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芳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其病因主要是長期嚴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導致的代謝障礙,微循環異常和自身免疫紊亂[1]。近年來,我們采用甲鈷胺聯合胰激肽原酶治療DPN取得了良好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的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齡(58士8.5)歲,糖尿病病程1個月~20年。入選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并符合DPN表現:①四肢感覺異常或感覺障礙;②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③肌電圖檢查顯示神經有傳導障礙,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及病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飲食控制并配合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治療組給予甲鈷胺0.5 mg靜脈注射,同時給予胰激肽原酶40單位加滅菌注射用水1.5 ml溶解后肌內注射,1次/d;對照組只給予甲鈷胺0.5 mg靜脈注射,1次/d。兩組均連續應用2周。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見參考文獻[2]。
2.1 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且治療組神經傳導速度提高的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3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x ± s,m/s)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三大慢性并發癥之一,以周圍神經最為常見,患病率高達60% ~90%[3]。其原因和發展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就其成因來說,主要有微血管病變學說和代謝障礙學說,導致神經纖維脫髓鞘改變及變性會死[4]。甲鈷胺是維生素B12的衍生物,其參與體內核酸,蛋白質和脂質的代謝,促進髓鞘形成和軸突再生,從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細胞,改善神經的傳導速度。胰激肽原酶是人體激肽體系中的一種,它激活胰激肽原酶-激肽系統,升高體內激肽水平。胰激肽原酶能激活纖溶酶原,降低血粘度,并通過促進前列環素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發生;激肽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得小血管和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5]。本研究結果表明:甲鈷胺與胰激肽原酶聯合應用治療DPN療效肯定,安全無不良反應,兩者聯用對DPN臨床癥狀﹑神經傳導速度改善均優于甲鈷胺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梅志敏,賈瑞紅,李彩娟.前列地爾聯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臨床醫學,2010,30(9):47-48.
[2]郭慧,陳永華.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3):30-31.
[3]周逸華.甲鈷胺聯合血塞通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120例臨床觀察.臨床合理用藥,2011,4(4A):71-72.
[4]牛潤清.鹽酸丁咯地爾配合甲鈷胺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2):4164.
[5]趙秀梅,劉育英,鄭世榮,等.胰激肽原酶對大鼠微血管內血栓形成預防作用的研究.中國微循環,2002,6(6):3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