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拂
子宮切除術是臨床常見的婦科手術,包括子宮全切和子宮次全切除術,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吸取了子宮全切和子宮次全切的優點,達到了防止宮頸殘端癌,保持盆底、陰道完整性的目的,筆者所在醫院自2008年4月-2011年11月開展了改良式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4月-2011年11月間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患者中有子宮切除指征者236例,120例實施了筋膜內子宮切除術,116例經腹傳統子宮切除術,年齡36~61歲,平均年齡48歲,術前通過仔細了解病史、盆腔超聲檢查、宮頸TCT檢查、分段診刮等檢查,排除子宮內膜、宮頸癌變及癌前病變。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1)切口:兩組均采用下腹部恥骨聯合上2~3 cm處橫切口,長5~8 cm,120例處理子宮圓韌帶至子宮動靜脈上下支,同傳統的筋膜外子宮全切除術,但處理子宮動靜脈應足夠深,對手術操作困難子宮動靜脈切斷深度不夠者,切斷主韌帶0.5 cm左右,于子宮動靜脈斷端以上約0.5 cm處環形切開宮頸筋膜2~4 mm,同時術者左手用力將子宮提起,右手持手術刀樓梯狀,逐圈向下切割宮頸筋膜,使宮頸筋膜自行下滑,當宮頸筋膜滑至陰道穹隆部,左手有突然脫落的感覺,從前穹隆陰道頂端環切陰道黏膜,切除子宮。(2)縫合:1號薇蕎可吸收線自陰道殘端一側開始縫合1針打結后與同側子宮血管殘端環套1針,以后連續鎖邊縫合陰道黏膜及宮頸筋膜,縫至對側角與同側子宮血管殘端環套1針,再將陰道殘端兩側角與同側圓韌帶各固定1針,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盆腹膜包埋。腹壁切口可吸收線縫合,皮膚內縫不拆線,患者術后3~4 d即可出院。116例對照者同傳統子宮切除手術步驟。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1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結果比較
由表1可知,觀察組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手術出血量與傳統術式相比明顯減少,由于手術時間縮短,切口感染率明顯減少。所有患者術后1、2個月復查,大小便正常,無下腹痛及盆腔墜脹不適,陰道足夠深,陰道穹隆存在,術后隨訪性生活表示滿意,無影響。
觀察組不切斷子宮主、骶韌帶,保持了宮頸主韌帶、骶韌帶的完整性,縫合時陰道殘端兩側角與同側子宮血管殘端及圓韌帶固定一起,起到了加強、支撐作用,防止了陰道殘端脫垂,同時延長了陰道深度,減少了性生活的影響。
目前子宮切除術式很多,有傳統的經腹全子宮切除手術、次全子宮切除術、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及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切除術,以上術式除次全子宮切除術外,均切斷子宮主韌帶及骶韌帶,從而減弱了盆底組織的支撐力及破壞了陰道的完整性,造成術后陰道縮短,性生活質量下降,陰道壁松弛極易脫垂,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壓力。而子宮次全切除術不影響盆底結構,卻存在宮頸殘端癌危險。改良式筋膜內子宮切除術具有傳統全子宮切除術及次全子宮切除術的優點,避免了其缺點[1]。優點如下:(1)患者采取腹部橫切口減少了腹壁神經的損傷,使術后切口疼痛明顯減輕,切口采用吸收線皮內縫合,愈合快、無縫線瘢痕、切口美觀。(2)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術后出血及損傷:膀胱只稍下推,梯形下切宮頸筋膜,無需切斷和處理主韌帶和骶韌帶,縮短了手術時間,不損傷其筋膜外的神經和血管,保持了盆底組織的完整性,避免了膀胱、輸尿管及直腸的損傷,尤其對盆腔粘連嚴重而難以解剖分離者避免了損傷。將陰道黏膜和宮頸筋膜全層縫合并將陰道兩側角與同側子宮血管殘端環套一起,并與同側圓韌帶固定1針,加強了盆底支撐力,且筋膜內手術不損傷其筋膜外的神經和血管,可預防術后陰道殘端脫垂及膀胱直腸膨出,延長了陰道長度,保持了陰道的完整血供,對性功能影響小。(3)消除了宮頸殘端癌之顧慮。(4)由于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患者恢復快,切口無需拆線,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治療費用。(5)特別對嚴重盆腔粘連及子宮內膜異位癥采用筋膜內子宮切除可以避免損傷膀胱、輸尿管和直腸。該術式方法簡單,易掌握,治療效果好[2-3]。
[1]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8.
[2]鄭建華,蔡麗瑛.全子宮、次全子宮、筋膜內子宮切除術的特點及適應證[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12):717.
[3]李誠信.腹式子宮切除術及適應證[J].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1,7(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