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冬梅
祁調開篇《秋思》是一首值得好好欣賞、品味的作品,我在學習過程中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究竟是什么樣的魅力吸引了我呢?細想起來大概有這樣兩個方面:
一是它的文學藝術性。我喜歡《秋思》首先被它的凝練、典雅的詞語所創造的意境給打動了……
銀燭秋光冷畫屏 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 十二樓中月自明
這四句就像一組電影鏡頭,由近及遠,由遠而近,你可以想見:秋天的夜晚,白色的燭光照在屏風上透出幽冷的色調,窗外碧空清澈,月華如水,偶有幾縷輕云漂浮,給人遼闊而清冷的感覺。忽然幾聲雁鳴,掠過長空,雁聲遠去復又一片寧靜,只見皎潔的月光映照下的玉宇瓊樓,高低錯落,這把一副秋夜的景色描繪得何等生動、美麗,一下子把人帶到了空闊、淡雅的氣氛中去了。這既是背景,也是人物心理活動的依據,中國人一概把月圓看做家人團聚的象征,鴻雁在古代則是可寄書托情之物,“雁足傳書”,所以這樣兩種景物是最惹人相思的。開篇的后半段,便由景入情,著重寫人物的情感了。
看到這樣的秋景,自然會觸動佳人孤獨、寂寥的內心世界,她倚窗凝思,心中涌起對久別親人的深切的思念,對遙遙無期相逢的期盼,綿綿思緒,競至夜不成眠,眼見曉星漸沉,天色將明,就連夢中一見的愿望也未能得償,無限的失落與惆悵,盡在輕輕的一聲嘆息之中,而不知不覺淚水滲透了手中的羅帕。這樣的如怨如訴詩畫般的情景,怎不令人陶醉!
我不知道《秋思》的作者是誰,但是我真的很佩服他豐富的想象力和運筆功夫。開篇的前四句來自兩首古詩,第一句“銀燭秋光冷畫屏”是杜牧的《秋夕》中的第一句,原詩描寫古時深宮后庭的一個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后面三句是溫庭筠的七絕《瑤瑟怨》中的后三句,該詩的起句是“冰簟銀床夢不成”,作者將此句換下,一是使開篇前四句統成一體,只寫秋夜景色,二是抓住句中“夢不成”三個字大做文章,在兩句表唱之后,便進入角色,以第一人稱表達了思念之情,使全篇緊扣“秋思”題意。這樣的結構形態完全符合開篇的制作模式,從寫景到人物心理活動的描述過程自然、貼切,絲毫沒有生硬的感覺,寫景是為了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唐詩在作家的借用、剪裁、敷衍發揮下成為一首開篇佳作,可以說這是評彈藝術家二度創作的范例。當然原作還有一些枝蔓,演唱時經過適當刪節,才使它主題鮮明、簡潔。
我喜歡《秋思》的第二個原因是它豐富的音樂藝術性,盡管文字是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一首開篇要能夠廣泛流傳,受人喜愛,關鍵還在于曲調的優美、流暢,并要求演唱者有高超的演唱水平,才會深入人心。祁調的特點淺彈低吟,曲風優雅,它以低揚的假嗓為主,真假聲結合的唱法,而唱腔過門又獨具特色,擅長表達人物多愁善感、悲哀凄婉的情緒,所以與《秋思》的情調正相吻合。這首開篇經周云瑞老師的加工制作,旋律更豐富,音樂更緊湊完美,被譽為祁調新腔。周云瑞老師的假聲,音色純凈、清亮,他的唱:吐字運腔輕、圓、細、柔,收放自如,細膩傳神,他用那種含蓄、陽柔的美,詮釋了開篇的全部內容。同時周云瑞老師的琵琶功夫非同一般,技法嫻熟,音色優美,他在唱腔中襯托進一些聽似不經意的小過門,使唱與伴奏渾然一體,連綿不斷,一氣呵成,給人聲斷意猶未盡的藝術感染力,將詩畫般的意境、清純高雅的人物氣質乃至一腔幽怨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耐人尋味。當年曾有“一曲《秋思》挽救了一個流派(祁調)”之說,可見其藝術價值。
能使你百聽不厭、回味無窮,并從中得到藝術享受,不就是《秋思》的藝術魅力嗎?!這樣的精品是評彈界前輩留給后人完美的寶貴財富,我們在享受他們藝術成果的同時,也要將它傳承下去,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