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讓 (喀什師范學院物理系,新疆 喀什 844006)
趙 越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多跳蜂窩網絡中的資源分配與負載均衡研究
楊亞讓 (喀什師范學院物理系,新疆 喀什 844006)
趙 越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針對多跳蜂窩網絡(MCNs)中的資源分配與負載均衡(LB)進行研究。基于時分復用(TDD)的正交頻分多路接入(OFDMA)技術,分析了MCNs下行鏈路的資源分配特點,利用MCNs中的部分頻率復用模式來減輕干擾和提高頻譜效率,并提出了基站(BS)中負載均衡(LB)方案。研究表明,該方案可以均勻分布負載,能保證用戶的服務質量,且滿足覆蓋要求和容納更多用戶,同時能夠提高吞吐率。
多跳蜂窩網絡;資源分配;負載均衡
正交頻分多路接入(OFDMA)技術是第4代無線網絡中主要的物理層技術,可以應用于多跳蜂窩網絡(MCNs)。在基于OFDMA技術的MCNs中,固定中繼站(RS)與基站(BS)相比,可以克服較差的信道條件,同時保持低的基礎設施成本,但在中繼鏈路(BS-RS鏈路)中需要額外的無線資源[1-2]。因此,為了有效地發揮RS的作用,設計高效的無線資源分配方案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有關頻率資源分配的研究[3-4]只考慮了用戶分配均勻的情況,而實際上用戶并不是均勻分布在小區中,當太多用戶接入一個BS或RS時將導致MCNs中負載不均衡,這會嚴重影響熱點區域的性能,最終無法滿足用戶的服務質量要求。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對MCNs中的資源分配和負載均衡進行了研究。
在MCNs中,首先考慮包含19個互相環繞模式的六角形小區(見圖1)。在基于IEEE 802.16J/m規范的場景下,每個小區分為3個扇區,每個扇區部署2個屋頂RS。假定BS到RS的距離是基站到基站距離的3/8,RS位置和BS天線視軸之間的夾角是26°[5]。在第i小區的第j扇區,讓NR(i,j,k)表示RS(中繼站)k(k=1,2),NB(i,j)表示BS(i=1,2,…,19;j=1,2,3)。在第1個小區的第1個扇區中,讓NM表示MS,NB(1,1)和NB(1,1,1)表示NM分別接入的候選站。
根據IEEE 802.16J/m規范,每個時分復用(TDD)幀包括下行子幀和上行子幀,每個子幀各自被分為中繼域(RZ)和接入域(AZ)的2個時間域。RZ被指定為BS向RS和MS的發送,AZ被指定為MS從BS或2個RS的接收。假定每個RS接收當前幀RZ中的數據,它將安排在AZ中發送數據,在下一幀清空它的緩沖區。在每1個子幀中,頻率域由子信道組成,時間域由時隙組成。在1個子信道中的1個時隙是最小的頻率-時間資源單位。為了方便性能分析,需要進行如下假設:①所有用戶都有一個相同類型的數據服務,有相同的服務質量需求。②所有小區/扇區有同樣的信道條件、業務負載和用戶分布。

圖2 MCNs中的頻率復用模式
為了增加可用頻率資源以容納更多用戶,在1個扇區中,BS-MS鏈路需要復用與RS-MS鏈路相同的頻率。由于使用相同頻率同時增加發送機會,頻譜效率將得到提高,但這將引起額外干擾。
針對上述情況,提出MCNs中的部分頻率復用(FFR)模式來提高頻譜效率,同時減輕干擾。該模式下的幀結構和小區配置如圖2所示。圖2(a)所示為MCNs中下行鏈路子幀結構;圖2(b)和圖2(c)所示分別為不同時域中的不同頻率復用模式。圖2(b)和圖2(c)中以3個小區布局為例,實際上可以采用19小區布局進行性能分析和仿真。系統帶寬為W,它被分為相等的3個不同頻段:W1、W2和W3。在RZ中,接收模式下RS不能發送數據到MS。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分配頻率資源給RS。在每個小區的每個扇區采用1×3×1的頻率復用模式,整個頻段被分配給BS(見圖2(b))。在AZ中,RS轉發從BS到MS的數據,頻率資源應該被分配給RS,一個BS的AZ域被分為內部域和外部域(見圖2(c))。FFR模式中,在內部域中頻率復用因子為1,在外部域中頻率復用因子為3。
在上述MCNs中的FFR模式基礎上,筆者針對BS中負載均衡進行研究,并提出負載均衡方案(簡稱LB方案)。在當一個BS被超載時,切換與BS連接的用戶到相同扇區的一個RS是沒有好處的。因為這些類型的用戶靠近BS而遠離RS,一旦切換發生,這些用戶的數據速率將降低。此外,用戶只需要好的一跳鏈路直接接入BS,但通過RS,他們需要低劣的兩跳鏈路來重新連接到BS。

BS的業務負載的切換機制有2個關鍵的問題需要考慮,一是決定用戶從外部域被切換到內部域的標準,另外是必須考慮在每個幀中內部域與外部域的大小。具體步驟如下所述。

2)決策和執行 當新用戶到達時,如果BS發現超載,切換機制將執行以防止沉重的業務負載。
3)報告 如果切換條件不滿足,新用戶將被拒絕,因為允許新用戶進入將退化網絡性能。否則,BS將執行切換機制并接受新用戶。

圖3 異構用戶分布下不同頻率復用方案性能比較
假設用戶按照速率為λ的泊松過程到達,按均值為100s的指數分布持續一定時間后從小區分離。在持續時間內,假定用戶采用全緩沖業務模型且不改變位置,同時1個小區的業務負載隨速率λ而改變,且在每個扇區中用戶均勻分布,并設置1個小區的總業務負載為150。整個小區區域可被分割成2個不重疊的同心區域,即中心區域和邊緣區域。中心區域在BS的450m內,其余區域是邊緣區域。設置在1個扇區中的總業務負載為50,通過分別改變中心區域和邊緣區域的業務負載來改變用戶分布。詳細的系統級仿真參數如表1所示[7]。在異構用戶分布下,采用相同的系統模型和參數,將LB方案、通用頻率復用方案[8](N/A)、新頻率復用方案(NFRS)和正交資源分配方案(ORAA)[9]進行比較(見圖3)。由圖3可知,LB方案優于其他方案,因為該方案允許根據負載狀態進行動態資源分配,從而提高扇區吞吐率。當扇區中的業務負載是10/40時,大多數用戶集中在邊緣區域而歸屬于RS,利用LB方案可以從RS到BS切換一些用戶,從而在網絡中容納更多的用戶(如LB方案比ORAA方案的扇區吞吐率提高34.2%)。當扇區的業務負載是40/10時,大多數用戶集中在中心區域而歸屬于BS,利用LB方案可以從BS到RS切換一些用戶(如LB方案比ORAA方案的扇區吞吐率提高90%)。

表1 系統級仿真參數
對MCNs中的自適應資源分配方案進行了研究,利用MCNs中的部分頻率復用模式來減輕干擾和提高頻譜效率,在此基礎上針對基站中的負載均衡進行分析并提出了LB方案,結果表明該方案可以均勻分布負載并保證用戶的服務質量,同時能夠提高吞吐率。因此,上述研究方法能在MCNs網絡規劃和資源分配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1]Zhao L,Fang X, Zhao Z.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compact frequency reuse for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J].IEICE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 of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s, 2010,93(11):2312-2319.
[2]Salem M, Adinoyi A, Yanikomeroglu H,et 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OFDMA-based cellular relay networks: a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10, 59(5): 2496-2510.
[3] Boudreau G,Panicker J,Guo N,et a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and cancellation for 4G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9,47(4):74-81.
[4]Zhao Y, Fang X, Hu X Z, et al. Fractional frequency reuse scheme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OFDMA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J].IEEE 5th Testbeds and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s & Communities and Workshops,2009(1):1-5.
[5]Wang L,Su W,Huang J,et al.Optimal relay location in multi-hop cellular system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2008(3):1306-1310.
[6]Kim D S,Jung J W,Park H G,et al.Cell center/edge transmission power ratio optimization to mitigate downlink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OFDM systems[J].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 2008(11): 1451-1460.
[7]Zeng H,Zhu C.System-Level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lti-hop 802.16j System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2008(3):354-359.
[8]Hu H,Yanikomeroglu H, Falconer D D, et al. Range extension without capacity penalty in cellular networks with digital fixed relays[J].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2004(12):3053-3057.
[9]Lee W,Nguyen M,Jeong J.System-Level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ulti-hop 802.16j Systems[J].IEEE 5th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2008(3):917-921.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9.037
TN929.5
A
1673-1409(2012)09-N105-03
2012-06-16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1zx03001-007-01)。
楊亞讓(1972-),男, 1997年大學畢業,碩士,講師,現主要從事無線通信與電子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 李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