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琦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中山 528404)
高職課改背景下的班級管理改革與實踐
鄭琦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中山 528404)
將高職課改思想引入高職學生的班級管理中,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形式,實施項目化的班級管理和考核方式,開展基于班級認同的班級文化建設。實踐證明,該管理辦法實施效果良好。
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班級管理;學生管理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在2010年開展了 “以課程改革為抓手的內涵建設”,各個專業在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逐漸積淀出新的教育理念。對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引入課改新理念,從而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尤其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和職業素質,筆者作為班導師在班級管理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嘗試。
“以學生為主體”是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思想。喚醒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從被管理者逐步成為管理過程中的參與者,并最終成為管理過程的主體,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班級管理改革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目標。
原有的班級管理由班委和團委兩個學生組織完成,選拔包括班長、副班長、團支書、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學習委員、體育委員、文藝委員、心理委員在內的十余名班干部,約占到班級學生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班級管理架構人數多,缺乏效率。一個學期下來,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干部沒有從事任何一項班級管理工作,而且班級中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針對這種情況,班導師和學生共同商議建立新的全體參與的班級管理形式,新的管理形式中按照學生的意見保留班委中三個重要的工作職位——班長、副班長和學習委員,其他職能交給成立的專項委員會,為此成立了五個專項委員會,即體育委員會、文娛委員會、就業與實踐委員會、心理調節委員會和網絡管理委員會。每個委員會有5~8名學生組成,班級中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參加至少一個委員會,每個委員會有自己的學期計劃,并承擔來自學院、系以及課程中相對應的項目,以此開展活動。這樣,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須參加到班級管理工作中來,并且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這種班級管理形式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到個體興趣。
圖1 新的班級管理形式圖
項目化的班級管理 每個學期班級的專項委員會承接來自學院、系以及任課教師的項目,如參加校運會由體育專項委員會組織班級學生參加,節假日中校企合作的用工需求與招聘和暑期社會實踐由就業與實踐委員會完成,班級QQ群、論壇和網絡課程維護以及互聯網的使用技能比賽由網絡委員會完成,其他集體活動由文娛委員會和心理調節委員會完成,而班委負責日程管理工作。由于每一個委員會由5~8名學生組成,很容易發動起身邊要好的同學參加活動,比班級干部組織工作更有效率。每一個承接到的項目按照制定項目計劃書、項目計劃(ppt)展示與答辯、項目實施、項目總結等完整的流程來進行。在實行新的班級管理形式兩年多時間里,先后完成了電子商務“三創”比賽、班級管理方案制定與干部競選、選班歌和班級紀念日、學期“主題月”策劃等項目。通過完成這些項目,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并且主動參加到班級管理中來,學生在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
公司式的學生考核 將學生的評優終極考核放到每一個項目的考核中來,實施過程性考核,按照每一個項目的完成情況,對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工作的多少和好壞排定參與者名次。考核有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小組成員相互評價。每個學生按照學年完成項目的多少和排名來確定學期評優。教師對專項委員會考核、專項委員會對參加的每一個成員考核,層層負責,并賦予專項委員會一定的權限,以便順利組織項目實施。這種考核類似公司中的業績考核,是對職業情境的再現,也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班級文化是班級全體成員共享的價值和信念體系。班級認同是班級成員對班級產生的一致的或相似的心理過程和行為表現。這種認同心理常常表現為對班級的歸屬感、身份感和榮耀感等。但是,社會轉型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網絡文化的無序擠壓,導致班級成員對班級認同產生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學生對班級榮譽、班級活動和班級利益不太關心,游離于班集體之外;學生彼此間互動貧乏,班級內部交流減少;由于利益一致或矛盾,班級成員逐步分割成各種小團體,這種小團體對班級產生了“叛離”情緒;針對這種班級認同的缺失,對高職學生進行基于班級認同的文化建設勢在必行。具體做法如下:
全體參與式的班級自主管理增強學生的認同感、信任感和歸屬感 通過每個學期全體學生參與的幾個項目的實施,學生逐步建起了“班級主體意識”,開始認可自己是班級管理中的一分子,喚醒了自身的責任感和主動性,開始主動參與班級事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識明顯增強。
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專項委員會先后組織了選班歌、班級紀念日、設計班徽、不定期出版班刊、建立班級博客和班級網站等項目,使班級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班級文化,增強了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更加融洽,團隊精神得到培養,集體榮譽感進一步增強。
高職教育面對的是長大成人的學生,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也有明顯富于時代特征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班導師在管理過程中,首先要摒棄“保姆式”管理思想,轉換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1)班導師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能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空間的班級管理架構。(2)班導師是班級管理過程實施的監督者,要對自己的班級管理效果進行反思和及時修正。(3)班導師是班級管理過程的糾錯者,對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技術性、程序性和經驗性問題要及時指導,使學生順利完成項目,要對項目組織考核并及時反饋,以便學生能不斷糾正。
推行“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形式,實施項目化的班級管理和考核方式,建設基于班級認同的班級文化,在改革試點進行兩年多的時間里,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和職業道德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姜大源.職業教育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倪赤丹,韓冬晶.社會認同視野下高職院校班級建設實踐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2):67-68.
[3]張東亮.當今高校的班級認同危機[J].新東方,2007(10):50-54.
[4]邵天琦.淺論班級認同心理及其形成[J].衛生職業教育,2006(3):57-58.
[5]許岱民,王斐斐.高校班級特色文化的構建[J].西北醫學教育,2007(4):30-31.
[6]劉芳.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
[7]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鄭琦(1973—),男,回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及高職教育。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
G717
A
1672-5727(2012)09-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