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華
(上海市測繪院,上海200063)
《上海市地圖集》世博專版的設計特點
陸明華
(上海市測繪院,上海200063)
在《上海市地圖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專版)設計與編制實踐中,針對《上海市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的編制背景和上海地域特色,突破了傳統城市地圖集的內容結構與表達模式,對該圖集的內容框架、表示方法運用以及圖形效果進行了富有特色的創新設計,使之成為世博會文化工程的亮點之一,獲得了國內外一致好評。
地圖集;世博會;三維模型數據庫;裝禎設計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后我國舉辦的又一次世界性盛會,迎接了7000萬左右的參觀者走進世博會、走進上海。上海世博會是世博會歷史上首次聚焦“城市”這一主題,圍繞世博會編制一本大型城市地圖集,既切合“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又有助于更好地宣傳世博會、推介上海,也有利于更好地方便廣大市民,服務海內外賓客。
大型地圖集編纂工作是“史、圖、典、志”文化工程之一,是總結社會發展成果的良好載體。大型地圖集能綜合反映區域內的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人文地理及歷史變遷等內容,是經濟文化水平的象征[1,2]。近幾年,為了反映本地區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等成果,全國各省市區相繼編制了大型地圖集。上海市早在1997年就編制了第一本《上海市地圖集》,由徐匡迪同志擔任編委會主任,為宣傳上海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12年的發展,上海在“四個中心”特別是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建設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需要編制一本新的地圖集。
上海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視地圖集的編制工作,于2009年7月11日下發了滬府辦 [2009]89號《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成立<上海市地圖集(中國 2010年上海世博會專版)>編委會的通知》文件,要求組織專門力量,依據最新資料,采用先進測繪技術,編纂出一本高質量的地圖集。
因此,以上海世博會為契機,發揮地圖直觀形象的表現力和地圖語言獨特的詮釋作用,在世博會召開之際,編制一本宣傳世博會、推介上海、記載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地圖集,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
《圖集》的目標與定位是決定內容框架的基礎[3]。因此,《圖集》從反映上海城市科學發展的現狀與前景、服務世博會、服務政府決策、服務廣大民眾、體現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等幾個方面定位。
1)整體反映上海城市形象。緊緊把握世博會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運用地圖語言形象直觀的表達方式,全面展示上海改革開放30年以來經濟、社會、城市、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將上海這一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的風采充分展現在世界面前。
2)在世博期間為國內外賓客提供指南。《圖集》為游客在世博會展期間的交通出行、商務觀光及旅游休閑等活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3)作為政府部門和各級領導決策的輔助手段。《圖集》將大量的權威統計數據和基礎地理數據進行科學地有機整合,形成豐富的圖、表、文相結合的數據,為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提供了詳實的決策依據。
4)體現上海地域文化特色。以“世博會”、“四個中心”為編圖主線,在時間跨度、空間位置和內容擴展方面由近而遠、由大而小、由整而細逐步展開,充分反映了上海在全國和長三角所處的重要地位、國際大都市形象、豐富的人文資源等內容,體現出獨特的海派文化。
5)充分應用現代測繪技術。利用以 GPS、GIS、RS技術為代表的3S測繪新技術,確保基礎地理數據的現勢性、客觀性和科學性。通過統計技術、地圖制圖技術和現代裝幀技術,力求使《圖集》達到專題數據科學準確、地圖內容現勢詳實、裝幀設計美觀精致的效果[4]。
3.1 絕佳的世博機遇
世博會在上海召開,世界的目光聚焦上海,“舉國辦博”為成功舉辦本屆世博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屆世博會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吸引了242個國家和地區參展,規模空前,舉世矚目。在世博會召開之際,編制大型城市綜合地圖集,有助于宣傳世博會、推介上海,有利于提高測繪工作的地位和影響。
3.2 突出的經濟地位
20世紀90年代,上海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向著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而努力。21世紀初,上海開始了第3次跨越長江和東海,融入長三角地區,奔向世界,以期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改革開放30年來,上海作為建設中的國際大都市,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這個土地面積僅占全國0.06%、人口占全國1%的城市,完成了全國財政收入的1/8。
3.3 獨特的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擁有鮮明的人文特色和別具一格的海派文化,海納百川,兼容并蓄。
此外,上海這座城市還有許多鮮明的特點:中心城區面積大,高樓大廈林立,人口密度高,教育水平高,自然資源稀缺,交通網絡發達,社會事業良好,第一和第三產業發達,農業體量小,信息化水平高、基礎設施好等。這些特點是獨一無二的,是與上海緊密聯系的,是上海發展到目前階段突出顯現的,因此,在編制圖集時必須要抓住特點,只有抓住了這些特點,圖集才有鮮明的上海特色。
4.1 3個篇章獨具匠心
根據《圖集》的編制目標,形成了地圖集“一條主線”和“兩個重點”的思路[5]。“一條主線”就是反映上海改革開放30年輝煌成就,“兩個重點”就是精彩世博和上海4個中心建設。在具體架構上,打破了傳統地圖集的編排方式,以“走進世博”、“認識上海”和“漫步申城”3個篇章構成,既體現了世博在上海召開的時代特征,又傳承了綜合地圖集的基本功能。
4.2 精彩世博充分呈現
“走進世博”篇包括世博總覽、園區及場館、參展國家和地區、城市最佳實踐區、網上世博會、世博交通組織等內容,展示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總體情況。世博場館是該篇的重點和亮點,因此,采用了鳥瞰和平面對照的方式,既給讀者形象化的全局體驗,又一一標明了各場館的分布。另外,“城市最佳實踐區”、“網上世博會”是本屆世博會的兩大創新項目,“世博交通組織”充分體現了集約化的公共交通戰略,展示了上海應對特大型活動的交通組織應對能力。
4.3 海派文化特色鮮明
“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是海派文化的精髓,接軌國際、時尚洋氣、變革創新、精致唯美、注重細節——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圖集》在內容選取上注重反映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要素,在設計風格上運用中西結合的理念,在表現手法上既強調整體效果又注重細節。
4.4 全方位數據直觀比較
《圖集》通過大量縱向和橫向的數據比較,反映了上海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作為國際大都市在中國和世界的地位和作用。縱向比較以1978年~ 2008年的數據增長為依據,共150多個專題;橫向比較以與世界、全國、長三角其他城市有關數據的對比來反映,共11個專題。
4.5 專題地圖與普通地圖有機聯系
因為篇幅有限,專題點位難以在專題地圖上清楚定位,專題地圖中只能反映各專題的分布情況和大致定位,而普通地圖比例尺較大,地形清楚,是各類專題點位的絕佳載體[6]。因此,普通地圖在充分展現上海地理空間信息的同時,以索引為紐帶,為“認識上海”篇的14類專題的點位提供了地理位置查詢,彌補了傳統地圖集中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缺乏聯系的缺憾。
4.6 地圖、文字、圖片、圖表融合表現
地圖、文字、圖片、圖表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圖集》在突出地圖作用的同時,兼顧文字、圖片、圖表的使用,相得益彰。專題地圖的地理底圖采用了浮雕、立體及平面 3種形式,表示方法上使用了定點符號法、線狀符號法、范圍法、質底法、定位圖表法、分級統計圖法、分區統計圖表法;文字以整體介紹為主,力求言簡意賅;圖片切合主題,但不喧賓奪主;圖表采用了餅圖、柱形圖、條形圖、折線圖等形式,表現手法豐富。
4.7 中英文對照接軌國際
上海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對外交往密切,世博會期間有300多萬外國參觀者,因此,《圖集》采用了中英文對照的形式。中英文對照可以更好地宣傳世博、推介上海、服務外國來賓,同時也為地圖集在國際上的交流合作創造條件。
4.8 三維建筑模型生動形象
《圖集》展示了1000多幢超高層和突出建筑、16000多幢中高層建筑以及中心城區其他所有建筑物,分低層、中高層、超高層和突出建筑4個層次,形象生動地反映了上海城市的高度和特色,視覺統一、層次分明、信息豐富、讀圖清晰。
4.9 影像資料現勢詳實
根據設計要求,郊區縣地圖單獨成幅,區縣地圖比例尺從1∶70000至1∶190000,城鎮地圖比例尺從1∶12000至1∶30000,跨度較大,且上海郊區縣地勢平坦,難以用DEM技術表示地表現狀,所以采用了以影像資料反映郊區縣地貌現狀的方法。通過影像資料與地圖線劃相結合的手法,既反映了郊區縣的行政區劃、道路交通、地名等要素,又豐富了自然地理特征[7]。
4.10 裝幀設計效果時尚現代
圖集運用了現代裝幀設計理念,力求突出體現中國文化、江南特色和上海元素這三大特點,融合了水墨畫、絲綢、宣紙、石庫門等多種表現形式,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
中國文化——水墨畫:水墨畫是中國人文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以它特殊的語言方式積淀著中國民族文化的精神。水墨畫作為最主要的設計元素,貫穿于整本圖集,創造出具有東方神韻、藝術感染力、能夠承載公眾記憶并能沖擊受眾視覺的標志。
江南特色——絲綢:絲綢在中國江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將它運用于封面中國國家館的印刷,利用其特有的光澤感和質感,將《圖集》的世博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
上海元素——石庫門:石庫門是上海百年建筑的縮影。作為海派文化的代表,石庫門建筑具有獨特鮮明的地域特征。封面運用壓凹制版工藝突顯出石庫門建筑的特色,質感明顯,將海派文化的積淀融入其中。
圖集的色彩設計3個篇章采用了3種不同的顏色,分別為綠、橙、藍。“綠”代表世博,“橙”象征著上海輝煌的城市建設成就,“藍”寓意藍色的海寶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設計元素之間注重呼應,注重風格統一。
整體設計風格簡約但氣氛濃烈,外觀樸素但格調現代,非常符合上海這座城市莊重而不失靈動、歷史與現代交融、東西方文明融合的文化特征。
《圖集》在短短的8個月時間里,完成了設計、資料收集、地圖編制、質量檢驗、保密審查、印刷出版,在內容覆蓋面和專題深度上必然存在一些欠缺,因此,抓住重點、編出特色是編輯部一貫的指導思想,在確保“一條主線、兩個重點”的基礎上,力求編纂出一本具有上海特色、中國水平、世界眼光的大型綜合城市地圖集,為百年世博留下記憶。
[1] 廖克.現代地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 祝國瑞.地圖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3] 黃仁濤,龐小平,馬晨燕.專題地圖編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 俞連笙,王濤.地圖整飾[M].北京:測繪出版社,1985
[5] 高曉梅.現代專題地圖集編制特點與出版模式探討[J].測繪通報,2008(09):35-38
[6] 魏翔,彭清山.虛擬城市建筑模型快速構建方法研究[J].城市勘測,2010(06):25-28
[7] 李雪梅,龐小平,趙晶.影像地圖集矢量要素與影像的協調處理[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6(1):105-108
Design Characteristic of EXPO Shanghai Atlas
by LU Minghua
According on the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Shanghai,EXPO Shanghai Atlas broke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pattern of the city atlas during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And a unique innovative one was made during the design of the content ofEXPO Shanghai Atlas framework,method of useandgraphics,which made it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EXPO cultural projects and won praise at home and abroad.
atlas,EXPO,3D model database,print design
2012-08-13
P285+.5
B
1672-4623(2012)06-0164-03
陸明華,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地圖制圖和地理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