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陳燕楨
孕期抑郁癥及產后抑郁癥不僅對產婦有不良影響,會嚴重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導致嬰兒的認知能力、情感、性格、行為障礙及家庭關系的不和諧[1,2],因此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和關注。本文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及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對孕期抑郁癥篩查的陽性率、與產后抑郁癥及其發生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進行探討,目的在于及早發現孕期時孕婦的抑郁癥,增加對其認識,為臨床上的治療及早期干預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抽取自對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潮州巿湘橋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定期進行產前檢查并分娩的619例孕婦。入選標準:①知情同意。②已婚。③初產且是自然受孕。④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理解測量表的內容。⑤排除嚴重內科疾病。⑥無精神障礙或其化因素引起的抑郁,無精神病史及家族史。⑦骨盆測量正常。⑧年齡為20~50歲的孕產婦。每位被調查者從產前開始調查及追蹤至產后6周。
1.2 資料收集
1.2.1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自評表讓孕婦測量而獲得孕婦的心理健康狀況。①孕期調查:對所有入選對象填寫我科自制的孕婦的調查表(包括年齡、職業、學歷、經濟情況、妊娠意愿、分娩方式選擇、胎兒性要求等),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要求孕婦在5 min內獨立完成。篩查陽性及可疑陽性者此后每隔1周進行1次SDS評定,直至分娩前。②產后調查:產后6周時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評定。
1.3 結果判定 SDS表總分100分,40分以下為非抑郁癥,≥40分不滿50為可疑抑郁癥,≥50為抑郁癥篩查陽性。EPDS評分≤12分為產后抑郁癥篩查陰性,≥13為產后抑郁癥。總分越高,反映抑郁癥程度越重。
1.4 嚴格執行診斷標準和結果判定標準,采用盲目操作。對待產時間超過1周的孕婦進行重測。
1.5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χ2檢驗等處理。統計方法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1 一般情況 本次選取孕婦619例,其中失訪35例,中途因有事退出的6例。有效率為93.3%。578例產婦中,初產婦361例(62.5%),經產婦217例(37.5%),孕周34~36 130例(22.4%),孕周37~42 578例(77.6%),年齡20~42(24.2±3.7)歲。文化程度:文盲~小學59例(10.2%),初中~高中401例(69.3%),大專以上118例(20.5%)。職業:工人和農民180例(31.2%),職員 290例(50.1%),無業 108例(18.7%),多次妊娠(≥3次)者既往有異常孕產史(流產、引產、早產、分娩過畸形兒)的比例(43.4%)遠高于妊娠次數少(<3次)者(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孕期抑郁癥篩查的陽性率 調查的578例孕婦中,篩查陽性者為115例,總體陽性率為19.9%。
2.3 孕期抑郁癥篩查結果與產后抑郁癥的關系 根據調查結果,經產后抑郁癥篩查為應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后分析孕期抑郁癥篩查結果與產后抑郁癥的關系,結果顯示孕期抑郁癥篩查陽性者更易患產后抑郁癥,OR為4.46,P<0.01,95%可信區間為(3.186~6.242),即孕期抑郁癥篩查陽性的孕婦進行產后抑郁癥篩查的陽性率為產后抑郁癥篩查陰性者的4.46倍。見表1。

表1 孕期抑郁癥篩查結果與產后抑郁癥的情況
2.4 產后抑郁癥的影響因素分析 以EPDS評分≥13分為產后抑郁,將產后女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孕周、孕次、產次、既往有異常孕產史(流產、引產、早產、分娩過畸形兒、剖宮產)等共計8個因素作為分析指標。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孕次、既往有異常孕產史、多次妊娠史、產婦家庭對嬰兒性別的反感,為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史≥35歲,既往有異常孕產史、多次妊娠為產后抑郁的主要影響因素。
3.1 孕期抑郁癥的發生率 Kitamura等[3]報道孕期抑郁癥的發生率為16.5%。國內研究資料顯示妊娠期抑郁癥的發生率為 12.4%[4]。在孕期的不同階段其發生率分別為7.4%,12.8%,12%[5-6]。本次研究調查孕婦抑郁癥篩查的陽性率為19.9%,明顯高于正常人群,與國外報道結論相符。雖然SDS量表公為篩查工具,不能完全代表孕期抑郁癥的發病率,但本文結果顯示的19.9%的篩查陽性率仍能說明孕期婦女可能更易患抑郁癥。因此,孕婦的精神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2 孕期抑郁癥與產后抑郁癥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了孕期抑郁癥與產后抑郁癥的關系,SDS篩查陽性的孕婦更容易患上產后抑郁癥。妊娠期機體發生生理、病理和自身社會角色的巨大變化,對產婦造成的壓力導致情緒紊亂,是孕期抑郁癥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心理變化在臨產前最明顯并持續至產褥期,若孕婦在這一特定的時期不能作出適應性的調整,則可能導致的后抑郁癥。同時分娩本身也能對產婦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使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大大增加。本研究結果表明,孕期抑郁癥的孕婦,其產后抑郁癥的發生率明顯升高。
3.3 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 產后抑郁的發病率國外報道為3.5%~33%。本研究顯示年齡、孕次、既往異常孕產史、多次妊娠是產后抑郁的主要影響因素。高齡產婦(年齡≥35歲)由于機體條件差、妊娠并發癥多,產后抑郁發生率偏高。低齡產婦(≤22歲),對分娩知識了解較少,心理穩定性差,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發生情緒波動,因此臨床上應開展對低齡及高齡孕婦的心理咨詢。多次妊娠及既往有異常孕產史(流產、引產、胎兒畸形、早產)是產后抑郁發生的危險因素。流產特別是人工流產術易損傷子宮內膜和肌層,導致產后出血率增加[7];有流產、早產史的孕婦對分娩有一定的心理恐懼,擔心分娩后并發癥的發生;有畸形兒分娩史者擔心胎兒再次畸形的發生;分娩前后的心理狀態也影響產后抑郁的發生。黃麗等[8]的多元分析結果顯示,產前焦慮在產后抑郁的發生中作用最大。認為這是由于焦慮、抑郁狀態下孕婦對分娩伴隨的壓力不能很好應對,使孕婦產生無能、無助、無望等不良情緒,進而加重原有的癥狀。國外研究還表明,孕婦的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以及社會經濟地位、孕期負性生活事件(日常口角)等均與產后抑郁有關[9]。
3.4 孕期抑郁癥的干預及治療 目前,孕期抑郁癥的干預及治療仍是一大難題。臨床醫生必須考慮到各種方法的收益和風險,也就是要權衡治療與不治療。然而,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抗抑郁癥的藥物在孕期使用可造成包括早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神經及心臟發育畸形以及新生兒抑郁藥物戒斷癥狀等危害[10]。另外,如果妊娠前有抑郁癥,停藥會出現癥狀復發、加重自殺傾向等危害。所以,對于孕期抑郁癥輕度病例,可采用精神心理療法,即請心理科醫生進行心理疏導。而對孕期抑郁癥重度病例,則首先考慮轉入精神心理科接受治療。另外,應對育齡期抑郁癥婦女宣教孕期抑郁癥及孕期使用抗抑郁藥物的危害,重度抑郁癥婦女可自行選擇是否接受避孕。
因此,在今后的產前及產后保健工作中,密切地關注孕產婦的心理及情緒變化,及時引導。應重視對孕婦及其家屬的心理衛生知識宣教,做好孕期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工作,以提高孕婦的身心健康水平[11,12]。
[1]Laura J,Miller MD.Postpartum depression.JAMA,2002,2878:762-765.
[2]Nesport DJ,Hostettera A,Aronld A,et al.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minimizing infant exposures.Clin Psychiatry,2002,63:31-44.
[3]Kitamura T,Shima S,Sugawara M,et al.Psycholoical and social correlates of-the onset of affective disorders among pregnant women.Psychol Med,1993,233:967-975.
[4]安蔚,王鳳蓮,劉敏,等.孕產婦情緒與防御應付方式及神經遞質的關系.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8):692-694.
[5]Lee AM,Lam SK,Chong CS,et al.Preevalence,course,and risk factors for antena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Obstet Gynecol,2007,110(5):1102-1112.
[6]Bennett HA,Einarson S,Taddio A,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aaion during pregnancy:systematic remiew.Obstet Gynecol,2004,103(4):698-709.
[7]韓志敏,步桂英,關春梅.初孕人流對再次分娩的影響探討.中國醫藥導報,2006,3(17):83.
[8]黃麗,李盧新,梁素珍,等.產后抑郁的影響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28-29.
[9]Tiffany F,Herande Z,Reif M,et al.Risk factors and variables that differentiate depressed from nondepressed pregnant women.infant.Behavior Dev,2006,29:169-174.
[10]Bar-OzB,Einarson T,Einarson A,et al.Parovetine and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meto-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potential confornding foctors.Clin Ther,2007,29:918:926.
[11]劉小翠,吳愛勤,高雪,等.產后抑郁與心理社會因素的相關性研究.青島大學醫學院學服,2009,45(4):362-364.
[12]范冬梅,許茜,張榮軍.妊娠期婦女健康教育狀況及社會支持因素調查分析.齊魯醫學雜志,2008,23(2):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