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培鳳
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轉型速度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之當前各類新型傳媒的涌現,讓當代受眾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方便與快捷。這無疑會對我們原有農耕文明屬性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帶來巨大的沖擊。當今,從包括“國粹京劇”在內的各類戲劇舞臺表演場次的萎縮中,不難看出其端倪。
傳統京劇藝術表演如何走出窘境,這應成為我們以弘揚傳統藝術為己任的戲劇從業人員不可回避的責任。只要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具有民族傳統屬性的藝術門類,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當中,隨著時代及社會勞動生產力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都遇到過如何傳承的瓶頸。就國內諸多舞臺戲曲表演劇種來看,幾乎所有的劇種在一定歷史時期內,都有過盛極一時的繁榮。之所以有相當一批劇種逐步呈現萎縮甚至走向被保護的境地,除了諸多的外部因素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劇種本身忽略了如何“與時俱進”的基本規律。而與眾多的地方戲曲歷史悠久程度相比,當時的京劇確實是一門年輕的劇種,正因為它的年輕,敢于大膽吸收諸類如“徽劇”“漢劇”、“昆曲”等姊妹藝術表現手法,形成了京劇獨有的藝術表演形式,從而在當時眾多的舞臺藝術表現形式中脫穎而出,并得到了廣泛的社會接受。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京劇藝術真的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了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京劇藝術是我國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藝術門類之一,受眾面最廣,影響力也最大,其珍貴的藝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它虛擬的表演形式被世界認可為“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但是,在商品經濟逐步發展和完善的社會條件下,京劇藝術也必須完成其自身從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即市場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轉變。這就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和借鑒前輩們博采眾長、勇于實踐的精髓,探索出一套全新的京劇藝術表演形式,為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發揮應有的作用。
當然,京劇表演藝術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如何才能將京劇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呈現在現代觀眾面前,讓更多人接受,這不能不說是個最實際的問題,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和了解京劇為什么會與當代觀眾漸行漸遠。這自然牽涉到從演員到劇本乃至表演形式等方方面面,需要相關從業人士的嚴謹思考,筆者謹以舞臺美術方面,談點粗淺的認識,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京劇藝術中的“虛擬”表現形式,雖然是中國舞臺戲曲表演中的文化瑰寶,觀眾如不是業內行家或票友,根本就無法領會,當然,也會影響舞臺與觀眾的內心互動與共鳴。尤其是習慣了現代化電子音像傳播模式的當代年輕人。我們是否可以借鑒和利用新型的傳播手段,將傳統京劇的特點融入到新的舞臺影像空間呢?而這一全新的表演方式已經在很多綜藝舞臺上得到了充分的實踐。由于整個舞臺布景是以影像為背景,如LED屏、3D投影等,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空間更加充分,大大減少了實物布景的轉換與布置時間,從而提高了劇情的連續性。
舞臺戲曲表演,盡管曲調優美、文化底蘊深厚,但其語言與唱詞、程式化動作、道具等虛擬表現形式,卻讓現代年輕觀眾一頭霧水,而利用現代舞美、影像設計恰恰可以在這些方面加以詮釋,如“揚鞭”為“馬”、“旗輪”為“車”,表演程式中的“虛擬”等特性,都可以利用影像技術給予充分的補充,以便引導觀眾在充分理解劇情的基礎上,產生互動與共鳴。凡此種種,都是原有傳統舞臺美術所無法實現的。這勢必會對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們都知道,在傳統的戲劇院團,一臺戲劇的演出活動,僅僅舞臺設備、布景、道具動輒需要配以重型卡車來運輸,大量的安裝、拆裝作業人員跟進等等,而電子影像設備,其系統完全是由電腦控制,且體積輕便、易拆裝和反復使用,大大降低了布景、臺、片的制作、拆裝成本。
在當今各類舞臺藝術和電子媒體相互融合的大環境下,作為京劇這一藝術,必須以尊重傳統、貼近觀眾,融合現代藝術為立足點,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創新的機遇。所以,任何盲目排斥新的表現形式和主張,與其說是維護傳統,倒不如說是固步自封。
能否借鑒這一先進的影像科技技術,這正是我們這些京劇藝術的從業者需要思考和探究的,縱觀京劇藝術的發展過程,充分說明了京劇藝術是博采眾家之長的典范和先驅,如果,我們利用先進的科技,在場景的變換、時間的跨度上運用現代化高科技的電腦三維來制作,能更好地烘托舞臺人物場景,也勢必更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走近劇場,對弘揚國粹藝術,提高人們的國學和歷史知識以及藝術鑒賞性有著深遠的建設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