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呂華,方 穎,楊 嵐,黃江勇
(廣州醫學院口腔醫院,廣東 廣州 510140)
研究生培養方式一直是教育專家研究的課題之一[1,2]??谇会t學研究生培養方式更具特點,因為口腔醫學對其臨床動手能力的要求較高。本研究對口腔醫學學位型研究生經全科醫師培養模式的效果進行評估。
選擇中南地區3所院校2009級口腔醫學全日制研究生102名,其中學位型46人,學術型56人;男生44人,女生58人;年齡26~35歲,平均年齡28.4歲。
(1)培養方法:學位型研究生按全科醫師培養模式即按導師組[3,4]分口腔內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學位型研究生,第一學期上公共課,自第二學期起進入臨床按每學科3個月(但入學所選的專業學科6個月)的原則輪轉,最后6個月病例收集作答辯論文,并以典型病例方式完成答辯。(2)評估標準:A為≥80分,B為70~79分,C為60~69分,D為<60分;臨床技能百分制(口腔臨床4個學科各25分),溝通能力100分(接診方式、病人滿意度各50分),就業意向100分(本人與接收單位各50分);學術型研究生按國家研究生培養條例執行。(3)統計方法:所有資料輸入電腦,經S P S S16.0軟件統計分析,P檢驗分析數據,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學生臨床技能考核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學生溝通能力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學生就業意向情況比較
“5+3”模式將成為醫學生培養的主流模式,即5年的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5,6]。“這不單純是人才培養制度的確立,也意味著醫學教育理念的重大轉變。”對這一模式,業內專家給予了高度稱贊,認為有望厘清院校教育、畢業后培養的概念,理順兩者之間的關系,將院校教育和畢業后培養通過制度銜接起來。“5+3”模式也是國內公認的全科醫師培養模式典范,我國的廣州醫學院及英國的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全科醫師培養經驗較為成功:學生的基礎知識、綜合能力,特別是臨床實踐能力較好,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
從我國的學位條例來看,無論碩士學位,還是博士學位都要求培養“學”和“術”兩類不同的高層次專門人才[1,2]。如果說學術型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在于認識世界,回答的是“是什么”、“為什么”和“能不能”的問題,那么學位型研究生從事科研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側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有什么用”等問題。1986年,國家教委發出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學術型”學位與“專業型”學位兩種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即既要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人員,也要培養應用部門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定位“學術型”學位是指以科學研究為方向,關鍵在于具備科學家素養,培養其科學研究所具有的實事求是、開拓創新、鍥而不舍、甘于寂寞的科學家精神;而“專業型”學位是指以實踐為方向,經過較深入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并樹立實干家精神,即培養實干家所具有的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基于以上精神,國內以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為首的部分高校逐步推出了兩年制“學位型”與三年制“學術型”的口腔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與就業效果[3,4,7]。
由于國內專業型口腔醫院不是太多,難以滿足所有口腔醫學研究生就業的需求,故大部分口腔醫學研究生畢業后可能分配到綜合醫院的口腔科工作,這就對其口腔醫學全科知識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7,8]。因此,借鑒全科醫師培養模式對口腔醫學專業學位型研究生進行培養尤為重要。表1顯示,口腔醫學專業學位型研究生接受全科醫師培養后與學術型研究生的臨床技能得分有較明顯差距,即優秀以上的(A)與不及格的(D)人數比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2顯示,兩組學生的溝通能力也存在偏差,即優秀以上的(A)與不及格的(D)人數比例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3結果與表1、表2結果相對應,兩組學生就業意向滿意人數的比例也存在明顯不同,即十分滿意的(A)與不滿意的(D)差異有顯著性(P<0.05)。以上結果證實口腔醫學專業學位型研究生在經過規范化全科醫師培訓后其實際操作技能、處理日常臨床問題能力有一定的提升,對其就業有相當大的幫助,學生從事臨床工作的自信心增強,減少了用人單位再培養的周期,收到了雙贏的效果;相反學術型研究生由于畢業后大多就業于醫療機構而非科研機構,其臨床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故學生自身及用人單位的滿意度不高。
在學位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其培養目標、導師組制的指導、答辯評價等諸環節要采取特定的方式[9,10]。目前,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社會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學術型”學位與“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并存已成為共識??谇会t學專業學位型研究生除在校集中學習外,大部分時間還用于工作實踐。對這類研究生實行導師組制的培養,更有利于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和論文質量的提高。所謂導師組制,是指由深厚理論基礎、較豐富指導經驗的校方導師,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較強理論基礎和一定指導能力的各職業部門導師共同指導、培養研究生。校方導師一般有較強的科研能力,有多年指導研究生的實踐經驗,但他們對各職業部門的具體實際問題、特殊背景等不十分熟悉,所以他們以學術指導為主;而各職業部門導師對本單位的現實與發展、本部門的技術問題有清楚的了解與認識,因此,他們以指導實踐工作為主。通過實行導師組制,發揮導師各自優勢,取長補短,不僅有利于學位型研究生理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研究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學位型研究生教育主要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撰寫論文的目的在于增強研究生研究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位論文應突出社會性、經濟性和實用性。專業學位論文必須立足實踐,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實際工作中需要研究的問題,或者制約某個部門、行業或企業發展所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采集數據準確,論證嚴密,論文成果具有先進性和可行性。優秀的專業學位論文不僅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而且能為職業部門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研究生學習生涯非常短暫,一般國內各大院校對口腔臨床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計劃為半年的專業和基礎課的學習,剩下的時間為臨床實踐和科研。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的最終考核目標是論文答辯,而大多數科研課題是針對基礎或臨床基礎方面的研究,因此,多數研究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基礎科研的實驗研究,只有很少的時間用于臨床工作。在這種培養模式下,研究生畢業后臨床技能不如同期的本科畢業生,或者專業知識狹窄難以適應臨床工作的需要,有可能會影響到畢業后的就業。如果要滿足學校的要求,研究生從入學開始壓力就會非常大,而且科學研究不一定都能獲得滿意結果,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完成高質量的論文,可能會使有些研究生不得不采取其他手段以達到畢業要求,這一現狀令人擔憂。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分出學位型與學術型兩種不同側重點的培養模式,對學位型研究生在臨床實踐教學體系中以提高臨床技能為中心,將理論學習、模擬訓練、臨床實踐3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10,11]。該培養體系要有以下特點:對研究生在不同階段需要掌握的臨床技能有明確的培訓要求與認證標準,每項臨床技能的培訓流程采用階段學習、階段認證的方式,研究生只有通過認證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以確保教學質量與病人利益。整個培訓流程是:理論學習→理論考核認證→模擬訓練→考核認證→臨床見習→考核認證→臨床實習→考核認證。這種培訓模式一定要貫穿口腔醫學教育的全過程。通過創建覆蓋口腔醫學教育全過程的系統化、規范化的臨床技能教學環境,可部分解決目前口腔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為口腔醫學研究生日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6):4-7.
[2]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7):26-31.
[3]孫子林,季江,蔣犁,等.建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臨床綜合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9(2):249-293.
[4]徐愛鳳,侯本祥.關于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培養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08(2):30-35,259-260.
[5]陳天輝,李魯,施衛星,等.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1):31-34.
[6]王惠.全科醫生繼續教育現存問題與建議[J].實用全科醫學,2007(10):71-72.
[7]王嘉德,袁琛,柴惠麗,等.關于口腔醫學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畢業生調查報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4):29-35.
[8]Yeweng S J,Huang S F,Ren L J.Orthodontics in China[J].J Orthod,2002,29(1):62.
[9]白玉興,歷松,王邦康.我國口腔正畸研究生臨床素質培養的思考[J].北京口腔醫學,2003,11(3):170-172,484.
[10]翟潔梅,雷雅燕,胡瑜,等.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學園,2011,8(15):17-18.
[11]徐國華,胡敏.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培養模式的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