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香茹
(甘肅省衛生學校,甘肅 蘭州 730000)
“腎小球的濾過”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生理學》第八章“尿的生成與排放”第一節“尿生成的過程”的第一個教學內容。我們知道,人只要活著,就需要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同時將體內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血液及其循環、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謝之后,針對人體內代謝產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是生理學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因此,學好這堂課,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并為以后病理學、藥理學及臨床各門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1.1 知識目標 掌握腎小球濾過的動力——有效濾過壓;熟悉腎小球濾過的衡量指標——腎小球濾過率;了解腎小球濾過的結構基礎——濾過膜。
1.1.2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原尿的生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對血漿、原尿以及終尿成分的分析比較,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結合臨床病例進行分析、討論,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
1.1.3 態度目標 通過分組討論等形式,強化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1.2.1 教學重點和難點 腎小球濾過的動力——有效濾過壓。
1.2.2 確定依據 有效濾過壓是學習“尿的生成與排放”這一章內容的起點也是核心部分,其組成因素對濾過的影響較抽象難理解。
教學對象為中等衛生職業教育護理、助產專業一年級學生。
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相對薄弱,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不適應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教學的要求。
學生已經在前一學期通過學習解剖學基礎了解了腎的大體及微細結構。這些知識為腎小球功能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因學生解剖學知識掌握不扎實且部分已遺忘,所以這一點又會成為學習本節內容的障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將前幾章所學知識與本節內容融會貫通。血尿、蛋白尿作為臨床較常見的癥狀,學生對其產生的原因有了主動求知的興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內容,在教學中主要引導其通過觀察、思考、探究的方法學習腎小球的濾過功能。通過對血漿、原尿以及終尿成分的比較分析、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加強與臨床實際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腎小球的濾過。
課前教師需要準備:計算機輔助教育(CAI)課件、500 ml飲料瓶一個、彩色粉筆若干、自制知識卡片。
將黑板分為主板和副板兩部分。主板以提綱形式寫出教學要點,并標注重點和難點;副板用于畫圖演示及臨時書寫(見圖1)。
(1)引導學生從知識接受型、理解型向主動探究型、實踐活動型轉變。
(2)針對課時內容,從課前、課中到課后給學生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并及時檢查完成情況。

圖1 板書設計
4.1.1 第一步 教學活動:教師講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的故事。設置問題:這一舉動為何會震撼人心?腎對人體究竟有多重要?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直接導入腎的生理功能,培養學生思維。
4.1.2 第二步 教學活動:結合第一步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推導呼吸、消化和血液循環之間的功能聯系。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機體如何處理代謝產物。引出排泄的概念及排泄途徑。結合導入故事讓學生了解誰的排泄最重要,并引出本章節課題——尿生成的過程。
設計意圖:強調人體各系統功能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樹立生命整體觀;教給學生邏輯推理的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活動:以提問方式回顧:(1)泌尿系統的組成;(2)腎的微細結構。
用多媒體展示腎單位結構圖,學生逐一指認。教師對學生答案進行點評、補充。
設計意圖:為新課講授做知識準備。
4.3.1 第一步教學活動:教師講述典型病例引導學生思考:(1)尿常規檢驗報告單異常數據為何能提示腎功能異常?(2)血液在流經腎單位的過程中會發生什么變化?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通過病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尿是如何生成的。
4.3.2 第二步 教學活動:板書多媒體展示的尿生成的3個環節。
設計意圖:強調基本知識,突出本章重點。
4.3.3 第三步 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在教材上勾畫出腎小球濾過的概念。逐字分析概念,強調濾過的方向由腎小球毛細血管到腎小囊。
設計意圖:明確基本概念。
4.3.4 第四步 教學活動:用多媒體展示正常人血漿、原尿和終尿成分數據表,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數據,總結血漿和原尿成分的異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學,合作,得出正確結論。教師在活動中充當學生的學習伙伴,及時關注不善合作和沒有積極討論的學生并給予幫助和鼓勵,以增強這些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信心。
4.3.5 第五步 教學活動:根據上一活動得出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血漿與原尿中蛋白質含量差異這么大,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由此引出濾過的結構基礎——濾過膜。
4.3.6 第六步 教學活動:用多媒體展示濾過膜結構模式圖。講解兩個屏障,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蛋白質基本不能透過濾過膜。用病例講解濾過膜面積對腎小球濾過的影響。
設計意圖:形象、生動、簡單、易懂;適度拓展學生能力。
4.3.7 第七步 教學活動:設疑:為什么腎小球毛細血管內成分會濾出形成原尿?
設計意圖:引出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濾過的動力。
4.3.8 第八步 教學活動:使用彩色粉筆畫圖,通過箭頭方向表示腎小球濾過的動力與阻力。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寫出有效濾過壓的公式。給出數據,讓學生參與計算腎小球入球端和出球端有效濾過壓,并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用鮮亮的色彩刺激學生的視覺,引起學生對內容的重視。畫圖可以使教學內容較清楚地呈現,有效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圖畫直觀生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學生參與計算,能加深對有效濾過壓的認識。總之,以上教學活動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凸顯教學重點。
4.3.9 第九步 教學活動:如何衡量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引出衡量指標——腎小球濾過率。分析、講解概念,給出正常值讓學生根據腎小球濾過率正常值計算每天原尿的生成量,再給出正常人每天的終尿量并引導學生討論:將計算所得原尿和終尿分別用500 ml飲料瓶盛裝,分別能裝多少瓶?再將原尿量和終尿量進行對比。
設計意圖:學生對體積單位沒有直觀把握,將計算所得數據轉換為直觀的飲料瓶,才能達到對比效果。通過對比,為下一節“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做好鋪墊。
教學活動:以板書為依據通過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回顧課時內容,檢查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強調重點知識,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教學活動: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本節課教材內容,完成課后練習題,閱讀生理學小故事之“腎小球濾過作用的研究歷程”(教師自制知識卡片)。
設計意圖:鞏固課時內容,培養學生對生理學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知識面。
以上即為對“腎小球的濾過”進行的教學設計。這一設計的特點是改進學生學習方法,倡導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回顧“已知”,探究獲得“想知”;通過巧設問題,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運用教具、小故事、圖片使教學過程生動、直觀;注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運用病例教學法,體現基礎知識貼近臨床的職業教育思想;教學過程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發展的需要。該教學設計尚有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