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雨涵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黨的十七大報告,為我們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任務。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強化服務意識,開展文化惠民、文化便民工作,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不斷加強和繁榮群眾文化事業,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神圣使命。
群眾文化是及其廣泛、及其豐富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廣大人民群眾進行自我的、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以文學、藝術為表現形式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修養,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搞好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新趨勢,更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具體表現。
群眾文化建設的本質,就是突出以人為本,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人民群眾既是文化的主體和參與者,又是文化的受益者,要充分發揮他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滿足他們對文化的需求。
2002年至2011年,揚州市邗江區文化館連續九年舉辦“歡樂維揚行·社區文化體育活動巡展”“區老年藝術節”“區少兒藝術節”“我們的節日”等多項廣場群眾文化系列活動以及數百場廣場群眾文藝演出。這些活動由區文化館負責組織、搭臺、服務,由社區群眾自編、自導、自演。他們以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和貼近生活的表演內容,演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吸引了數千名群眾的積極參與,成為揚州市邗江區文化館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享受生活的精神盛宴。
由此可見,繁榮群眾文化,人民群眾是主體,發動他們積極參與是關鍵。為他們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他們多層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群眾文化建設的目標。
群眾文化的生命之源在于文化隊伍的建設。群眾文藝團隊是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社區和鄉村群眾文化活動的骨干力量,各種類型的群眾文藝團隊,既充實了群眾文化的力量,又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內涵,塑造富有感染力和創新性的文藝團隊品牌,已逐漸成為發展和繁榮社區文化活動的新載體和新途徑,也是增強社區文化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支撐。
2009年以來,揚州市邗江區文化館的群眾文化建設以“一鄉一品”的特色文化培育為重點,推進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一批個性鮮明的群眾文藝團隊紛紛涌現。如:區老干部活動中心的 “同心藝術團”,雙橋街道的 “康樂藝術團”、“紅馬甲女子舞龍隊”、“瘦西湖新天地健身隊”等群眾文藝隊伍,他們倡導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動,提出了“煙民、酒民,有損健康文明”“當麻友、網友,不如做舞友、票友。”的活動口號,帶領群眾戒煙、戒酒,遠離賭場,走出網吧。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群眾文化舞臺上,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成為組織社區文化活動的骨干力量。在他們的帶領下,所屬社區的人民群眾生活安逸,家庭、鄰里和睦,社區的打架斗毆、犯罪率明顯下降。擴大了社區的影響,促進了社區的和諧與穩定。
可見,群眾文藝團隊是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最佳組織形式,也是傳播文化、繁榮文化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力量。群眾文藝團隊的發展和壯大,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力量。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最主要的就是群眾文化的發展,它是公民享受文化的基本權益,已經成為公民生存權與發展權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當前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社會背景下,群眾文化作為新的執政思維和社會共識,正在聚合和激發起推動社會發展的主流力量。
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建立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貼近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強化思想道德教育。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全面提升文化的引導、服務、競爭和創新機能,努力以優秀的文化產品和優質的文化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各種文化需求。這是群眾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務。
首先,要積極開展各類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基層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滿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強文化產品的供給與服務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糧,改善民生,提升文化品味,是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不但要繼續做好文化下鄉、文化進社區、文化進校園、文化進工廠等活動,還要創新群眾文化活動方式,大力開展廣場文化和社區文化,充分利用廣場文化的傳播力、凝聚力、影響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要注重民間文化藝術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加強地域特色文化的建設和傳承,充分發掘各地人文資源、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藝術資源,創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等。其次,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要把群眾文化的發展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城鎮建設的重要規劃。各級政府應制訂完善、長效的文化發展規劃,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堅持把群眾文化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三貼近”原則,面向農村、面向社區。特別是要通過培育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培養他們的文化技能。要形成一手抓文化事業繁榮,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教育、引導、激勵功能,讓文化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
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點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著力點也在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工作,我們必須將工作的重心下移,增強群眾觀念,強化服務意識,把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要求體現在滿足群眾的需求上。因此,我們應充分調動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不斷擴大工作的覆蓋面,使基層群眾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
加強群眾文化建設,一要加大扶持力度。各級政府應加大文化財政投入,設立群眾文化扶持獎勵基金,制定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幫助村和社區建立各類業余文化團隊,從制度與經費層面上給基層文化以大力支持。二要加大對基層文化陣地建設的督查力度。按照國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門關于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要求,對基層各鄉鎮、街道的村(社區)兩級基層文化建設情況進行摸底檢查,梳理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共享工程建設、文化活動建設、農家書屋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將檢查結果及時進行反饋,要求不達標的部門、單位抓緊整改,確保達到要求。要抓好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和企業的文化設施的建設。要利用現代科技推動先進文化的傳播,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網絡服務體系,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的內涵。三要加大培訓力度。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應從不斷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組織能力和活動水平入手,組織舉辦各類文化藝術輔導培訓班,對基層文化工作者進行相關業務知識培訓,全面提升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業務素質,為推動基層文化工作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文化在基層真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胡總書記說:“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保持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鞏固國家政權,維護社會穩定,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文化素質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礎,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