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梅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康自強,黃文武 (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沙市濱江景觀帶功能結構探討
徐華梅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康自強,黃文武 (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沙市濱江景觀資源非常豐富,如何利用濱江地區的景觀資源,打造一個優化城區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符合城市文化內涵的濱江景觀帶,目前已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從沙市的地理特征入手,分析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各景觀資源的功能特點,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濱江景觀帶的功能結構劃分和景觀規劃重點,從而為沙市濱江景觀帶的景區規劃提供參考。
沙市;濱江景觀帶;功能結構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港口岸線的整合,沙市濱江地區原港口的功能逐漸失去,新河口至四碼頭段全長5.6KM的濱江岸線定位為城市生活岸線,濱江景觀帶的建設遂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該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條件,使其成為提升城市功能、啟動城市游憩商業區建設的首選之地。如何利用好濱江地區的景觀資源,打造出既能優化城區人居環境和提升城市形象,又符合城市文化內涵的濱江景觀帶,目前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為此,筆者對沙市生活岸線濱江景觀帶的功能結構進行了探討。
沙市地處江漢平原中心地帶,長江中游荊江段北岸。荊江河段江面寬闊,河道曲折,泥沙大量沉積導致河床高出兩岸平原,素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之說。濱江地區是沙市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是荊州乃至華中地區歷史上重要的工業碼頭區。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交通技術的改變、城市產業結構與工業布局的調整,濱江地區迅速衰落,作為城市的南大門,其破敗的景觀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同時,濱江地區緊臨城市商業中心,與勝利街、崇文街歷史文化街區,中山公園、中央大道、沙隆達廣場、中山路等城市旅游資源毗鄰,眾多景觀資源聚集,使該區域具備打造城市游憩商業區的必要條件,對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和促進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濱江景觀帶順沿荊江大堤,由西向東分布有沮漳河故道、長江大橋、觀音磯、萬壽寶塔、98抗洪紀念亭、盛世安瀾碑、荊江分洪工程紀念亭、沙隆達廣場、打包廠、天主教堂、文星樓等景觀資源。
荊江大堤分段修建于東晉,擴展延長于唐宋,合筑于明末,最后形成一道全長逾124km的完整堤防,該堤防工程跨越年代之長、動用土方之多,實屬罕見。
沮漳河故道是解放后至1993年的沮漳河道[1]。由于長江泥沙的淤積,河口不斷下移,民國初年移至觀音磯,其河口逼近荊江大堤堤身,嚴重威脅沙市的防洪安全,因而解放后將河口上移800m,即新河口。1993年為配合荊州長江大橋的建設,減輕沙市城區的防洪壓力,在上游另辟江口。沮漳河故道是荊楚人民與水抗爭的重要見證,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州長江公路大橋被國內橋梁專家譽為“中國橋梁建設的博物館”,其溝通湘鄂兩省,形成一條溝通南北的公路交通大動脈,對促進兩湖平原的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建設以及長江防汛抗洪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觀音磯始建于南宋淳安年間,其上為灘面較寬的學堂洲外灘,其下為外無邊灘的沙市區重要港岸。每逢長江洪峰,觀音磯便頂承江流、挑殺水勢,保護下游約1100m無灘堤段[2]。觀音磯既是荊江人民飽受水患的見證,更是荊江人民奮力治水的見證。
建于明代的具有鎮水作用的萬壽寶塔位于荊江大堤上,其附近有3處重要紀念碑:①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該碑為紀念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而設立;②九八抗洪烈士紀念亭,該亭為紀念1998年抗御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犧牲的35位烈士而建;③盛世安瀾石碑,該碑為紀念“九八抗洪”勝利8周年而設立。
沙隆達廣場是舊時沙市“拖船埠”所在地,通過拖船埠可以將長江水道與江漢平原內河水系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一地理特性奠定了沙市區域經濟的中心地位,極具歷史地標意義。
打包廠前身是始建于1927年的“漢口打包股份有限公司沙市分公司”,隸屬于武漢打包總廠,原屬于“洋碼頭”的一部分,打包廠的出現給這座傳統的手工業城市帶來了現代工業文明[3]。文星樓位于荊江大堤堤坡上,為清康熙年間修建,系當時文人學者供奉魁星、詠詩作文之地,舊時讀書人為求科舉仕途順暢亨通,每年春秋兩季應考之前,必來此虔誠拜謁魁星,祈求一舉成名。
雖然濱江景觀帶的景觀資源豐富,但要把該地區打造成城市游憩商業區,還必須按區段和腹地界面增加現代生活功能設施,開設適合各年齡層次的主題娛樂場所,使居民能在這里追憶歷史、體驗記憶,同時享受現代生活。因此,結合各地塊獨特的地理區位和文化內涵,將濱江景觀帶劃分出4個功能區,即時代精神展示區、水文化集中展示區、城市印象區和文教展示區(見圖1)。

圖1 濱江景觀帶功能結構分析圖
3.1時代精神展示區
新河口至荊江分洪工程紀念亭一帶擁有沮漳河故道、荊州長江大橋、觀音磯、萬壽寶塔、98抗洪紀念亭、盛世安瀾碑和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等眾多景觀,上述景觀是荊楚人民與自然抗爭、奮力治水的重要見證。因此,把上述景觀作為城市時代精神展示區,將其打造成為集濱江觀景、運動休閑、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廣場。
3.2水文化集中展示區
該區域具有治水作用的景觀資源十分豐富(如各種防浪護坡設施、荊江水文站等),是沙市甚至整個荊江段治水設施最集中之處,因而應規劃為水文化集中展示區。考慮到荊楚人民抗洪歷史之悠久、所受水患的苦難之深重,僅僅依靠具有治水作用的景觀資源還不能全方位展示沙市水文化的深厚與博大。因此,筆者建議在該區域建造一座水文化博物館,通過場景圖片、文字、實物和視頻等全面反映荊楚人民的治水精神與智慧。
3.3城市印象區
該區域處于水文化集中展示區和碼頭文化展示區的中間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反映沙市城市發展歷程的特質。因此,筆者將該區域規劃為城市印象區,并根據區域內各地塊的現狀特征、地理條件、文化特質等分別設定如下內容。
1)城市發展寓意 此處綠地可分隔成4個小花壇,通過設置雕塑等反映沙市經歷的“川鹽破岸行楚”、“開埠”、“輕工業黃金十年”3次大的發展歷程。
2)幽思懷古 目前,濱江地帶沒有一處可供市民登高觀賞江景的樓閣,無論是出于觀景的需要還是調節濱江天際輪廓線的的需要,都非常有必要建造一座觀景樓閣。此處視野極其開闊,在此登臨樓閣,憑欄遠眺,荊江美景盡收眼底,因而是建造觀景樓閣的絕佳之地。
3)江津新貌 拖船埠是沙市城市文明的發源地,據此使沙市從自然發展的港口商貿城市轉變為近代工業城市,最后形成"長江中游重要港口、鄂中南地區中心城市和中國中部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可見拖船埠舊址具有重大的歷史地標價值。同時,此處是城市中心自然景觀軸——江津湖、沙隆達廣場、長江序列軸線上的中樞區域。因此,該區域的建設既要反映城市文化特性,又要與沙隆達廣場整體風貌相協調,展現新時代的風貌。
4)主題游園區 此地腹地較為開闊,適于建設人流量大的活動場所。考慮到江灘公園要開設適于各年齡層次的主題娛樂場所,筆者將該區域劃為主題游園區。主題游園區內的2個地塊分別體現不同的主題,1個地塊為露天影院主題游園,另1地塊為兒童嬉戲主題游園。露天影院的設置可以解決城市低收入階層和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兒童嬉戲區的設置可以解決該地段缺少少年兒童活動場所的問題。
5)碼頭文化展示區 該區域是沙市的重要歷史地標,其見證了沙市近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區域內分布有候船室、打包廠、天主教堂等眾多展示碼頭文化的景觀資源。綜合考慮地塊的文化特性和景觀特點,將該區域劃碼頭文化展示區,具體包括如下內容:①近代工業文化和港口文化展示。鑒于候船室、打包廠等建筑的原有功能已經喪失,筆者建議將候船室改造為港口文化博物館,通過圖片、文字、多媒體等分階段、多主題地展示港口歷史的發展情況;將打包廠改造為近代工業文化博物館,以場景圖片、文字、實物等手段展示開埠以來臨江工業企業的發展歷程。②開埠廣場。目前濱江地帶沒有一處紀念開埠事件的文化廣場,考慮到該地段原來是“洋碼頭”的一部分,筆者建議在此以打包廠、臨江水廠、天主教堂為背景建筑,以沙市開埠百年來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如沙市開埠、沙市海關開關、火燒洋碼頭等事件[3],展示開埠以來百年興衰的歷史,通過相應環境設計,將打包廠、臨江水廠、天主教堂一起改造成為展示沙市開埠歷史的新景點,同時為廣大居民提供一個修閑健身的活動場所。
3.4文教展示區
該區域內主要的景點為文星樓,考慮到如今仍然有大批家長帶著孩子到文星樓來虔誠拜謁魁星,筆者建議將該區域劃為文教展示區,將文星樓進行整修并適當擴建,展示沙市過去莘莘學子認真求學的精神風貌及現代城市教育的累累碩果。同時,在該區域增設一定體育設施,為廣大居民提供一個修閑健身的活動場所。
根據城市的文化內涵、濱江景觀帶內各景點的文化背景和功能特點,對濱江景觀帶進行了功能結構劃分,結合功能區的內涵闡述了各區域的規劃要點,從而達到改善濱江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濱江景觀帶的目的。鑒于該項目處于前期準備階段,規劃中的很多細節還需作更深入的研究,例如景觀設計與防洪安全、近代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城市文化內涵的表達形式、道路交通管制措施等。
[1]荊州市河道管理局.荊州水文化——沮漳河[EB/OL].http://www.jzhd.net.html,2009-03-11.
[2]鄧翔,秦軍.荊州市水文化初探[J].規劃師,2006,22(3):64-67.
[3]沙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沙市市志[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9.044
TU984.1
A
1673-1409(2012)09-N127-03
2012-06-14
徐華梅(1980-),女,2003年大學畢業,碩士生,現主要從事園林規劃與設計方面的研究工作。
[編輯] 李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