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21)
大學開設英語文史哲課程的可行性研究*
張卓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21)
文化素質教育應該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是人文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就是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研究通過問卷形式對一所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研究,探索大學開設英語文、史、哲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學;英語文史哲課程;可行性;人文素質教育;通識教育
1998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文化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文化素質教育應該貫穿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重點是人文素質教育。吳鼎民教授指出:“通識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使學生掌握廣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和形成統一的認識觀和世界觀,所以,通識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個由若干知識領域構成的課程體系去支撐。”①
20世紀90年代末以前的大學英語教學,重點放在提高語言技能上。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頒布后,大學英語教學開始重視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逐漸由訓練語言知識和技能向培養語言應用能力發展。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強調大學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包含知識、技能、文化和交際,即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并以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最終目標。中國外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歷程表明:在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外語不應僅僅被看作是一種語言技能,它還承載著提高人文素質、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大學的英語教學應該向通識化發展,即“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把大學英語課程改造成英語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以及通過英語獲取多學科基礎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課程”。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就是努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實現提高人文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一方面,要對原有的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改造,進行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從培養目標到課程設置都強調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必修課或選修課的方式,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用英語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
對于學科門類齊全、有很多可優化利用資源的綜合性大學而言,開設英語文、史、哲課程是否可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筆者對南方一所綜合性大學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于開設英語文、史、哲導讀課的意向,對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學習與英語教學的認識等問題的看法;對該校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同時,對該校學科設置和大學英語培養目標等情況進行了分析。
首先,本研究對2010級7個(4個理工科,3個文科)院系的183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設計了11個問題,匿名回答。這11個問題涉及學生對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學習和教學的認識(見表1),對文、史、哲書籍的閱讀、對開設文、史、哲英語導讀課的看法、對自身英語語言能力的認識(見表2),對相應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評估手段的看法(見表3)。
表1 對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學習和教學的認識統計表
表2 對文史哲書籍的閱讀、對開設文史哲英語導讀課的看法、對自身英語語言能力的認識統計表
表1表明,很多學生仍然認為語言技能培養是語言教學的基礎,占有重要位置;但更多的學生明確認識到交流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哲學思辨能力的重要性;還有近1/3的學生認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表2反映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70%以上的學生很少閱讀西方文學、歷史、哲學類書籍,但學生有自己的意向,他們認為開設文、史、哲英語導讀課程有一定的必要性,他們同時非常希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加世界知識,提高思辨能力。
表3表明,相對于哲學,他們更希望學習一些文學經典和歷史故事,這與他們對教材的看法是一致的:希望教材具有趣味性。當然,也有40%以上的學生希望能夠學到哲學名作,60%以上的學生希望教材具有啟發性。學生理想的教學手段是學生研討與教師講解結合,理想的評估手段是平時研討加期末論文。以上分析可以進一步總結為:學生在關注提高語言技能的同時,還希望能夠學習文學、歷史、哲學方面的知識,進而提高自身的世界知識、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其次,本研究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等方面進行了調查統計。大學外語部現有教師109人,教師專業涉及13個門類(見表4)。
表3 對相應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評估手段的看法統計表
表4 大學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專業方向)統計表
此外,大學外語部目前職稱結構為:教授6人(5%)、副教授25人(23%)、講師76人(71%)、助教2人(2%);學歷結構為:碩士79人(72%)、博士8人(8%)、在讀博士2人(2%)、本科20人 (18%);年齡結構為:50歲以上6人(6%)、40~49歲23人(21%)、30~39歲77人(71%)、30歲以下3人 (3%);學緣結構狀況:國外研究生學歷8人 (7%),本校畢業33人(30%),其他院校畢業68人(62%)。由以上數據可知,該校大學英語部英語教師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合理,大學外語部擁有一支知識結構寬廣、學歷高、能力強、以中青年為主的優秀師資隊伍。同時,該校外國語學院一直積極鼓勵教師在職或跨專業攻讀學位,或脫產進修,以滿足課程發展的需要。從2008年開始,該校打破人事培訓常規制度,啟動了全體青年教師國際研修3年計劃,分3個批次暑期赴美國高校集中研修,接受了具有針對性的、密集有效的教學英語策略培訓,拓展教學技能,提高教學創新能力;重視青年教師專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傳、幫、帶”教學研究梯隊,創建一支創新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青年教師隊伍。這些都清楚地表明:該校大學外語部有能力用英語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課程。
再次,到目前為止,該綜合性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大學科門類,111個本科專業,具有相當規模,基礎較為雄厚,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該校的有利條件,與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設有哲學專業)、社會學院(設有歷史專業)、文學院、藝術學院合作,在英語教學框架下,有主有次,優化組合,為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其人文素質、拓展其個性化發展空間提供條件。
最后,該校大學外語部根據本校學生規模以及生源的英語水平,確立了本校大學英語教學總方針,制定了完整的教改方案,構建了具有獨特辦學特色、完全學分制環境下基于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大學英語新課程體系,實現了與本校人才培養總目標的融合。大學英語新課程體系,以分層次教學為支點,突出通識教育教學理念,配合本校通識與精英人才培養并重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兩個大學英語課程模塊。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大學英語(一)”至“大學英語(四)”等同于“一般要求”課程教學目標,主要依據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精神,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大學英語應用、文化類課程等同于“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教學目標,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綜合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上調查分析表明: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滿足人才需求,在培養語言技能的基礎上,向學生開設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課程,實現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科學完備的課程設置體系。綜合性大學的辦學條件、人才培養目標、外語師資力量,都表明綜合性大學是有能力用英語向學生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類選修課程的。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與深化,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類英語選修課程將會逐步實施,并成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和手段。
注釋:
①吳鼎民:《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人才培養》,《江蘇高教》2005年第4期:71-73頁。
[1]吳鼎民.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05(4).
[2]吳鼎民.通識教育視角下的大學英語“三套車”框架建構[J].外語電化教學,2010(9).
[3]胡敏.大學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教育[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08(10).
[4]杜軼群.寓人文素質教育于大學英語教學中[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張卓(1974—),女,博士,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研究和美國文學研究。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
*本文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0年度重點課題(多語類)《探索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變》(課題編號:rwjsw1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G718
A
1672-5727(2012)09-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