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霞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而常見的并發癥,是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首[1]。如不及時治療和搶救,會對產婦產生不可逆轉的損害。為探討產后出血的原因和護理對策,對我院10年來452例產后出血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01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婦產科分娩30726例,其中剖宮產12658例,陰道分娩18068例;產后出血共發生452例,無孕產婦院內死亡,無席漢氏綜合征發生。
1.2 產后出血的診斷 胎兒娩出后24 h內出血量超過500 ml者為產后出血,其中80%以上發生在產后2 h內[2]。
1.3 產后出血量統計法
1.3.1 陰道分娩產后失血量測量法 當胎兒娩出的羊水流盡時,立即向產婦臀下置放一個彎盤,收集順會陰流出的血液。彎盤中的血液以玻璃杯計量,同時向產婦臀下鋪一滅菌紙墊,紙墊底層為塑料,吸濕性強,重80 g,紙墊于產后2 h稱重,所增加重量為失血量,按血液比重1.05 g等于1 ml的標準計算出收集在紙墊中的血液量。然后將彎盤中的血液量加上紙墊中的血液量為產后2 h總失血量。產后另22 h出血量測量同樣采用稱重法。
1.3.2 剖宮產術失血量測量法 總失血量=術中失血量(臺上失血量+陰道流血量)+術后至產后24 h陰道流血量。其中臺上失血量按八年制《婦產科學》[3]的計算辦法:血羊水中血量=羊水和血混合液量 羊水中HCT/產前外周血HCT。陰道流血量和術后至產后24 h陰道流血量采用稱重法。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包,組間比較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產后出血發病率 10年間我院分娩總數30726例,產后出血452例,產后出血發生率1.5%;452例產后出血中剖宮產182例(40.26%),胎吸助產31例(6.86%);自然分娩239例(52.88%)。
2.2 產后出血原因分析 見表1。
3.1 產后出血的原因 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凝血功能障礙等。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占產后出血總數的70% ~80%。本組為79.42%;與資料相符。
3.2 護理對策
3.2.1 產前護理 產后出血與產前因素密切相關,妊高征、羊水過多、前置胎盤、巨大兒等并發癥占產后出血構成比的65%,說明產后出血與病理妊娠密切相關。為預防產后出血應加強婚前教育及計劃生育宣教工作;加強孕期保健,重視產前檢查;嚴格篩查高危孕婦,及早治療高危因素等工作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重要措施。如:選擇適宜的避孕方法,減少人流次數;在尊重孕婦的飲食習慣、宗教信仰的同時合理指導營養,降低營養不良、貧血或巨大兒的發生;對不宜妊娠者建議適時終止妊娠;對存在引起產后出血相關因素的孕婦,適當增加產前檢查次數,提前入院。接診醫務人員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閱讀產檢病歷,全面掌握產婦身體情況,細致分析每一位產婦是否存在引起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采取相應措施,是預防產后出血的關鍵。

表1 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及所占百分比
3.2.2 產時護理 為預防宮縮乏力,消滅滯產,應嚴密觀察產程進展情況,正確進行分娩各期護理。①第一產程:觀察產程進展,胎心、宮縮情況,及時發現異常產程;保證孕婦休息及營養、水分、電解質補充。對有思想顧慮精神緊張的孕婦,要耐心進行安慰與解釋工作。②第二產程:注意胎心變化,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正確掌握接生技術,注意保護會陰和適時切開會陰。初產婦宮口開全1h,經產婦30 min無進展者,應查找原因積極處理。③第三產程:是整個分娩過程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它直接影響產后宮縮及出血量,故在胎兒娩出1 min內給予子宮收縮藥。我科常用縮宮素,使用時應注意稀釋后靜脈注射或加入墨菲氏滴管內,并注意其劑量,因為當子宮組織縮宮素受體位點飽和后,過大的劑量不但不會有相應的作用,相反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還可能有抗利尿作用,發生嚴重的水中毒,尤其在未稀釋的縮宮素靜脈注射時更易發生該狀況。同時密切觀察產婦情緒變化、生命體征、宮縮情況以正確識別胎盤剝離征象,避免過早粗暴按壓子宮牽拉臍帶,及時協助胎盤娩出,仔細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及軟產道有無裂傷。
3.2.3 產后護理 產后出血發生在產后2h內占80.46%,故產后產婦應留產房監護2 h,密切觀察產婦子宮收縮,陰道流血以及會陰傷口情況;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和全身情況。正確收集和測量陰道流血量,如2 h陰道流血量超過200 ml,應積極查找原因,給予相應的處理,產后出血量的準確測量是正確診斷與治療產后出血的首要條件,臨床工作中常易忽略隱性出血及持續小量出血。對有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產婦,注意保持靜脈通路,充分做好應急準備[4]。及時督促產婦排空膀胱,協助產婦進行早吸吮,以加強宮縮。觀察惡露量、色、氣味、加強會陰傷口、腹部切口、尿管的護理。
3.2.4 搶救護理 為搶救工作的有序、高效、科室應成立搶救小組,制定工作流程;各種搶救器材、藥品專人管理,處于應急狀態。加強培訓學習,護士應精通業務,熟練掌握本病的發生、發展、臨床癥狀及體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過硬的操作技術,同時要了解和掌握搶救藥物的相關知識及實驗室檢查參數的正常值和臨床意義。這樣才能配合醫生,綜合判斷,為診斷、治療、搶救和護理患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當產后出血發生時應針對原因止血、積極防止休克、有效控制感染及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患者平臥、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氧氣流量以4~6 L/min為宜;迅速建立靜脈雙通路,及時補充血容量,合理選擇靜脈穿刺部位及穿刺針頭,及時采集標本,積極合血;密切觀察病員情況,定時監測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注意觀察尿量、子宮收縮情況、陰道流血量;正確掌握輸液、輸血速度,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準確、及時記錄搶救過程、用藥情況及效果評價;按醫囑使用抗生素、及時完成術前準備。產婦產時緊張、恐懼、焦慮的心理也是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之一,當產后出血發生時醫護人員除了給予迅速、果斷、準確的搶救措施外,還應正確評價產婦的心理狀態,耐心解釋,鼓勵產婦說出內心的感受,給予積極的情感支持,以消除其不良心理,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1]于秀芝,武明娟,吳榮.產后出血63例原因分析與護理體會.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8):1931-1932.
[2]趙翠香,李平潔.產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河北中醫,2011,33(5):774-775.
[3]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09-213.
[4]馬亞紅,吳久玲,王山米.產后出血的治療進展.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