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素娟 鞠振紅 徐穎 佟征 呂金
我們通過術前肌內注射氯胺酮對小兒骶管嗎啡鎮痛作用的影響,探討超前鎮痛在小兒麻醉的有用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ASAI級的患兒60例,年齡(4.5±2.39)歲,體重(20.15 ±5.19)kg,手術時間不超過40 min,擇期行隱睪、鞘膜積液、雙側斜疝手術。術前禁食6~8 h。患兒隨機分2組。每組30例。
1.2 實驗步驟 麻醉前1組肌內注射氯胺酮1 ml/kg和2組肌內注射氯胺酮2 mg/kg。麻醉誘導:所有患兒入室開放靜脈,靜脈注入propfol 2 mg/kg。麻醉維持:propfol 10 mg/kg.h持續輸注,經面罩吸入七氟醚,術中6~8 ml/kg.h輸入乳酸林格氏鈉溶液。手術結束時進行骶管穿刺,注入0.5%多卡因加0.02 mg/kg嗎啡的混合液,容積為0.6 ml/kg。后觀察肛門松馳情況,如松馳骶管阻滯成功,不松馳骶管阻滯失敗,排除在研究之外。術后由另一不知情者行術后隨訪。
1.3 觀察指標 ①血壓、脈搏、脈搏血氧飽和度、麻醉時間、手術時間、IQ(肌內注射氯胺酮或鹽水至切皮時間)。②術后4h、8h、12h、24h疼痛情況用五臉譜視覺模擬評分進行評估,記錄各時點的血壓、脈搏、脈搏血氧飽和度。③惡心嘔吐、尿潴留等副作用。
2.1 二組患兒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脈搏血氧飽和度、IQ(肌內注射氯胺酮或鹽水至切皮時間)無顯著差別(見表1)
表1 二組患兒一般情況(±s)

表1 二組患兒一般情況(±s)
注:組間比較P>0.05
?
2.2 二組患兒術后各時點VAS評分比較(見表2)1組與2組之間各時點VAS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2.3 副作用(見表3)術后1組皮膚搔癢有9例(45%)、2組有6例(40%),二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然而2組術后復視或古怪行為明顯高于1組,提示增加氯胺酮劑量的同時也增加了患兒術后精神方面的副作用。二組惡心嘔吐、尿潴留等副作用均未發生。
表2 術后各時點VAS的評分(±s)

表2 術后各時點VAS的評分(±s)
注:**與1組2組比較P<0.01
?

表3 各組患兒的副作用(例,%)
小兒術后傷害性刺激的應激反應和情緒反應強烈,嚴重影響小兒術后早期恢復,因此需要對小兒進行術后鎮痛[2.3]。
嗎啡骶管內注入后通過作用于脊髓背根而產生明顯的鎮痛作用,但惡心嘔吐、尿潴留、皮膚搔癢發生率高。而且骶管麻醉雖能防止傷害性刺激的向心性傳導,而在預防中樞神經感化發生的方面,這種作用是不完全的,有必要輔助其他藥物[4]
氯胺酮是小兒麻醉較常使用的靜脈麻醉藥,具有良好鎮痛及“分離”麻醉效果,起效快,對呼吸影響小,用于小兒外科手術的麻醉,鎮痛效應較強。神經藥理學的研究表明,氯胺酮是N-甲基-D-門冬氨酸(NMDA)受體的非競爭性拮抗劑,可抑制選擇性NMDA受體激動劑誘發的神經元反應,氯胺酮還可能與阿片受體、乙酰膽堿受體相互作用而改變突觸傳遞,且可在初級傳入中樞脊髓背角水平抑制痛覺信息的傳遞[5]。氯胺酮用于術后鎮痛常出現精神癥狀,且與劑量有關。本實驗亦顯示當氯胺酮劑量增至2 mg/kg時,臨床效果增加有限,卻明顯增加了患兒術后精神方面的副作用。
惡心嘔吐、尿潴留、皮膚搔癢等均為嗎啡應用的合并癥。只有皮膚搔癢一項副作用,預先應用了托烷司酮為了減少嘔吐發生率。
總之,術前肌內注射氯胺酮1 mg/kg能增強骶管單次嗎啡的鎮痛效果,同時又減少了各自的副作用。
[1]李軍,陳秀俠,等.小兒骶管不同劑量氯胺酮超前注入用于術后鎮痛的臨床比較.徐州醫學院報,2002,22(1):22-25.
[2]孟凌新,崔健君.術后疼痛對小兒的危害及對策.遼寧醫學雜志,2001,15(4):178-180.
[3]倪家驤.小兒疼痛治療.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1,(7):173.
[4]許鵬程,曾因明.氯胺酮在缺血性腦損傷中的應用.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1995,16(6):349.
[5]杭黎華,邵東華,王洪.氯胺酮抑制瑞芬太尼術后痛覺過敏的量敏關系.中華麻醉學雜志,2009,29:7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