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華
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
劉文華
目的探討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康復指導。方法本文通過對38例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詳細的術前心理護理、術前宣教,術后康復指導、預防并發癥的護理。結果手術前后的髖關節功能按Harris髖關節評分標準評定,術后24個月Harris評分為(91.0±1.1)分,較術前明顯提高。結論完善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健康指導可以促使患者髖關節功最大程度恢復、避免發生并發癥、最終使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表面置換;圍手術期;護理
臨床研究已經證明,與全髖關節置換手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相比,全髖關節表面置換手術(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保留了較多的股骨側骨量,優化了股骨近端的應力傳導性能,術后關節穩定性及活動度更好[1]。目前,對髖關節炎患者行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是一項切實可靠的治療手段,完善的術前、術后護理及健康指導對患者也很重要,可以促使患者髖關節功能最大程度恢復、避免發生并發癥、最終使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高。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對38例(42髖)患者施行了全髖關節表面置換術,現將護理心得匯報如下。
本組38例(42髖)患者,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齡28~64歲,平均47.7歲,術前Harris評分(43.0±10.2)分。術后常規抗凝與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術后第1天可坐起,第3天助行器輔助下行走,l周后部分負重行走,1個月后腱側側臥和完全下蹲。
所有病例手術切口一期愈合,術后X線顯示假體位置良好,無并發癥出現,出院時屈髖均達到90°,步行出院。隨訪12~52個月,平均29.2月。髖關節功能根據Harris評分法評定,記錄患髖屈髖、外展活動度。術后24個月Harris評分為(91.0±1.1)分,較術前明顯提高。
表1 HRA手術前后Harris評分及髖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1 HRA手術前后Harris評分及髖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術前 術后24月 P值Harris評分43.0±10.2 91.0±1.1 <0.05屈髖度(°) 28.72±4.5 113.0±3.7 <0.01外展度(°)21.3±2.8 42.7±3.0 <0.05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 髖關節炎患者因髖關節疼痛、髖關節功能受限,影響了生活質量。本組患者平均年齡47.7歲,大多是家庭的頂梁柱,所以非常關注手術效果,又擔心手術失敗,缺乏此疾病及手術的相關知識。患者常常焦慮不安,心存恐懼。因此,床位醫生及護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向患者介紹髖關節炎的相關知識,全髖置換術的手術簡要過程及注意事項,患者如何配合等。使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有初步認識,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3.1.2 術前指導 醫護人員通過全面的體格檢查及必要的輔助檢查來評估患者的病情及手術耐受力。護士通過對患者髖關節功能及活動水平的評估進行如下指導:①引體向上運動:患者平臥于床上,用雙手抓住吊環,使身體上抬,直至臀部離開床面,每次堅持5~10 s后放下,持續10 min,3次/d。②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訓練:指導患者患肢大腿肌肉先繃緊,堅持3~5 s后肌肉再放松10 s,每次20~30回,4~6次/d,循序漸進。③腓腸肌的肌肉訓練:指導患者行患肢踝關節的主動背伸和跖屈運動,每次20~30回,4~6次/d,運動時膝關節保持伸直位。④進行上肢肌力練習:做擴胸運動同時深呼吸,每次20~30回,4~6次/d。⑤訓練床上大小便。⑥加強營養支持。
[1]Treacy RB,Mcbryde CW,Pynsent PB.Birmingham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A minimum follow-up of five years.JBone Joint Surg Br,2005,87(2):167.
[2]楊文艷.人工髖關節術后患肢漸進式功能鍛煉的臨床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05,20(3):439.
213000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院
3.2 術后護理
3.2.1 病情觀察 ①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予心電監護、吸氧,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變化,監測體溫變化,如發現異常,立即匯報醫生,配合醫生,做好處理。②觀察傷口敷料的滲血情況及傷口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保持引流通暢,防止管道折疊及脫落,防止逆行感染,一般術后2~3 d,24 h引流液低于50 ml/d后拔管。③指導患者患肢保持髖關節外展10°~20°、屈曲10°~15°中立位,避免內收內旋。
3.2.2 康復鍛煉 術后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保證手術效果,遵循早期、循序漸進的鍛煉原則[2]。術后康復鍛煉內容如下:①術后6 h繼續行患肢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訓練及腓腸肌的肌肉訓練,方式同術前。②術后1 d可床頭搖高,小于30°,加強股四頭肌、臀肌的收縮訓練。③術后2日除以上訓練外,可開始行髖、膝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足跟不離開床面。④術后3~5 d病情許可下可在醫護人員陪伴下行站立外展及抬腿練習,坐起時宜緩慢,以防體位性低血壓。⑤術后1~2周,根據患者年齡選擇雙拐或助行器行部分負重訓練。功能鍛煉一定要在醫護人員的正確指導下進行,防止發生髖關節假體脫位。
3.2.3 并發癥護理 ①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當日起正確使用下肢氣壓泵,每次30分鐘,2次/d,以促進靜脈回流。②防止泌尿系感染,留置導尿期間,保持會陰部清潔,會陰護理2次/d,每日按SOP規范評估尿管在位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尿管。
3.3 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出院后三個月內注意不要交叉腿、不要坐沙發或矮椅、不要床上屈膝而坐、不要彎腰拾物、坐位不要前傾,以防髖關節脫位。每日在助行器或雙拐協助下做站立位練習,包括外展和屈曲髖關節,循序漸進,不要過分疲勞。此外,還要指導患者控制體重及適當活動,戒除煙酒。復診時間分別為術后第1、3、6、12個月,以后每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