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莊玲伶, 李健
食積是中醫的一個病證,是指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中焦,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胃腸疾患[1]。多由飲食不節或飲食不當,嗜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胃失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痰濁內生,日久瘀滯,遷延失治,脾胃功能嚴重損害,導致營養及生長發育障礙,形體日漸羸瘦,可轉化為積滯,即西醫所稱的營養不良。痰消則脾健,瘀化則胃和,李立新教授提出“從痰瘀論治小兒食積”,擬滌痰化瘀湯治療小兒食積68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04/10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兒科門診收治食積患兒6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3例;年齡6個月至6歲,平均3.5歲。觀察組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6.5個月至6歲,平均3.8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積滯”的診斷依據[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小兒積滯的診斷標準;(2)年齡6個月至6歲;(3)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合并有心、肝、腎等系統嚴重并發癥者;(2)未按規定用藥或資料不全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保和丸(河南省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10301),每次4~8丸,每日3次,7d為1個療程。
1.5.2 觀察組 自擬滌痰化瘀湯治療。方藥組成:清半夏、瓜蔞、山楂、丹參、石菖蒲、郁金、萊菔子、佛手各1袋(即為1劑)??诜焯祷鰷饧孱w粒(三九深圳藥業有限公司,批號:A070872),1歲以下1劑2d,1~3歲1劑1.5d,~6歲1劑1d。如面赤、咳嗽者,加桑白皮、地骨皮;口中異味較重,加黃連、炒雞內金、麥芽;腹痛明顯,加白芍、甘草、九香蟲;腹脹明顯,加元胡、木香;便干明顯,加火麻仁、郁李仁。7d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6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癥狀消失,大便正常;(2)好轉:癥狀有所改善,大便基本正常;(3)無效:癥狀無變化[2]。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率的比較行χ2檢驗。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n(%),n=34]
表1結果表明,觀察組治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食積又稱“積”“積滯”,病名始見于明·魯伯嗣《嬰童百問》,其詳細描述了臨床表現“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侯》提出脾胃不足為積滯形成的內因,乳食或調護不當為其外因。宋·楊士瀛《仁齋小兒方論》提出“積熱”即所謂的“胃火”。元·朱丹溪提出積滯不應該用下法,而用消積藥除根的觀點,其用保和丸治療一切食積,方中重用山楂。明·周慎齋《慎齋遺書》“食積停痰,氣實之人二陳湯……”
小兒食積多見于3歲以前的嬰幼兒,近年隨著現代物質生活的優越,家長對于孩子過于溺愛,肆意縱其所好,片面追求高營養、高蛋白的食品,致使小兒脾胃不堪重負而發生食積。其發病年齡段有所增加,可見于兒童各個年齡。痰為百病之長,痰熱內生,脾胃積滯,瘀久化熱,可引發小兒咳嗽、肺炎、腹痛、發熱、嘔吐,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越來越受到家長及醫療人員的重視。
小兒食積的治療多采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此法容易損傷脾胃之氣,而致邪去正虛。吾師李立新教授提出“從痰瘀論治小兒食積”,調理脾胃重在滌痰健脾。食積患兒多為胃強脾弱的體質,前食未消,后食隨進,食郁化熱,熱結生痰,痰瘀困脾,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積滯中焦,阻滯氣機,日久形體羸瘦,轉為疳證。單純補脾則痰濁瘀滯成積,痰不消積不除,遂擬滌痰化瘀湯治療小兒食積,以達到滌痰化瘀,健脾和胃的作用。滌痰化瘀湯基本方藥為清半夏、瓜蔞、山楂、丹參、石菖蒲、郁金、萊菔子、佛手。清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藥。《藥性論》謂其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醫學起源》謂其“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惫鲜V,味甘、苦,性寒,歸肺胃、大腸經。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F代藥理研究,瓜簍乙醇提取物對幽門結扎、5-羥色胺、鹽酸乙醇造成胃黏膜損傷有抑制作用[3]。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化積,行氣散瘀,能消一切飲食積滯,尤擅消肉食油膩之積[4]?,F代藥理研究認為,山楂可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胰液的分泌量,提高胰蛋白酶的濃度和分泌量[5]。清半夏、瓜蔞滌痰散結;山楂、丹參化瘀消食;兒童食積容易導致肝胃氣滯,陽氣郁結于內,石菖蒲,郁金,開郁化痰,疏肝理氣;萊菔子、佛手運脾除脹,化痰消積。本方安全有效,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1]徐榮謙.中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1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303.
[3]屠婕紅,余菁,陳偉光.瓜蔞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國藥師,2004,7(7):562-563.
[4]孫桂芳,羅建勛.三仙消食沖劑治療小兒食積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6,28(5):354.
[5]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14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