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胰腺假乳頭狀腫瘤(Solid Pseudopaillary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SPN)又稱胰腺乳頭狀和實性上皮性腫瘤[1],乳頭狀囊性上皮腫瘤,是一種罕見的胰腺外分泌腫瘤。本病臨床上發病率低且術前診斷較為困難,容易誤診[2],為低度惡性腫瘤,本文對進入我院治療的38例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病例資料進行總結,手術前CT掃描的結果與手術中的病理學檢查比較,現將比較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進行統計的資料對象來自于2003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間進入我院治療的38例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病例資料,其中包括男7例,女31例,年齡范圍為28~45歲,平均年齡為(35.82±9.54)歲。臨床表現:無顯著臨床表現者10例,疲勞表現者8例,腹部不同程度疼痛者20例。所有患者入院前血常規,血糖,血尿淀粉酶檢查均在正常值范圍之內。統計排除標準:排除有過腹部外傷史或者腹部手術史的患者,排除嚴重的內科疾病患者(重度糖尿病等)。
1.2 CT檢查方法 患者在CT掃描前口服含碘2.5%的水1000 ml,目的為了使碘單質充盈胃部和十二指腸,準備完成后進行CT掃描(CT掃描儀120kv,CT重組層厚度為5毫米,CT層間距5毫米)。掃描時由上腹部開始掃描,經過十二指腸水平段下方2 cm處。如需增強掃描時應經肘前靜脈靜脈注射碘海醇100 ml(規格為300 mgI/ml,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3.3 ml左右)。
1.3 統計學方法 根據CT影像學顯示結果分別統計實性,囊性和混合型例數,計算各自百分比,診斷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數據錄入SPSS 16.0統計學軟件中,t檢驗(雙邊檢驗)結果檢查兩種方法直接的統計學差異是否具有顯著意義。
CT檢查多發現胰腺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占位性病變,界限清,周邊可出現不規則鈣化,部分有分隔。增強CT顯示腫瘤周邊不規則強化,中央區強化不明顯,具體結果如下。

表1 檢查結果對比表
CT影像學檢查38例患者中實性假乳頭狀瘤12例(31.6%),囊性假乳頭狀瘤16例(42.1%),混合型假乳頭狀瘤10例(26.3%),與書中病理學檢查結果相比,二者的統計學比較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CT檢查多發現胰腺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占位性病變,界限清,周邊可出現不規則鈣化,部分有分隔。增強CT顯示腫瘤周邊不規則強化,中央區強化不明顯[3]。
在囊性為主和囊實比例相仿的病變中,CT往往表現為伴有附壁結節的囊性腫瘤或囊實性相間分布;在實性為主的病變中,CT表現為囊性部分位于包膜下或散在分布于實質病變中。
因囊性部分為腫瘤的壞死、液化、囊性變及陳舊性出血灶,故增強掃描時不強化;而實質結構由實性區、假乳頭區及二者的過渡區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實性區腫瘤組織排列成絮狀或片塊狀,假乳頭區腫瘤組織以纖維血管為軸心形成分支狀假乳頭,故增強時可見明顯強化。病變中出現鈣化者均以病變邊緣環形或不規則鈣化為主,其內可見少量的點狀鈣化斑。
綜上所述,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CT影像學結果與病理學檢查基本一致,具有較好的臨床診斷價值。
[1]周俊,許文淵,邵成偉.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的CT診斷.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21):210-212.
[2]章士正,譚華僑,鄧麗萍.胰腺囊實性乳頭狀上皮性腫瘤的CT、MRI診斷.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37(10):935-938.
[3]王華斌,李蘇建,王中秋,等.胰腺實性哥L頭狀瘤的影像學表現和鑒別診斷.醫學研究生學報,2009,22(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