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平
下文是夢想的天空發表在2011年5月24日 《北京青年報》上的文章,本人看了深有感觸:第一節體育課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節體育課中,老師并沒有對我們多說什么,僅僅是讓同學們做了一個游戲。游戲是這樣的:全班同學緊密地圍成一個圓形,通過自己的手和手腕,在空中傳遞一個直徑約一米的充氣球,如果球在傳遞過程中落地,就算游戲失敗,需要重新開始。這個看似簡單的游戲,實際操作起來可一點都不容易。前幾次游戲剛一開始,我們的隊伍就亂了,同學們四散著分成幾堆在草地上追逐、撲打著充氣球。充氣球往往剛剛在空中跳躍了幾個來回,就因為某個同學的失誤而掉落在地。很快,球一次又一次的落地使那些沉浸在興奮當中的同學們逐漸冷靜下來。大家開始一同想讓球在空中待得時間更長久一些的辦法。經過七嘴八舌的討論之后,大家重新又圍成了一個圓圈,不過這次的圓圈可謂是里三層,外三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崗位,而在傳遞球時,前后左右的同學都可以對接球的同學進行協助。果然,同學們的討論十分有效,整整15分鐘(老師在計時),球都沒有掉落。 WellingtonCollege的體育課給了我很多啟發,我想國內的體育課為什么就不能稍微地進行一下改革,在原來的基礎上多安排一些能激勵同學們奮發向上、團結互助的活動呢?而不是讓體育課僅僅成為應付升學,爭三好生的工具。
看完文章后,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體育課除了增強學生體質,提高運動技能,改善學生的身體機能,接下來我們還應該讓學生學會什么?雖然在很多課堂教學設計中都清晰地寫了態度與情感目標,但真正落實到課堂里的信任在哪里?合作在哪里?或者真正的信任和合作在哪里?本人也是教學一線的老師,上初三的體育課,看到上述文字,心里被刺疼了?對比一下我的課堂,我感到我做的不夠好,體育課完全成了應試課,很多學生帶著恐懼、害怕的心理來上體育課,有的對體育教師充滿了反感和畏懼。曾經在學生的反饋教學問題問卷上看到這樣的文字, “體育教師簡直冷血,明明是例假也讓我們慢跑,有時真的肚子疼的不行,體育課簡直要命,摧殘,沒有人性。”這樣的文字出現在女生例假集體 “造假”的事件之后,女生為了躲避恐懼的800米跑步和田徑訓練隊式間歇跑,于是一遇體育課就集體請例假,師生之間的信任感缺失。
從某種意義上講,耐久跑作為升學考試的必考項目,導致耐久跑本身的教材功能出現了異化,本來耐久跑可以培養學生意志品質,而現在集體的意志品質變成了被動的應試目的和要求,作為教師和學生是很痛苦的。現在我的學生大批是意志力薄弱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一是表現在集體的惰性,集體放慢速度;二是部分學生和老師對著 “干”,在隊伍后面自由散漫地走,公然和教師對抗。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相互僵持和對抗,我覺得硬是靠壓制的方法會適得其反,開始和部分 “惰性”進行交流和溝通,談到審美的問題上,將通過運動如何塑造身材的話題兜了出來。很多女生表示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希望減肥,于是我在這節骨點上,提出耐久跑的好處,能夠減掉脂肪,但是前提是要達到一定的運動量,即,心率維持在每分鐘140次,而且持續時間需要30分鐘以上,這樣人體的脂肪才會燃燒,減肥才有可能達到效果。經過分析,我還布置作業,讓他們去網上搜索運動減肥的方法,一段時間以后,女生們都自覺地進行跑步,很多原先偷懶的女生也變得積極向上,信心十足地投入到練習中來。在以后的課堂上,我和學生在練習的間歇時間,經常會討論一些關于健康的主題,就像朋友似的聊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并通過運動如何保持身材和積極的情緒,這些話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跑步的態度,轉移了部分注意力,不僅提高了本堂課的跑步強度,同時也逐漸讓學生明晰跑步本身不是為了中考的分數,最主要的是期間的鍛煉過程和養成積極鍛煉的習慣。
體育課的主要功能是鍛煉學生的體能,增進健康,增強體質。但除了上述主要功能以外,我們在課堂上還要施加怎樣的影響呢?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一組學生同時出發跑1000米,有的學生偷懶從彎道上直接穿過去抄近道,有的學生跑了一圈躲在跳高海綿包背后,有的學生套圈,只跑了兩圈就想造假沖刺。于是總有學生指出來, “老師,不公平,有學生抄近道,躲在那里少跑。”當遇到這些問題時,有的老師往往采取寬容的態度,或者用懲罰的手段來 “罰跑”,容易采用兩種極端的方式。我在每次跑之前,教育好學生,都必須嚴格完成規定距離,并請相互之間監督,形成人人參與管理的機制,如有違反者扣體育學科平時分,監督過程透明公正,一旦違反,并請同學簽字作證,并報班主任和家長,形成檔案記錄。
一個看似簡單的準備活動慢跑,也能有很大的文章可做,有的班級隊伍整齊劃一,步調一致;有的班級跑步隊伍松松散散,斷斷續續,混亂不堪;有的班級在跑進過程中大聲講話,推推攘攘,拉拉扯扯;有的班級在跑進過程中不按規則,無視跑道,直接貫穿場內,集體造假。兩者相比,大相徑庭,學生在一個隊伍整齊的集體里面,自我有一個心里約束,如果自己不按集體動作行進,我就成了集體的意外,拖集體的后腿。這種意識的形成主要是靠教師平時一點一滴的養成教育,最初幾節課內,要求學生協同一致做同樣的動作,必須保持高度統一,一旦發現 “出軌”學生就立即指出,施加集體的壓力,用 “照鏡子”的辦法,施加影響,幾周下來,便養成習慣,學生在集體中,通過集體的影響,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清醒的頭腦,能節制自己的行動,逐步養成自律意識。
夢想的天空提到他們的體育課, “除此以外,我們的體育課上還會玩一些比較 “危險”的游戲。如一位同學從近兩米高的比賽看臺上以背朝下的方式跳落,在看臺之下有八位身體強壯的同學負責接住這位跳落的同學。這個游戲危險之處就在于這八位同學是不是有把握能次次都接住下落的同學,所以在游戲當中,難免會有人跌落在地(地上有保護措施)。為此,在游戲開始前有很多同學選擇了自動退出,而留下來的那些同學并不是為了體驗刺激,而是他們信任能接住他們的八個同學。也許就是因為這份信任,在三次游戲當中,跌落在地的同學人數為零。這種信任在任何游戲中都能體現出來,包括在我們練習打羽毛球的時候。體育老師規定兩個人一支球拍,一人只能接一下球,接球后需要立即把球拍交給另一個人,這樣輪番交替,完成訓練。在訓練開始前大家都是自己組隊,然而組隊過程中從來沒有發生過個別同學找不到隊友的情況,這并不是因為我們班同學的總人數為雙數,而是大家彼此之間十分信任、團結”。
而在我們的體育課中,有很多類似的教學比賽,很多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往往不喜歡通過相互傳球配合來贏得勝利,總是喜歡單干到底,此時我們的老師需要做些什么,那就是對規則的改制,比如將規則定為,必須傳球達到5次以上,確保每位學生都碰球了,這樣才能進行投籃或射門,等到學生習慣于配合傳球后,體驗到相互合作傳球,能輕松贏得勝利后才甘愿進行配合,這樣就達到了基本的效果。其實,在很多的游戲比賽中都能培養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感,比如,四方拔河比賽,多人合作跑游戲,接力比賽等等,通過這些比賽和游戲,加上教師的引導,可以逐漸培養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感。
體育課表面上看似一個簡單的身體活動,其實有很多事隱含著教育因素,這比文化課無力的說教要來的更加豐富和生動,其效果更加明顯。這就需要教師的全身心投入,上述提到的幾點還是遠遠不夠的,希望能達到 “拋磚引玉”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勤于巡回,適時引導,都能發現內在的教育因素。同時要認真鉆研教材,開發教材內容本身的教育功能,對教材進行相應的改造,以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升教育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