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煥娥,閆浩文,韓 慧
(蘭州交通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國內地下水資源可視化現狀研究綜述
段煥娥,閆浩文,韓 慧
(蘭州交通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地下水資源日益匱乏及其可持續開發是當前人類高度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地下水賦存于地下不可直接觀測其空間特征,因此模擬可視化成為地下水資源科學規劃與管理的基礎,并成為水文學和水文地質學研究的熱點和緊迫課題之一。基于文獻檢索,總結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借鑒。
地下水;三維建模;水動態;物質運移;可視化

地下水賦存于地下巖石空隙中,不能直接觀察,只有通過水文地質勘察和地下水動態監測才能揭示其賦存條件與運動變化規律。利用可視化技術展現地下水賦存環境和動態特征,從而較全面準確地揭示研究區水文地質狀況,已成為水文地質學的熱點研究課題之一。當前研究成果和技術方法較多,本文基于文獻檢索,總結了當前的研究進展和存在問題,旨在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借鑒。
地下水三維建模是水文地質三維可視化的基礎和重點,主要是利用有限的鉆孔數據、水文地質剖面圖及其他勘測數據構建地下含水層模型、地下水賦存環境模型等,以此描繪地下水的分布和賦存特征。建模方法主要包括準三維寫意可視化、準三維制圖可視化、三維體視化、混合體視化等4類[1](見表1)。其中,前2種是基于表面的建模方法,重點通過二維模型的色彩、紋理等視覺變量組合實現三維視覺感受;后2種是基于二維組合及三維立體的建模方法,旨在通過對象內部參數變化描述地下水流場空間的內部特征。此外,還有人提出了立體可視化,主要思想是在數據三維可視化基礎上,通過實現顯示器三維顯示功能和立體眼鏡等達到視覺感受三維化。這與空間數據三維建模已是兩類課題,因此,應當已不屬于三維建模范疇。

表1 地下水流場三維可視化建模方法分類及其特征
地下水時空變化可視化以水文地質調查數據、地下水文動態監測數據、數值模擬結果及專家分析數據為基礎,建立地下水流場各類滲流、運移、污染擴散、水位變化等時空變化模型,并實現可視化模擬分析及顯示。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4類:
1)地下水流模擬模型與GIS軟件相結合。充分利用GIS軟件的可視化功能實現水文地質信息分圖層管理、自動繪制等值線圖、生成水位剖面圖、控制點的添加、參數賦值、空間查詢等[9-12]。楊旭等以常州—武進地區地下水流模擬為例,研究地下水流數值模擬過程中含水層空間與模擬時間的可視化離散、計算參數的可視化賦值、模型的可視化擬合及其模擬結果可視化表達的方法,基本實現了地下水流模擬過程的可視化[]。
2)基于地下水流模擬專業軟件的可視化。國際上流行的地下水文地質數值模擬專業軟件有很多,如Visual MODFLOW、FEMWATER、FEFLOW、GMS等都提供了三維地下水流評價、平面和剖面流線示蹤分析、溶質運移模擬評價以及可變密度流場模擬等功能,主要用于對地下水資源評價所涉及的空間數據進行管理和專題制圖。國內研究中除FEMWATER應用較少外,其他的都被廣泛使用(見表2)。

表2 軟件名稱與“地下水”聯合檢索的期刊論文記錄數
MODFLOW軟件雖然本身僅限于模擬地下水在孔隙介質中的流動,但大量實踐表明,只要使用得當,MODFLOW也可用于解決許多地下水在裂隙介質中流動的問題[13]和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的模擬[14]。例如,羅云菊等采用MODFLOW模擬重慶小泉地區在不同開采條件下的地下熱水滲流場,得到小泉地區地下熱水可持續開采量[15];周念清模擬了宿遷市地下水資源及水漏斗情況[14];趙松江等對四川天臺滑坡體內滲流場的變化進行模擬,獲得了特大暴雨情況下滑坡發生時坡體內的滲流場情況,并預測了不同工況下各種降雨持續時間的坡體的滲流場,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滑坡治理提供可靠依據[16]。
GMS幾乎包含了地下水流模擬的所有模擬模型,可以用來模擬與地下水相關的幾乎所有水流和溶質運移問題[17]。曹淵等采用GMS軟件數值模擬,獲得了飽和帶和非飽和帶地下水的運動特征及飽和、非飽和情況下核素遷移的方向及其空間分布[18]。祝曉彬等實現了對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深層地下水的三維數值模,為該區地下水資源開采提供參考[19]。譚文清對西南某沖洪積扇平原中上端的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運移進行了模擬[20]。梁秀娟對蘇錫常地區[17]、王敏對泰安市東武水源地[21]、楊宗杰對博興縣南部區域[22]等地下水文、水環境分別做了可視化模擬。
FEFLOW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功能最為齊全的地下水水量及水質模擬軟件,也被用來解決許多地下水在裂隙介質中的流動問題,并且經過合理的線性化處理,還可用于解決空氣在土壤中的運動問題[23],廣泛應用于預測各種條件下地下水的變化。冶雪艷等根據不同斷流條件模擬了黃河側滲補給量和地下水流場、水位的變化[24]。劉娟等模擬了我國北方某市地下水中CCl4污染物的濃度場,并預測了未來濃度場變化[25]。盧薇等建立了珠江口東岸地區海水入侵三維溶質模型,預測了在不同開采條件下研究區海水入侵的趨勢[26]。高衛東對大屯煤電公司中心區[27]、毛軍對柴達木盆地香日德綠洲[28]等地下水動態變化也進行了有效的模擬和可視化。
3)基于虛擬現實和可視化編程技術的可視化。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可視化編程實現水流動態的仿真模擬和動態跟蹤研究。武強等以Visual C++6.0和OpenGL graphics library為技術支撐,提出了地下水滲流場可視化動態模擬的體系架構,設計了虛擬開采井條件下的流場仿真模擬和水位動態模擬算法,并通過建立流場的拓撲結構和特征提取,以及區域布點、質點途經單元的流速計算等,實現了復雜流場的連續流線生成與動態跟蹤模擬可視化[8]。朱琳等利用同樣的技術在虛擬模型中耦合地下水位埋深和地面沉降間的關系,實現地面累計沉降量的模擬預報[29]。
4)多技術組合可視化。主要是上述技術和軟件與其他方法的聯合使用。如林晨基于 OpenGL編程進行地下水模擬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可視化[30]。蘇萬益等用Matlab與水文地質有限元處理軟件 (HFEM)耦合,實現了地下水三維等值線的繪制等[31]。水利部中央地下水委員會(CGWB)采用Map Info Professional、Map Info VerticalMapper、SPSS和R2V等開發了GEMS軟件等,有效實踐了傳統軟件環境下地下水動態模擬及可視化方法。
以上類似的研究層出不窮,這對各種地下水環境建模和數值模擬方法及理論的研究進行了有效地驗證與發展,極大豐富了地下水數值模擬和可視化的實踐經驗,對于促進地下水模擬與可視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國內在地下水模擬模型方面頗有成果[32],可地下水動態模擬中使用的軟件大部分是國外軟件,國產實用軟件極少,能檢索到的主要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陳崇希等開發的 PGMS(Polygon-grid Finite-difference GroundwaterModeling System)[3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武強等開發的CSS(GroundwaterSimulationSystem)[8]、中國地質科學院聶振龍等開發的地下水功能評價可視化平臺[34]、水利部中央地下水委員會(CGWB)為水文工程開發的地下水預測與管理系統(GEMS)等。這些軟件與MODFLOW等國外軟件比較,具有一定的優化和完善,但目前都僅在軟件編制單位的相關項目中得到應用和驗證,還沒有實現商業化。
檢索發現,以地下水流場三維可視化構模和地下水動態變化、物質運移等可視化為主題的期刊論文不下數千篇,部分構模方法采用國外模型進行改進,水平比較高。它們涉及的地質條件多種多樣,有潛水也有承壓水,有單個含水層也有多個含水層存在越流的情況,以及種種復雜的地質構造和巖相變化條件下的水動態等。它們有二維的,也有三維的和準三維的。這為區域地下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但是,綜合分析可以發現,還存在如下問題:
1)小區域的實證驗證多,大范圍的隨機動態模擬可視化少。首先大多數研究都是基于非常狹小的區域,通過邊界獲取和概化處理后,進行模型驗證和二維、三維數據計算并可視化輸出。當前研究中,空間尺度較大的有敦煌盆地、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等,在更大尺度范圍或多尺度空間復雜水循環耦合環境下的地下水建模及動態分析尚未見到。其次是對數據的處理大多數采用多年平均值、短期觀測值等作為建模和可視化依據,對一些隨機現象,如強降水造成的短時間內的補給增大、季節性大量采水、突發性污染擴散、區域周圍水工設施建設的影響等考慮較少。這必然造成研究成果和實際情況有較大偏差,因而很多情況下只限于科學實驗研究。
2)技術依賴性強,理論研究少。研究成果大多以現成的模型和軟件環境為母體,在概化處理研究區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進行“擬合”和跟蹤性研究,對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建模和水循環、水動態變化缺乏具體有效地分析和顯示,部分研究似乎只是對某種模型和軟件的應用。研究結果雖然大部分有預測,但基本未見后期的模型維護和進一步的具體化、精細化研究,整個研究沒有形成序列化,因而缺乏有效的理論積淀,造成理論成果少,原始創新性差。軟件開發也比較滯后,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和應用仍然主要依賴國外。
3)野外實驗基地建設嚴重滯后,數據獲取和驗證困難。大部分研究囿于小區域和對數據做限定性處理,且沒有后續研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數據可得性及可驗證性差。大部分數據是基于已有的水文地質勘察、水頭分析、水井數據等點源數據,沒有國外那種一定規模的野外實驗基地,對地下水文地質環境和水循環過程缺乏實際觀察、考證,無法進行長期的理論、方法驗證和數據積累,也不利于模型和參數的進一步改進和優化。
總之,可視化是現代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的基礎工作之一,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中國水資源狀況和國際地位極不相稱,這將是未來該領域研究中需要重點攻克的方向。
[1] 宮輝力,潘云,李小娟,等.地下水流場三維可視化研究進展與前景[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37(2):384-391
[2] 武強,徐華.地下水模擬的可視化設計環境[J].計算機工程, 2003,29(6):29-30
[3] 袁銘,楊朝輝,凡亦文,等.蘇州市地面沉降信息管理與分析系統研制[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05,18(2):35-38
[4] 張雪松,張永波,張禮中.地下水含水層可視化方法研究與實現[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5):20-22
[5] 顏輝武,祝國瑞,徐智勇,等.地下水資源的三維體視化研究[J].水利學報,2004(7):114-118
[6] 顏輝武,馬晨燕,費立凡.地下水流場的3維數值模擬及可視化研究——以常州-武進地區為例[J].中國圖像圖形學報, 2004,9(12):1 491-1 495
[7] 顏輝武.體視化技術及其在地下水資源研究中的應用[D].武漢:武漢大學,2002
[8] 武強,徐華,趙鵬,等.地下水滲流場可視化動態模擬與應用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09,29(15):4 841-4 844
[9] 楊旭,黃家柱,陶建岳.基于GIS的地下水流可視化模擬系統研究[J].現代測繪,2005,28(2):12-16
[10]邢毅,張超,翁文斌.地理信息系統城市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8(1):59-62
[11]宮輝力.鄭州市地下水滲流場的數值模擬和優化管理[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4(6):827-834
[12]楊素珍,趙貴章.基于GIS的地下水流數值模擬[J].人民黃河,2006,28(12):33-34
[13]朱冬林,聶得新,葛修潤.3D-Modflow在模擬庫岸滑坡工程地下水分布中的應用初探[J].巖土力學,2002,25(3):378-381
[14]周念清,朱蓉,朱學愚.MODFLOW在宿遷市地下水資源評價中的應用[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0(6):9-13
[15]羅云菊,劉新榮,劉東燕.MODFLOW在重慶小泉地區地下熱水可持續開發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7 (11):92-96
[16]趙松江,孫書勤.MODFLOW在四川天臺滑坡地下水滲流場模擬當中的應用[J].災害學,2007,22(1):50-53
[17]梁秀娟,林學鈺,蘇小四.GMS與蘇錫常地區地下水流模擬[J].人民長江,2005,36(11):26-36
[18]曹淵,王鐵良,張建鑫,等.GMS在飽和-非飽和地下水流動及核素遷移模擬中的應用[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增刊):190-192
[19]祝曉彬,吳吉春,葉淑君,等.GMS在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深層地下水資源評價中的應用[J].工程勘察,2005(1):26-33
[20]譚文清,孫春,胡婧敏,等.GMS在地下水污染質運移數值模擬預測中的應用[J].東北水利水電,2008,26(5):54-59
[21]王敏,高宗軍.基于GMS的泰安東武水源地地下水環境研究[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1):20-24
[22]楊宗杰,李曉,王開章.基于GMS的博興縣南部區域淺層地下水流數值模擬[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5):24-27
[23]賀國平,邵景力,崔亞莉,等.FEFLOW在地下水流模擬方面的應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0(4):356-360
[24]冶雪艷,杜新強,曹劍峰.FEFLOW在黃河下游斷流對地下水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8,35(3):92-95
[25]劉娟,楊國勇,蔣兆華,等.FEFLOW在某市巖溶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中的應用[J].地下水,2011,33(4):87-91
[26]盧薇,朱照宇,劉衛平.基于 FEFLOW的海水入侵數值模擬[J].地下水,2010,32(3):19-22
[27]高衛東,孟磊,張海榮.FEFLOW軟件在地下水動態預測中的應用[J].上海地質,2008(4):10-13
[28]毛軍,賈紹鳳,張克斌.FEFLOW軟件在地下水數值模擬中的應用——以柴達木盆地香日德綠洲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學報,2007,5(4):44-48
[29]朱琳,林學鈺,宮輝力.VR-GIS技術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應用[J].系統仿真學報,2009,21(12):3 671-3 688
[30]林晨,張建立,潘懋.基于OpenGL的地下水位動態模擬[J].勘察科學技術,2002(4):13-16
[31]蘇萬益,劉衛林,屈吉鴻.基于Matlab的地下水數值模擬計算的數據后處理[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4,25(1):50-53
[32]薛禹群.中國地下水數值模擬的現狀與展望[J].高校地質學報,2010,16(1):1-6
[33]陳崇希,胡立堂,王旭升.地下水流模擬系統PGMS(1.10版)簡介[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7(6):I-II
[34]聶振龍,張光輝,申建梅,等.地下水功能評價可視化平臺的開發及應用[J].地球學報,2007,28(6):579-584
Research on the Visualiz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by DUAN Huan'e
The shortage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its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is one of the highly concerned issues of current glob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Groundwater stores in the underground makes it can not be directly observed,sothe visualizing it by simulation becomes the indispensable means of groundwat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Actually,it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and topics of the hydrology and hydrological geology research.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is field and its problems,and aimed at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groundwater,3D modeling,waterdynamics,material motion,visualization
2012-04-23
項目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0871208);國家863計劃資助項目(2009AA121404)。
P208
B
1672-4623(2012)06-0062-03
段煥娥,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自然地理教學及GIS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