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東濤
(桂林德智外國語學校,廣西桂林,541002)
田徑是體育最基礎的運動項目,起源于古代人們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主要由走、跑、跳、投等組成,簡單實用易于推廣,且對器械條件要求不高,具有基礎性、全面有效的強身健體作用,不僅是體育的 “主打”科目,更是中學體育教學的必修課程。走、跑、跳、投等田徑項目就是最簡單、最自然的身體練習,是其他體育項目的基石。田徑教學貫穿于學校體育的全過程,有著其他體育項目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實施體育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與田徑教學的基礎性作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學田徑教學的現狀令人十分擔憂。首先由于田徑教學本身相比球類教學而言的枯燥乏味、技術難度高,學生普遍感到又苦又累及安全性問題等,學生寧愿選修娛樂性較強的籃球、足球、網球等球類,而不愿上田徑課。其次,當今中學生升學壓力過大,重智育、輕德育和體育的現象比比皆是,體育被邊緣化,變成了副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加之他們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面對困難容易退縮;他們雖然喜歡上體育課,但只喜歡上興趣高、不太累的球類課,而非又苦又累的田徑課。再次,中學體育教師也不愿意上田徑課,隨著中高考田徑測試項目的日益減少,中學體育教師也只對需要測試的田徑項目作重點練習,而對枯燥、教學難度大的田徑整體教學不予重視。這樣一來,中學田徑教學就成了體育教學中的 “冷板凳”和 “被遺忘的角落”。
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其實答案并不復雜,用現在的流行語回答就是, “態度決定一切”,因為對中學田徑教學的整體不重視,致使中學田徑教學陷入了困境。其一是中高考評價體系不重視。各地中高考指揮棒近年來對田徑測試項目逐年減少,而代之以游泳等項目,這是造成田徑教學得不到重視的最根本原因,不考的不教,考什么教什么。其二是學校領導和老師不重視。雖然素質教育呼聲很高,但其實“素質教育是幌子,應試教育才重要”。體育在中高考中相對于主科本來就不重要,而測試項目日益減少的旨在發展學生基本身體素質的田徑教學就顯得更不重要了,這種應試教育的導向使學校領導、體育老師和班主任對田徑教學表現出無奈和不重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田徑教學的發展。其三是學生和家長不重視。由上述分析可得,在日益嚴峻的中高考形勢下,學生和家長自然也不會重視對田徑的學習,哪科考學哪科,既然田徑項目不太列入考試范圍,自然也不會努力去學,因此田徑教學日益被邊緣化。
不難看出,對中學田徑教學不重視的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這會影響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導致體能素質的整體下降,最近幾年中學生患肥胖癥和近視眼的人數明顯增多,而肺活量和基本身體素質有所下滑就是一個最明顯的證據,未來國民的身體素質很不樂觀;另一方面,作為奧運會最多項目的田徑來說,中國田徑的整體水平本來就不高,再加之國家田徑后備人才匱乏,勢必會影響中國體育的整體實力。因此改革中學田徑教學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中學田徑教學要想徹底改變現狀和困境,最重要的是要改變中高考對體育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標準,教育政策制定者應該清醒意識到,田徑是體育的基石,田徑對中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能的發展至關重要。此外,中學體育教師也應加大對田徑教學的改革和研究,拓寬思路,變 “苦學”為 “樂學”,使學生想學田徑,學會田徑,強身健體,終身受益。
以往的中學田徑教學過多偏重運動技術規范性,偏重單一技術性的教學規范,苛求教學內容的系統和嚴密性,易形成 “技術論”、 “體質論”的并非科學的田徑教學理念。在這種傳統的田徑教學理念之下,教師傳授、示范,學生被動模仿,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特長,忽略了不同學生在身體條件、運動技能、心理需求、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教師一方一味追求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達成,而學生一方則不問興趣和志向、不管體能差異一律被動接受,這也是中學田徑教學多年來存在的弊病之所在。在素質教育和新教改的背景下,現代田徑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從單純的技術性指向轉為關注學生個體的體能提升和培養終身田徑習慣,并確立了 “五領域”的新教學目標: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田徑教學的困境和弊端,使中學生 “樂學”、 “愿學”、 “會學”,自主地發展自身的體育個性特長和身體素質,培養他們田徑健身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傳統的田徑教學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以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為中心任務,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和課程評價觀極大地壓抑了學生上田徑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低,身體素質和體能未得到相應的發展。因此,中學體育教師在設計田徑課教學時,應樹立科學、合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著眼于全體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整合田徑教學,注重增強學生體質,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田徑教學的健身、娛樂、運動專業等多項功能于一身,讓學生充分體驗田徑教學的興趣和樂趣,并逐步形成學生終身參加田徑實踐的志向和興趣,突破純技術性的動作技能的局限,引導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終身體育健身等方面全面發展。每節課的教學設計都要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內容的取舍和教學方法的運用,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設計活潑生動、難易結合、師生互動、以生為本的田徑教學。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田徑教學生活化、技術簡捷化是其改革教學內容的最有效途徑。關于教學生活化這一課題,中美著名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這一對師徒先后發出了 “教育是生活”、 “生活即教育”的感慨,田徑教學也不例外。田徑運動本身就起源于古人的社會生活和勞動實踐,有很強的社會實踐針對性,因此中學體育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世界,貼近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從學生的自身、家庭、學校、社區環境等取舍教材內容,盡量做到教材內容的生活化和本土化,并結合每一位學生的自身情況,因材施教,分層設定教學目標,備課做到首先備學生,從學生廣闊的生活世界中尋找教學素材和設計思路,有的放矢地針對教學內容和教材進行大膽處理,服務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要,服務于學生將來的發展需要。應該看到,體育所給予人的健康的身心、高效率的學習和工作狀態、頑強拼搏的意志力是任何其他學習都不能替代的。
要想改變原本枯燥乏味、難度過大的中學田徑教學,教學方法的選擇和創新是重要一環。如何使田徑課變得為學生所喜愛,采用充滿趣味性的快樂教學就是一個極好的思路。體育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大膽采用 “游戲法”,寓教于樂,教師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游戲環節,使學生學得開心、用心。如在田徑教學中加入學生普遍喜愛的球類訓練方法,把球類和田徑有機結合起來;再如換個思路來設計訓練項目,練習短跑冠以 “追趕豹子”,練習投擲冠以“看誰投得遠”、練習跳高則用 “牛頓摘蘋果”、練習跳遠可說 “跨越黃河長江”的等詼諧生動的稱謂,使學生覺得上田徑課很好玩,很有趣。此外,還可運用 “情景教學法”、“競賽法”、 “分層分組教學法”、多媒體理論課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上 “活”田徑課,把 “快樂田徑”和 “成功田徑”的教學理念與學生共享,適當降低技術難度,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信,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通過田徑的學習達到強身健體、身心愉悅、終身鍛煉、磨練意志、普及群眾性的田徑項目等短期和長期的教學目標。
毋庸置疑,田徑作為健身的基礎項目,具有極其重要和獨特的科學功效。中學田徑教學應著眼于學生將來的長遠發展,高屋建瓴,站在為學生健康成長和為祖國培養高素質國民的高度來思考當今中學田徑教學的種種弊端和困境,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把握當下,積極探索改革中學田徑教學的新思路,這不僅在理論上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在行動上是刻不容緩的。
[1]王曉冰.中學田徑教學現狀與教學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7).
[2]黃應章.淺談新課標背景下中學田徑教學的五個轉變[J].成功(教育) ,2012(6).
[3]劉健.中學田徑教學現狀與對策[J].新課程學習(中) ,2011(7).
[4]虞春山.中學田徑的教學現狀及改革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8).
[5]馮思丞.中學田徑教學有效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