,在舞臺上設計個滿臺的平臺,把這個平臺分為前、中、后三部分,在這個平臺的中間部分設計了流動的平臺,所有的場景在流動平臺上隨著演員的表演切換時空,除此之外,平臺的后面是個高斜坡,斜坡與中間流動平臺之間設計個小斜坡連接,這樣既是個整體也可以隨著演員的表演而自然的分割為兩個空間。如第一場“常家庭院”,平臺中間村民們來給老村長“祝壽”,常螢螢從省城回來,演員從后表演區的斜坡平臺上場,這樣自然的讓觀眾把舞臺分為了院內和院外兩個環境。場景全部由八塊寫意的景片組合而成,舞臺環境既具體又不具體。在設計藝術的處理上,我既運用了傳統美學的思想,同時又突破這一思想的束縛,發揮觀眾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例如“河堤放雞”那場戲,配合音樂燈光效果,加上演員的動作的虛擬性和寫意性,就能聯想到“景”的存在,也給我們帶來時間、空間、環境和氣氛的感覺。為了表現人物的不同心理情緒,形成強烈的情緒對比,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是互相聯系的一個整體,在這樣裝置的戲臺上,隨著劇情內容的發展,景隨人移,可以任意的使用這個舞臺空間,同時臺中臺的運用,增加了劇場效果。
整體風格上我采取了中國畫寫意的手法,用虛實結合以及強烈的色彩,來表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燈火闌珊處的大都市,以顯示人物的心情和環境,凸顯喜劇色彩,達到與表演產生和諧的統一。由于時代給我們提供了一切可能的科學條件和物質條件,使我們在舞臺設計的體現過程中,賦予中國戲曲表演形式以新的時代精神,強化和美化了中國戲曲的表演,使他不僅僅是為表演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能體現一定的藝術思想。我認為戲曲舞臺不必華麗也不必向話劇舞臺看齊,而在于在舞臺空間的處理上,能給人一種審美的享受和啟示,不斷喚起審美主體的哲學思考,增強戲劇的社會意義。
通過《雞村蛋事》的舞臺設計,我認為舞臺空間是我們從事舞美設計同志的用武之地,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可以大膽施展我們無窮的想象,變換無窮的藝術形象,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但舞臺空間的分割和組合,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藝術法則,不可隨心所欲,同時又不能被動地受法則的束縛,否則,我們的創新都會適得其反。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戲曲藝術的不斷變化,必然會出現新的、現代化的舞臺形式,愿我們廣大文藝工作者,不斷追求,努力探索,向美伸出有力的手。愿我們在長期艱苦的藝術實踐中,讓戲曲舞臺美術現出繁花似錦的燦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