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玉蘭
糖尿病發病機制復雜、以慢性血糖升高為主要表現的代謝性疾病,目前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其為慢性終身性疾病,治療上以降血糖為基礎輔以飲食、運動治療,但若不能控制血糖至穩定范圍,易引起嚴重并發癥[1]。因此,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院后長期堅持執行,密切監測血糖變化,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本文觀察了本院120例糖尿病患者給予個體化護理后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診治的糖尿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齡(51.62±11.94)歲,平均病程(7.65±3.21)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1例,高中大專48例,大學以上21例。糖尿病類型:I型21例,II型99例;其中29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
1.2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給予個體化護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體重指數、血壓及糖化Hb的變化。
1.3 個體化護理方案 首先制定個人檔案,包括記錄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背景、血糖水平等基本情況,根據患者病情、認知能力、文化水平及經濟情況等,制定方案,采取手把手一對一健康教育,讓其了解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及預后,使患者熟悉掌握降血糖藥物的服用次數和量,并以簡單的書面形式將飲食計劃、血糖監測方法、適宜的運動方式及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及家屬。每月兩次上門護理。飲食和運動護理:向患者講述飲食控制的必要性,根據患者體重、血壓、血脂、并發癥等情況制定合理的食譜并長期堅持,合理分配糖類、脂肪和蛋白的營養攝入,少食多餐、低熱量飲食,控制總能力的攝入[2],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營養平衡,禁煙禁酒。制定符合患者的運動方式、運動量和運動時間,注意勿過度運動,要循序漸進,定時定量,可進行太極、慢跑甚至步行等簡單運動。指導患者密切觀察有無并發癥的癥狀,如惡性嘔吐、血壓升高、其他器官感染及反復感冒等,若出現癥狀應立刻回院就診并及時治療。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兩組間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個體化護理前、后患者血糖相關指標的變化 所有患者隨訪半年,觀察結果表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體重指數、血壓及糖化Hb等均較個體化護理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個體化護理前、后患者血糖相關指標的變化(±s)

表1 個體化護理前、后患者血糖相關指標的變化(±s)
2.2 個體化護理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個體化護理后,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減低,原有并發癥患者未加重或出現新的并發癥,新發并發癥病例中僅1例出現低血糖反應和1例出現酮癥酸中毒。
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我國糖尿病有較高的發病率,而除需降血糖系統治療外,個體化的護理對患者的后續治療和維持尤為重要,飲食治療和運動療法是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在筆者所在醫院開展個體化護理,有針對性、個體化的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適量的運動、監測血糖和注意并發癥等,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這與本研究的預期目的相符,本研究發現,對120例糖尿病患者給予個體化護理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兩小時血糖、體重指數、血壓及糖化Hb等均較個體化護理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開展個體化護理時,應注意方式的多樣化和靈活化[3]。對于出現了并發癥的患者,個體化護理也應該有針對性。有酮癥酸中度的患者,需在評估脫水情況后再進行補液,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在使用胰島素降血糖時需注意用量、注射方式、注射時間等,密切觀察不良反應。對高滲性昏迷患者,注意預防感染,預防座瘡,清潔口腔,密切觀察病情,記錄患者意識、血糖、血壓、心率、體溫、進入量及瞳孔反應等。當糖尿病患者出現足部感覺異常如麻木、起水泡、紅腫或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癥狀時應該高度懷疑糖尿病足,要注意保暖,涂以紅霉素或百多邦類抗生素預防感染[4-5]。當出現心慌、出汗、饑餓感、四肢軟弱無力等癥狀時要考慮出現了低血糖反應,及時補充糖類。
綜上所述,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的護理,可顯著提高老年糖尿病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
[1]吳熹,許敏昭.三黃湯中藥泡足在糖尿病足治療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8A):2005-2006.
[2]林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干預及健康教育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0):170-173.
[3]羅少莊,邱翠竹,朱倩華,等.糖尿病患者遵醫情況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0):1900-1901.
[4]俞玲玲.22例老年天皰瘡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45-246.
[5]鄭文君.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