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娟 楊艷芳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又稱“五十肩”、“凍結肩”、“漏肩風”等,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癥狀為肩關節及其周圍疼痛和活動受限,屬于中醫“痹證”范疇。本研究采用針灸結合推拿的方法治療肩周炎65例,療效優于單純采用推拿或針灸,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9月-2012年3月于本院門診診斷為肩周炎病患者195例為研究對象,診斷均符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其中男103例,女92例,年齡38~78歲,平均(47.3±3.7)歲,病程1個月~3年,均為單側,左側71例,右側124例。將195例患者隨機分成A、B、C三組,每組65例,三組年齡、性別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A組采用針灸結合推拿:(1)針灸治療:主穴為肩髃穴、肩前穴、肩貞穴及肩髎穴。肩部肌肉疼痛配巨骨穴、肩井穴及肩外俞穴;肩胛骨疼痛配秉風穴、曲垣穴、天宗穴;上臂疼痛配手五里穴、臂臑穴和曲池穴。針刺得氣后行針約20~30 min,至疼痛緩解后行(2);(2)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醫師于患者患側,從叩、拿、捏、揉等手法開始推拿患肩前部及上臂內側,手法逐漸加重,而后采用點按、一指禪等重手法,往返數次,同時應行患肢全方位被動活動,包括外展、外旋、前屈、后伸、上舉等活動;開始時動作輕柔,逐漸加大活動幅度,以患者可忍受為度,并反復行抗阻力牽拉:醫師位于患者的患側前方,一手握患肢腕部,以肩部頂患者患肩的前部,將患臂由前扳向后,逐漸用力將患臂后伸,重復2~3次;醫師位于患者健側的稍后方,一手抓健側肩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從患者背后將患肢牽拉向健側,逐漸擴大活動幅度;醫師位于患肩外側,雙手握患肢腕部上方,緩緩將患肢向斜外上方牽拉,力量逐漸加大。最后以揉、搓、拍、抹等手法收尾。B組患者采用單純推拿手法,操作同A組中的(2),C組采用單純針灸治療,操作同A組中的(1)。三組的治療均為每天1次,5次/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2~3 d再進行下一療程,共6個療程,總共30次,治療后評估療效。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肩部疼痛癥狀徹底消失,肩關節活動功能完全或基本正常,內旋摸脊柱可在第9胸椎棘突或以上;好轉:肩部疼痛有明顯緩解,僅輕微疼痛,肩關節活動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復;無效:肩部疼痛緩解不明顯,肩關節活動功能無明顯恢復。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療程結束后,三組的治愈率分別為96.9%(63/65)、78.4%(51/65)和80.0%(52/65),A組治愈率顯著高于B組(x2=12.94,P<0.05)和 C 組(x2=12.05,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C兩組間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1.21,P>0.05),見表 1。

表1 療程結束后三組的療效評價
肩周炎是指發生于盂肱關節周圍組織的炎癥,包括滑液囊、關節囊、韌帶和肩部肌肉群,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多發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隨著我國老年化的加快,肩周炎患病率逐年增加,故肩周炎的治療應得到重視。肩周炎屬中醫學中“痹證”的范疇,病因有六淫、勞傷、外傷、氣血虛衰、肝腎虧損及內傷七情等[1]。肩周炎所致的肩痛因限制肩關節活動,日久可使局部血運不暢,蘊郁而生濕熱,常可因為寒濕凝滯、筋脈痹阻引起關節僵直,使患肢出現肌肉萎縮[2]。肩周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有推拿、針灸、溫針灸等,近年來也有提出用丹參穴位注射配合電針治療肩周炎[3]。針灸治療肩周炎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祛風散寒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4]。推拿手法可松解肌肉痙攣與僵硬,促進局部微循環,體現出“動則通”、“松則通”,拍打手法可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組織無菌性炎癥的吸收,可活血祛瘀、舒筋通絡[5],促進組織修復。本研究采用針灸的同時結合點穴推拿治療肩周炎,不僅可放松局部肌肉和筋脈,滑利關節,加強局部的氣血流通,也可避免患肩肌肉因局部針刺的刺激發生收縮使疼痛加重,影響恢復期的功能鍛煉。針灸結合推拿的方法簡單有效,療效顯著優于單純針灸或推拿,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何桂蘭,張元明.針推并用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2):60-61.
[2]王明山.針灸推拿治療肩周炎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8(5):50-51.
[3]王健.復方丹參穴位注射配合電針治療肩關節周圍炎80例[J].陜西中醫,2011,32(12):1654-1656.
[4]徐秀菊.針灸推拿綜合治療肩周炎87例[J].內蒙古中醫藥,2009,28(2):36.
[5]吳成舉,謝鑫,徐兆杰.針灸推拿配合神燈指路肩周炎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