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靜娟
冠心病(CHD)嚴重時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如何改善心臟缺血狀況,同時還應降低因使用硝酸酯類藥物而過度擴張血管所引起的面部潮紅和頭痛等不良反應。2008年以來,我們采用生脈注射液治療 CHD患者10 5例,并以動態心電圖(DCG)觀察其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據WHO診斷標準收治CHD患者13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105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中男65例,女40例;年齡50~82歲,平均65.0歲;病程7個月至25年,平均12.4年;其中合并高血壓53例次。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15例次。對照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54~71歲,平均63.5歲;病程6個月至21年,平均10.3年;合并高血壓34例次,肺心病14例次,心絞痛2例次。2組患者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口服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硝苯地平,并靜脈滴注極化液或能量合劑,1次/d。其他對癥處理。15 d為1個療程。治療組:采用生脈注射液40~60 ml加入5%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4:00時后靜脈滴注1次。15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項目 記錄心悸、胸悶發作次數及緩解情況。用藥前及療程結束后分別做ECG、DCG、血尿常規及生化指標檢測。
DCG按常規胸前導聯連接,連續監測24 h,并記錄患者此時日常活動情況,分析心肌缺血時間。
1.4 療效標準
1.4.1 癥狀改善標準 ①顯效:心悸、胸悶基本消失,DCG示心肌缺血持續時間減少一半以上。②有效:心悸、胸悶基本消失。③無效:心悸、胸悶無明顯改善。
1.4.2 心肌缺血判斷標準 ST段水平或下斜壓低>1 mm,持續時間>30 s,總缺血時間以分鐘計算。
1.5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DCG比較用t檢驗。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2.4%顯著優于對照組66.7%,χ2=13.35,P <0.01。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DCG心肌缺血情況見表2。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DCG心肌缺血情況(±s)min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DCG心肌缺血情況(±s)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
2.3 不良反應 10例患者在靜脈滴注生脈注射液后出現烘熱感,后自行消失。停藥后自行緩解。未見肝腎功能損害及血尿常規異常。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中指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此虛當為陰陽兩虛,是胸痹病之根本。瘀血和痰飲則是陰陽不合、氣血瘀滯、運化失職蘊結而成的病理產物,為病之標。治療當以溫補陽氣、益氣養陰為主。
生脈注射液是由紅參、麥冬制成的純中藥制劑,具有益氣固脫、養陰生津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1],生脈注射液具有改善細胞代謝的功能,可保護心臟細胞及其膜結構的完整性,增加心肌收縮力,使心肌自律性降低,不應期延長,并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2]。
胸痹之病以中老年居多,本病的發展與晝夜變化有關,符合“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規律。筆者根據中醫實踐學理論,在心臟精氣活動漸弱時,即每日下午14:00后靜脈滴注參脈注射液,以補充機體虛衰之陽氣,改善心臟功能和血液循環。此法符合心病擇時用藥規律。結果表明:擇時用藥能明顯改善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和心電圖缺血表現,能明顯緩解心絞痛癥狀。
[1]張作華,劉相如.生脈注射液與四逆湯對心肌基本生理特征性影響的對比研究.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7(3):189.
[2]天津南開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99例的臨床體會.新醫藥學雜志,197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