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平
(常州市勤業小學,江蘇 常州 213016)
《音樂新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鑒賞能力的形成,對于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音樂素養,增進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們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呢?我從以下三條途徑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音樂學習需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它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欣賞課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采用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例1:欣賞六年級下冊第一課《將軍令》。
學生對通俗的音樂接觸較多,也比較喜歡此類音樂。對民族的優秀音樂和西方的古典音樂知之甚少,甚至大多數的作品連名稱都沒有聽過,那么如何使他們產生興趣愛好呢?在這段古曲樂曲的教學時,我從流行音樂入手,首先選擇了電影《黃飛鴻》中的插曲《男兒當自強》讓學生聽賞,這首歌曲學生十分熟悉,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了上來,有的男生跟唱,有的男生自創一些動作表演,氣氛很熱烈。此時我適時引入了古曲《將軍令》的欣賞,讓學生自己感受體會兩者的聯系和不同。通過小組討論,他們發現《男兒當自強》是根據《將軍令》改編過來的,這讓他們恍然大悟。接下來我詳細地介紹了《將軍令》,學生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個基礎上,引入了經典與流行的對比,滲透講述了古曲的藝術價值。接著讓他們欣賞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簡單介紹它是我國古典音樂名曲,是民族傳統樂曲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瑰寶,在國內外樂壇上享譽盛名。學生馬上對這首優秀樂曲產生了興趣。此時要求他們安靜地投入到樂曲中,自然地展開豐富的想象,并用語言描繪感受和所聯想到的內容或畫面等,我再加以點評,這樣學生逐步學會鑒賞音樂。
在這段教學中我主要是以欣賞音樂為主,以議論和講解為輔,從尋找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入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發揮想象,進而對音樂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評價,學生是有這種鑒別能力的。有一位音樂心理學家說得好,在沉默中聽偉大的音樂作品不加評論也有巨大的價值……因為偉大的作品總是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的。
音樂欣賞是心理反應的過程:外部音響感知—想象聯想—情感共鳴—理解認識,音樂欣賞教學必須循著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應過程。從喜歡聽音樂,到用心用情聆聽,再到理解、評價、分析,使學生逐步提高欣賞層次,分析音樂實質,了解音樂內涵、領會音樂情感。
例2:欣賞《春野》。
(1)師:感受音樂,哼唱主旋律,在樂曲發生變化時舉手。生:鳥語花香。聽到鳥兒鳴叫的聲音。
(2)師:邊用“嚕”哼唱主旋律,邊畫出音樂高低起伏的旋律線,啟發學生填入春天詩詞演唱,并在句尾加入兩種不同節奏的鳥鳴聲勢伴唱。

春 眠 不覺曉, (喳喳)處處聞啼鳥。(喳 喳 喳 喳)

夜來風雨聲, (喳喳)花落知 多少。(喳 喳喳喳)
生在加入歌詞后能較好地唱準《春野》第一部分舒展優美的旋律。
(3)師:啟發學生感受第二段音樂的不同。(教師鋼琴彈奏)
(師畫出圖形譜 |、 |、 |)學生用身體動作表現(拍手拍腿)。
樂曲的色彩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生:藍變黃。)
伴奏織體發生變化(生:感覺更明亮,更明朗。)
在整個教學流程中,簡明易懂的旋律線、圖形譜,節奏譜,以及自創歌詞的加入,使音樂的欣賞顯得簡單、有趣,而且富有美感,從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入手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分析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能力,使學生有能力欣賞深層次的音樂,這是學生學會鑒賞音樂的關鍵之處,也為將來更好地鑒賞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要以聽辨、比較、聯想、分析等手段發展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音樂的鑒賞帶有主觀能動的特點,學生在聆聽音樂時,一般是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加以判斷、分辨、賞析的。如果教師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器樂伴奏、舞蹈表演等進一步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就比長篇大論講授音樂表現的內容,曲式結構等要深刻很多,學生也更愿意熱情地參與投入到其中,從而更有利于鑒賞能力的培養。
例3: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
首先,我啟發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打擊樂器,創造自然界的音響。有的學生用掌聲模仿屋檐上滴落的雨點聲,有的用凳子撞擊地面模仿出遠處滾滾的雷聲,有的干脆就用嘴巴模仿出呼呼的風聲等。同學們都開動腦筋、各施才能,積極地創造大自然的音響,表演一段了自創的“春雨雷電”的交響樂。
接著,為了讓同學更好地理解名曲《雷鳴電閃波爾卡》,了解其曲式結構,我進行了如下圖譜式的分析,再配以演奏和表演,讓其更深入地賞析這段樂曲。



在第一主題半圓代表狂風,第二主題跳波爾卡舞蹈,尖角代表鈸,實心圓代表大鼓,掌聲、嘴巴聲、鼓和鈸分別表現雨點、風、雷、閃電。我還擔任指揮,請大家耳聽音樂,眼看圖譜和指揮,共同演繹音樂。
在這段教學中,我讓學生在仔細聆聽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跟著音樂動起來,以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學生參與了音樂的模仿和表現,主動性增強了,音樂更形象地通過動作滲透入學生的心靈,這樣的感受必然更生動、更深刻。他們對高尚的音樂產生了渴望,感到有趣、感到快樂,不管舞姿是否優美,模仿是否標準,表現是否出色,他們都激發了學習的熱情,培養了自信,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音樂的享受,更有興趣關注音樂的學習,鑒賞能力也逐步提高。
總而言之,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積極參與音樂情感體驗,鼓勵對音樂表達感受和見解,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發展,從而促進鑒賞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