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滿倉
(河南省鄭州市中心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筆者采用通絡滌痰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痰瘀互結證)患者38例,療效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全部76例患者均為2006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本院住院及門診患者,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1]中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有關標準,辨證屬痰瘀互結者。排除不配合治療、不同意入選者;合并有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者;有嚴重肺、肝、腎、腦原發性疾病影響療效評價者;年齡>76歲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8例。治療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齡46~73歲,平均(47.65±14.83)歲;病程 3~11 年,平均(5.59±1.37)年。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齡47~74歲,平均(45.42±14.78)歲;病程 3~10 年,平均(5.88±1.56)年。兩組患者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通絡滌痰湯:瓜蔞15 g,薤白 10 g,紅花 15 g,丹參 20 g,五靈脂 10 g,生大黃6 g(后下),三七 10 g,法半夏 12 g,枳實 10 g,山楂15 g,黃芪 15 g,茯苓 15 g,炙甘草 9 g。每日 1劑,水煎2次,各150 mL混合后分2次口服。對照組采用復方丹參注射液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滴,每日1次。兩組所有病例均以7 d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視病情給予硝酸甘油、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及阿司匹林等藥物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2)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心電圖指標(ST段下降、T波倒置)的變化;(3)中醫證候積分變化[2];(4)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5)檢測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肝功能和腎功能的變化。
1.4 療效標準 (1)癥狀療效:癥狀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訂。顯效:用藥后心絞痛消失或基本消失,硝酸甘油耗量減少>80%。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耗量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無明顯減少,硝酸甘油耗量減少<50%。加重:心絞痛發作次數增多,硝酸甘油耗量增加。(2)心電圖療效:有效為治療后靜息心電圖原有ST段壓低或T波倒置恢復正常,或ST段下降,治療后回升1.5 mm以上但未正常,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達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轉為直立;無效為治療前后無明顯改變;加重為治療后較治療前ST段下移>0.5 mm,主要導聯T波倒置加深≥50%或直立T波變為平坦或倒置。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χ2及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癥狀療效比較(n)
2.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心電圖變化比較 見表2。結果示治療組療效亦優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心電圖變化比較()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及心電圖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下同。
組 別 心絞痛發作次數(次)心絞痛持續時間(min)ST段下移(mV)T波倒置(mV)治療組治療前(n=38)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5.92±3.29 2.37±0.93 0.26±0.09 0.23±0.09 1.78±0.97*△ 1.02±0.38*△ 0.15±0.09*△ 0.20±0.09*△5.69±3.31 2.34±0.89 0.26±0.09 0.24±0.08(n=38)治療后3.12±0.67 1.98±0.77 0.15±0.07 0.25±0.07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3。結果示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組 別 胸痛 氣短 心悸治療組 治療前(n=38) 治療后對照組 治療前2.79±1.26 1.89±0.75 2.19±0.73 1.34±0.98*△ 1.29±0.2*△ 1.09±0.41*△3.27±0.47 1.54±0.51 1.66±0.52(n=38) 治療后2.14±0.46 1.46±0.53 0.45±0.51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4。結果示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組 別血漿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全血高切黏度(mPa·s)纖維蛋白質(g/L)紅細胞比容(%)血小板黏附率(%)治療組 治療前(n=38)治療后對照組 治療前2.07±0.91 10.36±2.22 1.27±0.656△ 8.12±1.93*△2.03±1.01 10.34±2.26 7.39±2.12 2.96±1.14 0.49±0.08 87.91±9.32 5.03±1.579△ 1.89±0.92*△ 0.36±0.07*△ 65.70±6.79*△△7.37±1.99 2.98±1.15 0.50±0.09 86.82±9.36(n=38) 治療后1.92±0.75 9.69±2.116.73±1.24 2.43±0.96 0.44±0.08 84.31±8.37
2.5 不良反應觀察 所有病例治療前后血、尿、大便常規、肝功能及腎功能均無異常變化,無其他不良反應。
冠心病心絞痛屬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陰陽虧虛,標實為痰濁、氣滯、寒凝、血瘀,且又往往夾雜為病。治療原則應以滌痰破瘀,益氣通絡為主。自擬通絡滌痰湯由瓜蔞、薤白、紅花、丹參、五靈脂、大黃、三七、法半夏、枳實、山楂、黃芪、茯苓、甘草組成。方中瓜蔞清肺胃之熱而化痰,利氣散結以寬胸,可通胸膈痹塞;薤白辛開行滯,苦泄痰濁,能散陰寒之凝結而溫通胸陽,二者共為君藥。紅花活血破瘀,紅花兼止痛的作用,丹參活血化瘀止痛,能“破宿血,補新血”,有祛瘀不傷血之長;五靈脂主入血分,長于行血;大黃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三七活血行血而止痛,法半夏化痰散結,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枳實行氣化痰破氣除滿而止痛;山楂消食積,散瘀血;(紅花、丹參、、五靈脂、大黃、三七、半夏、枳實、山楂)八者同為臣藥。黃芪、茯苓健脾益氣,黃芪為補氣要藥,以補正氣之虛衰,二者共為佐藥。甘草健脾益氣兼調和諸藥為使藥。以上諸藥合用共奏滌痰破瘀,益氣通絡之效。
藥理研究證明,瓜蔞皮提取液具有擴張心臟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的作用,能顯著縮小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梗死范圍,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聚集速度,抑制小血管內血栓形成[3];丹參和紅花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半夏有較明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對阻止或延緩食餌性高脂血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尤為明顯,其提取物能顯著延長大鼠實驗性體內血栓形成時間,有延長凝血時間的傾向,并對血小板的聚集有延遲作用[4];枳實可增加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和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冠脈流量,有明顯的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紅細胞聚集的作用[5];大黃中大黃醇減慢心率而抗心律失常;波葉大黃多糖通過增加纖溶酶活性促進纖溶蛋白溶解,使血小板減少,黏附性降低,而具有抗血栓作用;大黃醇通過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抗動脈粥樣硬化[6];三七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7];山楂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而抗心絞痛,并且可使血清總膽固醇和脂蛋白降低,而具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山楂黃酮和皂苷可對抗心律失常[8];黃芪能改善心肌代謝.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以抗脂質過氧化,保護血管內皮,能擴張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對異常心電圖有明顯改善作用[9]。綜合所述,通絡滌痰湯用于治療冠心病絞痛痰瘀互結證安全、有效。
[1]國際心臟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J].中華內科雜志,1981,20(4):25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28,41-45.
[3]諶輝.布洛芬、瓜蔞對家兔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循環雜志,1989,4(2):143.
[4]李玉先,劉曉東,朱照靜.半夏藥理作用的研究述要[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4,6(6):459.
[5]朱玲,楊峰,唐德才.枳實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04,32(2):66.
[6]張向紅,黎輝.大黃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業雜志,2009,18(21):77.
[7]楊志剛,陳阿琴,俞頌東.三七藥理研究新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4):59.
[8]孫翠玉.山楂的研究進展[J].基層中藥雜志,2001,15(5):53.
[9]劉鑫.黃芪、參麥治療急性有機磷農藥中毒致心臟損害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2007,2(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