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
自上世紀后期腹腔鏡技術成功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對患有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的患者進行治療,主要具有創傷小、恢復速度快、并發癥少等幾大優勢。本次研究中選取90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病例,對應用不同手術方式對其實施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隨機抽取90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微創組。常規組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16~74歲,平均42.8歲;發病時間4~38 h,平均10.4 h;微創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18~73歲,平均43.1歲;發病時間5~39 h,平均10.8 h。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臨床傳統開腹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微創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技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出血量、并發癥進行對比。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x± s),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對比進行χ2檢驗,P<0.05表現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 常規組和微創組患者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分別為(29.42±1.47)h和(21.67±2.15)h,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和微創組患者住院治療時間分別為(8.02±1.84)d和(4.28±1.73)d,兩組患者手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s)
?
2.2 并發癥和不良反應 常規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內有10例出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發生率為22.2%;微創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內有2例出現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發生率為4.4%。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術中出血量 常規組患者手術進行過程中出血量為(136.52±18.46)ml;微創組患者手術進行過程中出血量為(42.17±10.29)ml。兩組患者手術過程中出血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對患有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患者進行治療可以使圍手術期并發癥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切口感染:化膿性闌尾炎或體型肥胖的患者,在采用開放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后切口發生感染的幾率高達10%左右。腹腔鏡手術僅在腹壁遺留小孔,操作過程中基本不會對切口造成污染。②腹腔膿腫:患者腹腔內的膿液或局部滲液量相對較多的情況下,利用傳統切口將腹腔膿液全部吸凈并對其腹腔進行徹底沖洗的難度較大,術后易出現腹腔和盆腔膿腫現象。而腹腔鏡手術可以在直視的條件下將各個方向和位置膿液充分吸凈,并對腹腔進行徹底沖洗。取出闌尾時,在第2、3道結扎線間對闌尾進行切斷處理,利用第3道結扎線將其拖出患者腹外,減少腹腔污染。在局部炎癥程度較重,滲出量較多的情況下,可于盆腔或右髂窩內放置1根引流管,并經輔助孔引出,故術后發生腹腔膿腫的幾率會大大減少。③粘連性腸梗阻:開腹創傷大、對患者腸道產生的影響大、炎癥殘留量大。腹腔鏡手術技術的創傷相對較小,只會對腸道產生較小的影響,可將膿液吸凈并對腹腔進行徹底沖洗,故術后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幾率可明顯降低[1-2]。
[1]李健,蓋冬梅,蓋鳳春.腹腔鏡治療壞疽性或化膿性闌尾炎合并闌尾根部穿孔的探討.中國實用醫藥,2009,12(14):114-115.
[2]王樹成.腹腔鏡闌尾切除術305例治療體會.河北醫藥,2009,29(10):110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