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南京市江寧區委員會
江寧區地處長三角與沿海兩大經濟帶交匯點,是南京“三大新市區”之一,區域總面積15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6.5萬人。
江寧區位優勢明顯。作為南京大都市的圈層結構中的又一新主城,江寧區具備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長江水道、航空運輸等綜合交通之優勢,是滬寧、寧杭兩條主軸的交匯點,中國重要的京滬高鐵樞紐站。
江寧經濟實力突出。2011年,江寧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9億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地方財政總收入達216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突破百億,達115億元,連續三年位列全省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保持全省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0850元、12870元,經濟綜合實力在全市名列第一。
江寧科教資源領先。目前全區25所駐區高校師資總數為1.1萬多人,在校學生21萬多人,全部駐區高校占地面積2.01萬畝。學校涵蓋面較廣,類型較多,有以工科為主,理、工、醫、文、法、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程學院等10余所省、部屬高校;有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業型技術和經營管理型人才為主的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正德學院、南京旅游職業學院、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等12所職業院校;有南京醫藥中等專業學院、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3所中專校。
近年來,南京市江寧區認真貫徹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國家、省市科技和人才工作要求,以特殊政策、特別機制、特優環境,堅持深入實施“人才引領、科技創業”戰略,加快構筑人才高地,全力打造“人才特區”,同時充分發揮豐富的科教資源,積極營造良好的產學研氛圍,搭建各類產學研合作平臺,在企業和高校院所之間牽線搭橋,為推動科學發展、加速經濟轉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推進南京建設成為中國人才和創業創新名城以及創新型新市區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寧區始終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依托江寧獨特的品牌優勢和資源稟賦,在人才政策和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全力創建國家“千人計劃”先進基地區和國家級“紫金人才特區”核心區、示范區,探索走出了一條以領軍人才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人才集聚促進產業集群、以人才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的發展之路。2011年,江寧獲批成為南京首個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區”,并連續三次榮獲省“人才工作先進區”稱號。目前,全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3.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2萬人,海外留學歸國人才2200余人,全區已集聚“千人計劃”特聘專家58人,其中創業類32人,創新類26人;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48人;南京市“321計劃”人才154人。在人才優勢的強力驅動下,前三季度江寧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領先蘇南板塊。
科學規劃管好方向,展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把創新驅動、人才引領放在核心位置,明確人才優先發展的行動指南。2011年4月,江寧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狠抓“四個第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決定》,同時推出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區創建、科技創新創業創意載體建設、深化政產學研合作、“雙自”企業加速上市成長、科教創新園區環境機制建設等五個行動計劃,以“1+5”政策體系為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創設良好條件與環境。
明確人才優先發展的目標定位。緊緊抓住獲批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的契機,提出創建國家“千人計劃”先進基地區的奮斗目標,并獲得了南京市委、市政府諸多突破性政策的集成支持,全力創建和打造南京國家級“紫金人才特區”的核心區和示范區。
明確人才優先發展的工作格局。成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區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專設正處級規格的人才工作辦公室,具體承擔區委區政府統籌推進人才工作的牽頭抓總和服務協調等方面工作。三大開發園區分別設立科技人才局,各街道和規模以上企業也都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形成了上下貫通、協調配合的工作網絡。

2009年4月22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同志來江寧考察。

2006年4月12日,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同志視察金智科技。
明確人才優先發展的考核導向。在全市率先實施科學發展分類考核,特別是對人才工作實行單項考核,所占權重達10%,而GDP、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規模工業總產值三項主要經濟指標總和僅占4.5%,真正賦予了“第一資源”第一權重,促使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將工作重心和精力投向“第一資源”。
突出關鍵管好重點,形成人才集聚發展的良好格局。全力打造“千人計劃”先進基地區品牌。把創建國家“千人計劃”基地區作為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首要抓手,大力實施“3355”基地區創建行動,相繼建設了“千人計劃”專家創業園、交流活動中心、人才大廈、千人之家等“千人計劃”系列載體,與南京唯一的院校類國家“千人計劃”基地——南京大學合作,實施“五雙”共建工程,在全國首開校地國家級人才基地共建先河。

2011年9月,國家科技部專家組聽取江寧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評審論證。
加大政策創新和資金扶持。研究制定包括團隊扶持、股權激勵等涵蓋人才創業全過程的一攬子特殊政策,推出5年引進一千名高層次人才的江寧“千人計劃”。每年設立不少于1個億的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對入選南京“321計劃”人才,按照雙倍于市級扶持資金的力度,實行創業啟動資金和融資擔保等支持。近3年累計投入人才重點工程資金達5.26億元,其中直接用于資助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資金達1.4億元。
促進人才與產業深度結合。圍繞智能電網、軟件及未來網絡、生命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引進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環。目前,已打造了“沈國榮院士+智能電網”、“劉韻潔院士+未來網絡”、“尤肖虎教授+無線通信”、“章方良博士+生物技術外包”等一批人才與產業互動樣本,300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在江寧創辦了130余家創新型科技企業。

2011年3月27日,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視察智能電網博覽館。

2012年10月10日,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視察江寧國際企業研發園。
做優環境管好服務,構筑人才競相發展的強勁支撐。構建專業化的創業載體服務體系。重點以紫金(吉山、方山、江寧)3個科技創業特別社區和東山國際企業研發園為核心,打造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的一流平臺。中國無線谷一期、翠屏科創園、歸國博士創業園、濱江科創園、J6軟件創意園等一批專業化載體投入運營,全區累計開工“三創”載體面積42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達208.1萬平方米。
構建廣覆蓋的科技金融體系。為滿足各類人才不同階段對科技金融服務的需求,專門成立江寧科創投集團和科技金融中心,依托全省首家“雙創計劃”江寧創投中心品牌效應,正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天使投資平臺。目前全區創業投資基金規模達117億元,形成了“創有所扶、長有所促、成有所勵”的金融服務鏈。
構建全方位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組建海歸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設立科創特區創業服務中心,在工商稅務、醫療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為高端人才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服務,讓人才創業無憂。按照“拎包即住”標準,13萬平方米人才公寓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將建成滿足人才需要的多功能、高品質、國際化生活社區。四是構建專業化的人才工作團隊。抽調熟悉招商、稅收的年輕干部充實一線人才工作隊伍,制定實施全區人才工作者培訓計劃,選派干部到蘇州工業園脫產培訓實習,使更多干部加速成為“人才通”,著力打造一支服務科技創新創業的專業化干部團隊。
近年來,江寧區科技創業創新工作取得了快速發展,連續12年6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先后被認定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國家電力自動化特色產業基地”、“國家可再生能源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智能電網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智能電網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已通過論證評審)”、“國家新能源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全國科普示范區”、“江蘇省知識產權示范區”、“江蘇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區域示范區”等稱號,南京江寧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和“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科技創新工作連年被省、市科技和知識產權主管部門及區委、區政府表彰為先進集體。
南京市江寧區緊扣全力打造南京中國人才與創業創新名城的基地區、先導區、核心區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之路,經濟發展正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科技創新已成為江寧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重要支撐力。

在2012年9月20日舉行的熊貓愛立信20周年慶典上,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參觀生產線。

2012年6月3日,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視察江寧橫溪臺灣農民創業園。
努力營造創業創新環境。江寧區黨政主要領導按照“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要求,始終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放在振興經濟和社會發展首要位置,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組織科技活動,研究解決科技創業創新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先后成立了江寧區科技創新與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江寧區創建江蘇省創新型試點區工作領導小組、江寧區知識產權辦公會議領導小組等組織機構,制定出臺了《關于狠抓“四個第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決定》、《科技創新創業創意載體建設等“五大行動計劃”》、《關于扶持工業企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江寧區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若干政策》等若干政策性文件,科技事業經費投入優先安排并逐年實現大幅增長,2011年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達到3.2%,R&D比重提高到3.5%,保證了科技工作各項目標任務落實。

2011年3月,江寧區區長陳發喜調研全區科技創新工作。

2012年9月14日, 江蘇省第五批科技鎮長團調研江寧科技創新工作。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江寧區產業基礎雄厚,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分別位列全國10強和20強,擁有“國家智能電網特色產業基地”等省級以上產業基地12家,其中國家級6家,以汽車、電子信息、智能電網、軟件及未來網絡、生命科學和航空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格局基本形成。智能電網產業被列入國家科技部首批培育類創新型產業集群,國家智能電網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通過國家科技部專家組論證評審。區內擁有上市企業16家、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和技術服務型企業31家、高新技術企業198家、民營科技型企業516家,位列全市各區縣第一。2011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大關,達106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60%,位居全省全列。截止今年10月份,高新技術產業達到1080億元。到2015年,全區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兩項指標的倍增,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的比重達到65%以上。

2011年4月, 上海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江寧分中心揭牌。

2011年9月,中國工程論壇—江寧政產學研洽談會在江寧舉行。
精心打造創業創新載體。按照“集體化、專業化、信息化、社區化和國際化”的標準,全面啟動了以紫金吉山、方山、江寧3個科技創業特別社區和東山國際企業研發園(簡稱“三園一區”)為核心的創業創新創意(以下簡稱“三創”)載體建設。截至10月份,該區已啟動建設“三創”載體項目73個,累計開工面積420萬平方米,建成或部分建成運營項目36個,累計竣工面積達208萬平方米。其中“三區一園”開工面積超1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超20萬平方米。全區“三創”載體在談各類項目逾200項,引進入駐孵化企業92家,80多項高端人才、項目、公共平臺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已落戶“三區一園”。擁有各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4家,企業加速器3家,在孵企業達268家。到2015年,全區將建成“三創”載體1000萬平方米,集聚科技創業企業3000家,培育高新企業、創新型企業100家,建成市級以上孵化器24家。
著力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積極探索政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和新格局,構筑“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互動合作新機制,與清華大學等10家高校院所簽訂了正式合作協議,與華北電力大學等11家高校院所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年均組織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項以上,開展專場活動20場以上。依托江寧大學城,與江蘇省教育廳合作共建了江蘇(江寧)大學科教創新園,中國無線谷被認定為兩部一省科教結合南京通信與網絡產業創新基地。啟動了南大科技園等3家大學科技園、智能電網傳輸技術等7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清華啟迪科技園獲得南京市第一批大學科技園籌建認定,未來網絡產業創新中心已經正式投運。到2015年,實施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500項以上,建設大學科技園7個,新建各類創新聯盟150個以上,其中產業創新中心16個,建成體制健全、環境完善、人才聚集、創新活躍的政產學研合作示范區和長三角大學科教創新園區。
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區內擁有各類企業研發機構逾300家,其中全球研發中心2家、國家級企業研發平臺1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企業院士工作站15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及分站35家。大力實施知識產權強區戰略,專利申請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態勢,截止9月份,全區累計申請專利6890件,其中發明專利1826件,授權專利279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65件,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兩項指標名列全市各區縣第一,持續領跑全市。年內全區申請專利可達7500件,其中發明專利2350件,授權專利3500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520件。專利申請超50件企業可達30家,超百件企業可達6家。到2015年,引進高端研發機構27家,培育科技創業家60名。專利申請總量達到165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500件,專利授權量達到8200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2000件,培育擁有百件專利企業數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