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秋
(云南省宣威市中醫醫院,云南 宣威 655400)
小兒腹瀉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腹痛等癥狀為主,部分患兒會有發熱,嘔吐現象,是一種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消化系統臨床綜合癥[1]。筆者采用思密達與艾灸療聯用的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幼兒腹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從本院2009年5月~2011年6月收治的幼兒腹瀉患者中選取100例,男44例,女36例;年齡6個月~3周歲,平均年齡1.5周歲。隨機分為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所有病例發病時間在4d以內,排便次數在3~10次/日,呈液狀便(便質含水量>80%)和粘液狀便(排除膿血便),細菌檢測呈陰性,可見少量白細胞于大便常規,其他營養情況均正常,以上病例均與《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標準相符且2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正確飲食指導建議,補充維生素B,脫水者給予口服補液鹽(不宜加熱)或靜脈補液,以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嚴重嘔吐,腹痛者給予解痙止痛藥(山莨菪堿,胃瘍平等)等常規治療,除此外不用止瀉藥,抗生素等任何藥物;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服用思密達(東仙河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46384)用量6~18個月,0.5包/次,19月~3周歲,1包/次,3次/日,溫開水沖服;另使用藥艾條(蘇州市東方艾絨廠生產批號:國藥準字Z32020641)取腹部神闕、氣海、關元3穴,先行雀啄灸,回旋灸使局部出現擴熱,透熱等灸感后采用溫和灸發動經絡傳感效應,直至患者灸感消失,2次/日,2組均3日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根據執行《全國腹瀉病防治學會討論會》制定的腹瀉療效判斷標準。顯效:治療72h后,大便性狀、次數及臨床其他癥狀恢復正常;有效:治療72h后,大便性狀、次數均改善,其他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治療72h后,各項臨床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6.0對觀察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2組治療2療程后,對照組顯效23例,占46%;有效16例,占32%,無效11例,總有效率78%;實驗組顯效38例,占76%;有效8例,占16%;無效4例,總有效率92%。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腹瀉屬中醫“泄瀉”范疇,為幼兒常見多發病之一,因小兒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胃液及消化酶分泌過少,容易引發細菌性腸道炎,消化不良等結果導致小兒出現腹瀉[2],中醫病因病機主要為邪氣外感,飲食內傷,使脾失健運,肝脾不調,進而導致腸道傳導失常,傳送不利,發生腹痛、腹脹、腹瀉等癥狀。思密達應用現代科技精制而成,主要成份為雙面八面體蒙脫石,其特殊的紋層狀結構和表面非均勻電荷分布,決定了其最佳腸道黏膜保護劑的功用,可有效地遏制致病菌及其分泌的毒素對腸道進一步傷害[1]。艾灸療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之功效,歷來為古今中外醫家推崇備至,其原理為借助燃著艾條所產生的熱效應,調動人體經絡之正氣,從而調控人體免疫功能,增強免疫力,可對五臟六腑病變部位,進行多層次調整,協同作用,使治療效果增強。本研究所選穴位神闕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之功,氣海生發陽氣,關元為小腸之募穴,有培補元氣之效,三穴合用極易激發經絡發生感傳,氣至病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正常[3]。本報告表明采用口服思密達與艾灸療的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小兒腹瀉臨床療效顯著,安全可靠且操作簡單、方便,是理想的治療方法,值得大力推廣。
[1]劉俊梅 .金雙歧治療小兒腹瀉療效觀察[J].醫藥世界,2009,(6):213~214.
[2]金保勝,金麗麗 .金雙歧聯合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128例療效觀察[J].2010,14(4):334~335.
[3]陳日新,康明非 .一種新類型的疾病反應點——熱敏點及其臨床意義[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18(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