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有畏寒、發熱、食欲減退、惡心、疲乏、肝腫大及肝功能異常等癥狀。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無癥狀感染病例較常見,一般不轉為慢性和病原攜帶狀態。
在我國,15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因患病后獲得了持久的免疫力,至成年時,患甲型肝炎者減少。老年人則更少。
甲型肝炎一般來說預后較好,易恢復,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甲肝極少慢性化,死亡率很低。
甲型肝炎的臨床表現
黃疸前期處于黃疸前期的患者起病急,有畏寒、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厭油、惡心、嘔吐、腹痛、肝區痛、腹瀉、尿色逐漸加深等癥狀。本期持續1~21日。
黃疸期處于黃疸期的患者,自覺癥狀可有所好轉,發熱減退,但尿色繼續加深,鞏膜、皮膚出現黃染,約于2周內達到高峰。可有大便顏色變淺、皮膚瘙癢、心動過緩等梗阻性黃疸表現。肝腫大至肋下1~3厘米,有壓痛及叩擊痛。部分患者有輕度脾腫大。本期持續2~6周。
恢復期處于恢復期的患者,黃疸逐漸退去,癥狀減輕以至消失,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本期持續2周至4個月。
甲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甲型肝炎主要由糞口(或肛口)方式,通過消化道傳播甲型肝炎病毒(簡稱甲肝病毒)而得病。
人類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首先病毒在消化道、肝細胞中增殖,于起病前一兩周病毒再通過膽管進入腸腔,從大便排出。在甲型肝炎潛伏末期和黃疸出現前數日是病毒排泄高峰。處在這個時期的患者,尤其是無癥狀的亞臨床感染者,是最危險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末期至發病后10天傳染性最大,他們的糞便、尿液、嘔吐物中的甲型肝炎病毒,如果未經過很好的消毒處理,就會污染周圍環境、食物、水源及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型肝炎病毒的食物和未經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飲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糞便澆灌過的蔬菜、瓜果等,均可感染甲型肝炎,引起暴發或散發感染。
個人衛生習慣不良,居住擁擠,人口稠密,環境衛生差的學校、工廠、托幼機構或家庭中,更容易發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發流行。
甲型肝炎的治療
(1)避免飲酒、過度勞累及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
(2)支持療法。患者早期應臥床休息,吃容易消化、富于營養的食物及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不能進食者,靜脈補液,以供給足夠熱量。
(3)中醫中藥治療。出現黃疸或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者,可予以清熱解毒劑,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藍根、金銀花、金錢草水煎服或茵陳等退黃疸藥物水煎服。
加強預防,杜絕甲型肝炎流行
嚴防病從口入。做好水源、飲食和餐具衛生,加強自我保護意識。要注意飲水衛生,加強飲水消毒。不吃不干凈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凈。毛蚶、蛤蜊等水產品可能黏附甲型肝炎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餐具和茶具要定時消毒,提倡公筷和分餐制。
接種甲肝疫苗是預防甲型肝炎最好的方法。我國自行研制的甲型肝炎病毒減毒活疫苗接種3周后,抗體陽性率100%,可保護5~7年。若再度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會使下降抗體再度升高,使人體獲得的保護性抗體維持更長時間乃至終身。
對甲型肝炎患者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甲型肝炎患者癥狀明顯出現以前,傳染性很強,所以愈早發現、早隔離,就愈能減少傳染的危險。患者食具及日常生活用品必須嚴格消毒,最好采用蒸煮方法消毒,亦可用消毒液浸泡,或在陽光下暴曬2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