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向明
“‘月明云淡露華濃,倚枕愁聽四壁蛩’《琴桃》潘必正的出場,起袖,翻袖,然后背手立定,篤腳起唱上面的二句唱詞,飄逸雅致,配合著身上穿的色為“雨過天青”的褶子,拿出袖藏折扇,開扇、折身、雙手搭扇,慢步而行,扇左右擺,頭隨扇左右俯視,再舉扇過頭落扇前,眼神隨扇上下,最后落在足尖上,在見月色抬頭望月之后,仿佛感到有一陣清冽的秋夜之氣迎面而來,撲身沁心……雙手護胸前,然后扇換左手,持扇柄,作造型。”這是周傳瑛先生的論《琴挑》潘必正表演的一段藝術論述,其中講了扇子在此劇中的運用,手搖紙扇,信步踱來,何等的愜意,何等的灑脫,扇子在此地襯托出人物的儒雅氣韻來。
這是扇子在舞臺上的運用。扇分宮扇和折扇,中國古代使用扇子的歷史是很久遠的,起于何時,眾說紛紜,史料記載可追溯到幾千年原始社會的黃帝,虞舜時代,可謂源遠流長,折扇的最初形成應該是由傘演變而來的,西安秦始皇陵墓中出土彩繪銅車馬,第一乘裝有一柄立式高傘,由骨、蓋兩部分組成,傘骨在傘柄頂端呈放射狀均勻排列,共22根,這與后世折扇之骨的出現是密不可分的,但折扇起源于日本,并傳入我國,使一度占據主要地位的團扇讓其位與折扇,舞臺上運用折扇的最早記載可以從元代木刻《西廂記》插圖中窺見張生把玩折扇的形象,可見折扇已在中國大為流行。扇子在中國的戲劇舞臺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有術語講:“翎子表態,扇子傳情”王傳淞先生在他的傳記中講過扇子在各種人物在舞臺上怎樣運用的方法,“文胸武肚轎褲襠,瞎目媒扇奶肚旁,道領青袖役半扇,書臀農背禿光郎”。所謂文胸:就是指文人書生用扇是搧胸部,以示風流儒雅,文質彬彬之姿,“武肚”指武士猛漢用扇搧腹部,顯其挺拔勇武,腆胸疊肚之態,“轎褲襠”是說轎夫,抬轎行進時要另采碎步,雙腿內側相擦最易出汗,所以在歇肩時總愛搧襠,“瞎目”是指盲人者愛搧眼睛,“媒扇”是指巧嘴媒婆,為人提親,繪聲繪色,比的比腳地,總是用扇搧肩,“奶肚旁”則是指做奶媽保姆的,一手抱著襁褓中的嬰孩,坐在那里,只好一手搧搧腿肚子,怕風大涼著小少爺,“道領”是指身穿寬襟大袍的道士,熱起來總愛輕掀袍領,款款搧之,“青袖”是指寫字作畫的墨客雅士,揮毫畫策之余,常常搧起袖筒來,“役半搧”是當差役的仆屬下人,跟隨主人身側,唯唯諾諾,用起扇來又常是一半搧給主人,一半帶搧自己,不敢只顧個人,“書臀”是說教書的塾師,終日坐守教席,熱起來就愛搧屁股,“農背”是指農夫在烈日炎炎之下,躬身勞作,最曬脊梁,因此愛搧后背,“禿光郎”是說禿頂人,在夏日炎熱時,愛搧的就是他那禿頂。這些術語技法是前輩戲劇藝術家們在觀察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之后,并按照身份地位、職業、數量和習慣概括出來的動作特征。折扇的材質是多種多樣,有象牙、檀香木、玳瑁,沉香、竹等。在舞臺是基本上是以竹制為多,以蘇、杭二州制工為上,蘇州泥金扇名傳遐邇,講究扇骨精美,其它料制為俗制,唯棕竹,毛竹為之者,為懷袖雅物。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曰:折扇之用、已非單為納涼,已為社會交往禮儀所必需,人們身份地位之新標志,冬天天涼,出門應事,訪親會友,也必一扇在手,以示儒雅風流。舞臺也是如此,風流儒生,文人等更是如此。
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是一種平靜和諧的生活情趣,而能充分體現這種情趣的方式之一就是“博雅清玩”,“博雅清玩”非但不會“玩物喪志”,而且能修進道德,愉悅性情,扇子就是這樣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人文精神,具有傳統藝術特色的一種藝術器物。扇一扇,得大自在;扇一扇,清風徐來,何等的快悅!何況舞臺上的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帝王將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