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華
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鐮刀孢霉屬的尖鐮孢菌,屬專化型病菌,主要以菌絲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或帶菌的肥料中越冬,成為第2年的初侵染源;種子也帶菌,但帶菌率很低,為0.14%~3.3%。病菌一般從根部傷口或直接從根毛頂部細胞侵入,繁殖后,由中梗深入木質部,再向上擴展。幼苗發病時,子葉萎蔫下垂或全株萎蔫,幼苗基部變蔫猝倒。此病在西瓜全生育期都能發生,但以開花結果中期最為嚴重,發病初期病株由下而上逐漸萎蔫,葉片兩側上卷,正面葉色暗綠;起初中午高溫時,葉片萎蔫,早晚恢復,數日后全株枯萎。但也有1~2條蔓枯萎其他蔓正常的現象。發病慢、受害輕的植株生長緩慢、葉片變黃,也能開花結瓜,有的瓜還能長到2.5~3 kg,但隨后病株慢慢死去。病莖基部變細變粗糙,表面縱裂,縱裂面常發生腐爛、顏色變褐,裂口處有膠狀物流出,在潮濕的條件下,表面常有白色或紅色霉狀物,如將莖部剖開維管束呈黃褐色。
西瓜整個生長期都能發生枯萎病,以江西安義縣東陽鎮、新民鎮、長埠鎮栽培情況來看,一般有4次發病期,即苗期、抽蔓到開花期、結瓜期、結瓜中后期,其中抽蔓到開花期和結瓜期為發病高峰。主要是由于抽蔓到開花期正好遇上了較多的陰雨天氣,黏土含水多、濕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發病率高;病菌繁殖又受到溫度的限制。當西瓜生長到結瓜期時,溫度已基本上升到了最適宜病菌繁殖的24~32℃,加上時晴時雨的天氣,有利于病菌暴發。根據多年來對以上3個鎮西瓜枯萎病發生情況的記載,1998年是雨水最多的一年,也是西瓜枯萎病發生最嚴重的一年,大片的西瓜發病,病情嚴重,有的植株在西瓜快要成熟時發病,甚至死掉,發病率在35%以上;2004年在西瓜抽蔓到開花期植株發病最重,由于此期遇上了較多的雨水,使一部分植株發病,雖然后期雨水較均勻,但是短時風暴雨較多,發病較重;2008年西瓜整個生育期雨水比較均勻,只有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風暴雨較多,但是降雨時間不長,此時西瓜快要成熟,由于做好清溝排水工作,并且配合藥物防治,發病率只有2.3%。由此可見,西瓜發生枯萎病的時間、輕重,主要取決于溫度、空氣及土壤中的含水量,雨水多、溫度又適宜病菌繁殖的環境下發病快且重。
安義縣瓜農利用荒山、荒地、果樹行間套種西瓜,使西瓜生產迅速發展起來了,瓜農也受益不少,但是,由于輪作年數少或不輪作等,加上傳統的管理水平有限,造成了枯萎病發生嚴重,主要影響因素有:①小洞穴種植,西瓜根莖伸展困難,排水功能差,下雨時雨水不能及時排出,造成了大面積的病害流行;②基肥未經過充分腐熟就施用,使病菌通過肥料傳播,成為新的初侵染源;③氮肥施用時間不當,造成瓜田郁閉,易誘發病害;④防病意識輕于治病意識;⑤輪作年數少或在原洞種植;⑥發現病株不處理或不及時處理。以上幾個因素為西瓜枯萎病的發生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枯萎病泛濫給西瓜生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嚴重的挫傷了瓜農的積極性。
旱作實行8年以上輪作,水田實行3年以上輪作,荒山酸性土壤種植時最好施入石灰并進行大廂梯田種植,能有效地調節土壤的酸堿度及改變土壤的透氣性,有利于西瓜的根莖伸展發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同時也控制了雨水亂流,降低了土壤的含水量,有效地減少了病菌的繁殖與傳播。
要從健壯植株上采種,外地調種要從無病區調入。播前用55~60℃的溫水浸種15min或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60min,用清水洗凈后即可播種。
清除帶菌病源,重視苗期管理,培育壯苗,注意清溝排水,合理修剪,將病枝、病株帶出園外燒毀,并在病穴中灌入石灰乳或50%代森銨4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注意氮、磷、鉀合理搭配,前期適當使用氮肥,中后期逐步減少氮肥,增施磷鉀肥,農家肥必須充分發酵才能使用,以免將病菌帶入瓜田。
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播種前或定植前,將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或雙效靈與細土按1∶100的比例混勻,施入溝內或穴內,進行消毒滅菌,每667m2用藥1~1.5 kg;成株可在發病前5天左右或發病初期選用農抗120 100~150倍或50%代森銨2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進行澆灌,每株用250~300 mL,連灌2~3次,灌前最好將植株根圍土扒開1~2 cm,形成1個小的淺坑,利于藥物直到病灶,并曬根1~2天(把根上浮土扒開,但不能使根須露在外面暴曬),以減少土壤濕度,效果更好。
西瓜枯萎病具有明顯的寄生專化性,除侵染西瓜外一般不侵染其他瓜類,因此利用根系發達的南瓜、葫蘆作砧木,進行嫁接,是防止西瓜枯萎病發生的最有效方法,既能耐寒抗病,又能節省肥料(砧木強大的根系吸肥力極強,從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明顯提高西瓜產量。同時解決因西瓜輪作而造成的土地周轉困難問題,促進西瓜生產大力發展,消除瓜農的后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