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麗華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310018)
基于Tsinsen網絡平臺的高職C程序課程“示范—模擬”教學改革
酈麗華
(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310018)
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傳統的“示范—模擬”教學模式在高職高專《C語言程序設計》(以下簡稱C程序課程)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在Tsinsen網絡環境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發展“示范—模擬”教學模式的建議。
Tsinsen網絡平臺;高職;C語言程序設計;示范—模擬
當前,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企業、社會和國家的重視。高職院校亦欲憑借此次機遇加快改革與發展。課程改革是高職院校改革的關鍵。筆者擬以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研究對象,對高職C程序課程在清華大學提供的Tsinsen網絡平臺上的 “示范—模擬”教學改革進行研究。
“示范—模擬”教學策略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主要用于動作技能類的教學以及操作技能的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高職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理論課。旨在培養學生具有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傳統的C程序課程教學都是采用“示范—模擬”的教學策略,實施“定向—參與性練習—自主練習—遷移”的過程,教學過程的具體內容如下:(1)定向:通過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教師在課堂向學生闡述語法、原理、規則等理論,并給出一定量的例題,指導學生如何使用這些理論知識。(2)參與性練習:學生上機練習。教師參與整個學生上機練習過程,邊練習,邊指導。(3)自主練習:課后給學生一定量的練習作業,要求他們獨立完成。(4)遷移:做一個課程設計,目的是使學生掌握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的知識點,了解程序模塊化開發等內容。
從以往的教學情況來看,C語言涉及的概念、原理和規則繁多,語句使用靈活,語法限制不太嚴格。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色彩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而對于枯燥的學習內容則吸收效率較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學習習慣不好。許多學生的學習沒有計劃性,不考慮各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基本是被動上課,課后也以完成作業為主,完成作業大部分也是通過抄襲等方式完成的。對于一年級新生特別是基礎相對較弱而又沒有學過計算機語言的高職生來說,剛接觸C程序設計課程會感到一些茫然,不知如何學習,加之以往高年級學生給他們帶來的是“C語言如何難學”的信息,使他們出現一些學習心理障礙。因此,高職學生普遍對這門課程感到難學、枯燥、興趣不大,畏學、厭學情緒較嚴重,使得教師的教學比較困難。
在認真分析“示范—模擬”教學模式的四個基本程序的基礎上,根據高職C程序設計課程的學科特點,依據高職學生實際情況以及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清華大學提供的Tsinsen網絡平臺,我們把原有的“示范—模擬”教學模式擴展為:定向→參與性練習→小結→被動學習→自主練習→遷移→考核等七個基本程序。擴展之后的新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擴展示范—模擬”教學模式圖
Tsinsen網絡自動評測系統是一個用于程序設計類課程管理和自動評測的軟件,旨在為程序設計類的課程教師提供免費的課程管理服務,共享不同課程的教學資源,促進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的發展,為培養計算機科學技術人才提供幫助。Tsinsen網絡自動評測系統能夠動態實現學生的管理和題庫的修改(如圖2所示),對學生作業實現網上布置、提交和評閱(如圖3所示)。
Tsinsen網絡自動評測系統是為高職高專程序設計課程的改革研究提供的一個平臺。Tsinsen網絡自動評測系統面向的是全部學習程序設計的學生。高職高專學生在使用本系統時,該系統題庫的難度已經超過了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范圍。因此,必須針對高職高專學生自身學習特點進行改進,構建一套適合高職高專學生學習和使用的題庫。有了優質的題庫支持,擴展“示范—模擬”教學模式才可能取得預想的效果。在“擴展示范—模擬”教學模式指導下,利用Tsinsen網絡自動評測系統我們研究出了一套適合高職高專C程序教學的教學方式。擴展模式的主要操作過程如下。
定向:用問題驅動彌補學習興趣不足 定向過程實現面向個體的定向,教師向學生闡明必須掌握的技能,并說明該項技能的原理和程序,演示所創設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興趣不足,一直以來都是影響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一個難題。但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色彩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因此,如果能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問題,就能激發學生思考,也就能彌補學生學習興趣不足而帶來的厭學等問題。所以,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必須設計出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動力。
參與性練習:用貼近生活的案例提高理解能力 在學生的參與性練習過程中教師要全程參加。高職學生是來自中專、職高、技校等學校的學生。他們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邏輯思維能力不足。C語言這門課程主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程序分析、設計和調試能力,這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課程案例設計時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知識中提升理解能力。在案例講解時,要注重解題思路,重點講解算法分析與設計,避免糾纏語法細節,降低學生一次性學習的難度,把語法學習和解題能力訓練分別解決。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程序設計的方法和步驟,完成相關知識的認識。

圖2 Tsinsen網絡自動評測系統功能和用戶管理圖

圖3 Tsinsen網絡自動評測系統作業布置圖
小結:用重講編譯錯誤代替漫灌語法 傳統的“示范—模擬”教學模式是在參與性練習之后就自主練習。但是,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把語法學習和解題能力訓練分成兩個階段,在提高學生解題能力之后,再來實施語法學習。C程序設計這門課程一般開設在第一學年,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積累不夠,如果此時給學生“滿貫”語法,學生很難理解。所以,可以設計各種例題,例題中包含學生比較典型的、普遍容易出錯、尚未完全理解掌握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積極糾錯,讓學生在修改錯誤的過程中觀察、分析、歸納語法。通過小結的方式,向全體學生補充新的語法,演示分析錯誤原因,從結果反推程序語法學習。用重講編譯錯誤代替漫灌語法,讓學生在編譯中自己學習、總結語法規則,形成學生程序設計的自我意識。
被動學習:用示范模擬加強解題思路引導 高職院校學生對數學概念、原理理解不夠透徹,不清楚數學符號的含義,對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缺乏必要的了解,導致在編寫程序時思路不清,寫不出程序。應通過一系列作業指導學生參與性練習,激發學生參與性練習的興趣,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作業要盡量與示范內容相似,加強指導解題思路學習,同時,作業中要涵蓋一些重要且在一般性示范中尚未涉及的常用知識點,滿足較高層次學生提高水平的需求。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因此,不能完全依靠學生自己學習,可以通過課堂練習、上機實踐等方式讓他們被動學習。
自主學習:用引導教學促進自主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語法規則之后,就要改變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但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約束性不強,自學能力差,學習毅力不夠,容易淺嘗輒止,因此,如果把學習主動權全部交給學生,他們自己又會“放羊”。因此,可借助Tsinsen網絡平臺,在該平臺上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種帶有引導性的學生自主學習,一方面,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強制性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學生還能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遷移:用模式化編程彌補抽象能力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發現高職學生模仿能力很強,但是抽象能力不足。這可以在遷移知識的時候,通過“編程模式化”的方法彌補學生抽象能力不足,讓學生能夠通過算法、思路實現編程,讓語法與算法結合。我們將實踐作為培養學生編程能力的突破口,將編程方式模式化,讓學生分析題目,依據模式開發,從算法實現編程,在模式中完善程序設計,彌補自身抽象能力不足的問題。所謂編程方式模式化,就是把一些程序編程的方式固定成模板,讓學生向這個模塊中添加修改語句就能夠實現程序。這樣,一方面,便于學生記憶,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考核:用多種方式考核,改善學生學習習慣 程序設計類課程考核的是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大作業形式雖然能夠實現考核目的,卻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學生依賴他人成果。所以,在Tsinsen網絡平臺上,用上機考試與實踐設計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新的考核標準,著重實踐成績的考核。這樣,既能達到考核目的,又能用Tsinsen網絡實施考核,還能改善學生的學習習慣。
“擴展示范—模擬”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群體的變化不斷調整個人的身份及注意力關注的對象。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和安排,成為組織者。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注重引導學生課堂學習的新觀念,讓學生適應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1]楊九俊,吳永軍.學習方式的變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陳睿.“問題驅動”外語教學模式的設計與思考 [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
[3]酈麗華.C語言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8).
酈麗華,碩士,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
G712
A
1672-5727(2012)01-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