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清, 曹 蕾, 宋 亮, 趙 仁△, 汪昆侖
(1.云南省藥物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111; 2.云南省執業藥師培訓中心, 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國藥典》規定和市場流通使用珠子參來源于五加科人參屬植物珠子參Panax japonicus C.A.Meyer.var major(Burk.)C.Y.Wu et K.M.Frng、羽葉三七Panax japonicus Meyer.var.bipinnatifidus(Seem.)C.Y.Wu et K.M.Feng的干燥根莖[1]。而桔梗科黨參屬植物蓮座狀黨參Codonopsis rosulata W.W.Sm.和雞蛋參Codonopsis convolvulacea Kurz及其雞蛋參(原變種)C.var.convulacea、毛葉雞蛋參C.var hirsula、松葉雞蛋參C.vqr.pinifolia、直立雞蛋參C.var.limprichtii、薄葉雞蛋參C.var.vinciflora、心葉珠子參C.var.efilamentosa等[2]多個變種的根莖也叫珠子參。前者是云南主產較名貴而又常用的中藥之一,是中醫處方用藥和中藥制劑產品的重要原料,還是白族、納西族、傈僳族、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用藥;后者在一些地區的民間有少量應用。為防止混淆,本文對此作一系統性概述。
1.1 本草考證與藥用沿革 珠子參在本草記載上一直存在爭議與差異,一般認為珠子參始載于清·乾隆1747年,袁棟的《書影叢說》“云南姚安府也產人參,其形扁而圓,謂之珠兒參”[3]。也有人認為珠子參始載于17世紀70年代本草學家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4],距今有200多年歷史。但我國現代中藥學家徐國鈞和徐珞珊主編的《常用中草藥品種鑒別整理和質量研究(第二冊)》珠子參類專題研究中,華西醫科大學的謝成科教授等認為:珠子參應始載于《滇南本草》,其記載的珠子參應為五加科珠子參類植物[5]。筆者綜合各種文獻與現代研究資料,通過多年來在云南西部、西北部珠子參主產地的資源調查,珠子參野生資源移植撫育過程中所接觸各族群眾對珠子參認知情況,也認為珠子參始載于《滇南本草》的提法是可以成立的。《滇南本草》成書于明成化12年的144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云南省藥物研究所依據滇南本草各歷史版本(范本、務本、于本、從本、琴本)的內容整理出版了《滇南本草》;在珠子參描述上以《滇南本草(務本)》為基礎,植物圖是以18世紀40年代吳其浚先生《植物名實圖考》卷二十三蔓草類“珠子參”來編輯的[6]。將桔梗科黨參屬植物珠子參Codonopsis convolvulacea Kutz var.forrestii(Dieis)Tsoong作為《滇南本草》珠子參植物附圖,有同名異物誤傳誤抄之嫌。2011年增補《滇南本草》時,加入了現代研究有關內容,遺憾的是珠子參來源還是以桔梗科的植物雞蛋參作為珠子參整理增補內容收錄,五加科人參屬珠子參只在附注中作簡要說明[7],值得商榷。
1.2 歷代本草記載珠子參以人參屬珠子參為主 《滇南本草》珠子參記載為“味甘、微苦,性溫、平。止血生肌,服之無甚功效。今人假充雞腎參,誤矣。古土方∶將珠子參為末,捻刀傷瘡,收口甚速。”上述記載只有人參屬的珠子參才有此功效。在清·乾隆1747年,袁棟的《書影叢說》:“云南姚安府也產人參,其形扁而圓,謂之珠兒參”。《本草綱目拾遺》“珠參本非參類,前未聞此,近年始行,然南中用之絕少,或云來自粵西,是三七子,又云草根”。 230多年前,一個湖北人余慶遠來到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區,走訪調查,寫出了維西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地方文獻《維西見聞紀》,稱珠子參:“莖葉皆類人參,根皮質亦多相似而圓如珠故云。奔子欄、粟地坪產之,皆在冬日盛雪之區,味苦而性燥,遠不及人參也”[3]。謝成科等認為:1、《滇南本草》務本補注對珠子參原植物形態的描述、《增圖本草從新》與《植物名實圖考》上的附圖,三者之間在植物形態上不關聯,但前兩者在性味功能上記載的顯然是人參屬的珠子參。另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救生苦海》說“血癥用之,可代三七”。顯然是沿用了《滇南本草》對珠子參功效描述,但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在《滇南本草》流傳過程中經明、清、現代中草醫的增訂、補注與民間傳抄,就出現了與五加科珠子參類植物錯訛與不準確地方。2、五加科植物人參屬珠子參類植物才有止血生肌的功能,《滇南本草》描述的珠子參功效與五加科珠子參類藥物現代描述與應用是相同的,已為現代藥理學所證實。桔梗科植物雞蛋參類藥材主要用于病后(產后)體弱,補養氣血,補肺生津等方面,主要是水煎服或燉肉服。3、傳說在500多年前納西民族藥著作《玉龍本草》中也有記載,長期以來,珠子參實際上是作為一民族藥,在云南邊遠地區的納西等少數民族中廣泛認知采集,市場流通、中醫配方應用等都是人參屬的珠子參,而非桔梗科植物雞蛋參[5]。因此,筆者認為這些文獻資料記載較清晰地描述了五加科人參屬珠子參植物形態與藥材性狀與功用,珠子參本草記載應追溯到560多年前的《滇南本草》。
1.3 珠子參藥名流傳與使用 珠子參由于藥用部位根莖的性狀多為串珠狀或類圓球形而得名,如珠子參《滇南本草》,珠兒參《本草從新》,珠參《本草綱目拾遺》,鈕子三七、大藥子《中國藥用植物志》。大葉三七《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秀麗假人參《中國植物志》,珠子參、竹節參(德欽、貢山、維西),鈕子七(麗江、四川),土三七(大理),盤七(曲靖),鈕子三七、大藥子(中國藥用植物志),野三七(紅河)、扣子七(四川、湖北)《云南植物志》,竹節參、鈕子七、盤七、大藥子、野三七、土三七《云南種子植物名錄》,珠兒參、鈕子七、野三七、土三七、盤七《云南中藥資源名錄》,雪三七《中藥大辭典》。各民族還有自己的叫法:白族“永脂妻、野商妻”《大理中藥資源志》,竹子三七《云南中草藥選》藏族,珠子參果《迪慶藏藥》,鈕子七、大葉七、傈僳族:三七工《怒江中草藥》[8]。
藥典規定珠子參的另一種植物羽葉三七,又叫疙瘩七、鈕子三七(中國藥用植物志),復羽裂參(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羽葉竹節參(中藥志),黃連三七(西藏),竹根七(湖北),峨三七(四川)。疙瘩七《云南植物志》,珠兒參、疙瘩七、羽葉七、鈕子三七《云南中藥資源名錄》;鈕子七、羽葉珠子參《迪慶藏藥》,花葉三七(西藏常用字藥),土三七(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復羽裂參《中藥大辭典》,疙瘩七、羽衣三七,傈僳族:“三資逼”(怒江中草藥)[8]。因此,五加科人參屬珠子參作為全國通用認可的商品藥名,各種較為權威著作與中草藥書籍記載是充分的。
桔梗科黨參屬植物珠子參的根肉質、塊狀、近球形似雀卵,有滋補作用,故稱雞蛋參。莖細蔓延,下連塊根,以形似而喻之為金線吊葫蘆。珠子參、金線吊葫蘆《植物名實圖考》,雞腰參、金線吊葫蘆《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珠兒參、白地瓜《貴州藥用植物目錄》,甜雞露《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山雞蛋《云南思茅中草藥選》,牛尾參、補血草《云南中草藥》,雞嗉子、雞腰子《西昌中草藥》,雞蛋參、珠子參《中華本草》。黨參屬的雞蛋參、松葉雞蛋參、金線吊葫蘆等塊狀或類球形肉質根莖,造成了異物同名,使用上的混淆。
1.4 珠子參的資源分布 據筆者調查與文獻記載,珠子參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國的西部地區,特別是云南滇西北、滇西的橫斷山脈(怒山山脈、瀾滄江、云嶺、金沙江山脈)的三江并流地區。這個區域是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這里高山狹谷,江水橫流,云南珠子參的野生資源主要就分布在海拔達3000~4000 m的云南西部、西北部的亞高山針葉林及闊葉林下,沿河谷延伸到騰沖、龍陵;在云南滇東北、滇中地區海拔在2200m以上,以及永勝、大姚、姚安的高海拔地區,在滇中的梁王山脈一帶高海拔植被保護較好區域,也有人參屬珠子參零散分布。珠子參藥材商品上還包括現代植物學上的“珠子參和羽葉三七、狹葉竹節參、秀麗假人參等人參屬的假人參類種群植物的干燥根莖”[9]。500多年前,蘭茂先生生活在今天昆明東北部的嵩明一帶,在海拔較高區域有珠子參植物生長,當時植被茂密,高海拔環境更是山高林密,野獸出沒,人們使用人參屬珠子參藥材但沒見過珠子參植物的真實形態也是極有可能的。在200多年前清光緒年間務本堂主人王級三根據殘卷收集整理刊刻《滇南本草(務本)》時,桔梗科雞蛋參又生長海拔較低區域,相對而言原植物容易獲得,將黨參屬雞蛋參類植物作為人參屬珠子參植物加以收錄,使同名異物的雞蛋參植物作為珠子參形態圖傳抄下來也就不難理解了。
1.5 珠子參類功效與應用 人參屬珠子參類藥物《滇南本草》原文:“珠子參,味甘、微苦,性溫、平。止血生肌,服之無甚功效……。古土方:用珠子參為未,捻刀傷瘡,收口甚速”[6]。同樣500多年前的《玉龍本草》中也有類似功效記載。在清代1757年的《本草從新》稱“苦、寒,微甘,味厚體厚,補肺,降火,肺熱者宜用之。” 1795年《藥性考》“味辛、甘,性溫。托里,外癥堪用。” “其性大約與西洋參相同,不過清熱之功。熱去則火刑金,而肺臟受益,非真能補也”。“其性大約與西洋參同”。《藥性切用》:“入肺瀉熱,補虛用代沙參”。 甘寒微苦,入肺而瀉熱,補虛用代沙參之不及。性味稍沉,胃虛者,不宜多用。《救生苦海》:“血癥用之,可代三七”。 1876年《天寶本草》:“破瘀血,通骨節,治努力勞傷,氣滯血凝,周身疼痛,吐衄”[4]。
現代中醫認為:“珠子參具有補肺養陰,滋補強壯、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祛瘀生新、補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氣陰兩虛,煩熱口渴,虛勞咳嗽,消炎止痛,腰腿痛,補血止血,虛弱乏力,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勞傷腰痛,月經不調,跌撲損傷,風火牙痛、咽喉腫痛、關節疼痛,外傷出血等癥” 。民間還用于治療胃痛、咽喉炎、頜下腺炎、腮腺炎、病后體虛等癥。白族用根莖、葉治跌打損傷、腰肌勞損、胃痛、高血壓、冠心病、外傷出血、咳血。葉子清涼解毒、潤喉。治療咽喉腫痛,支氣管炎、咽喉充血。果實能利尿,止痛。治療水腫,尿閉,風濕疼痛等癥[4]。
民間應用珠子參的驗方可歸納為:(1)跌打癆傷,風濕骨痛,風濕痹痛:珠子參適量,泡酒內服。選方治療用珠子參、苡薏仁配豬腳燉吃或配小紅參用酒泡服;(2)外傷出血,研末外用。腰肌勞損,刀傷出血用珠子參、重樓、紫金龍、山藥、八角楓共研細粉用白酒為引內服或撒敷傷口;(3)跌打損傷,胸肋挫傷用姜黃20 g,木香5 g,珠子參20 g,葉下花10 g,紅花10 g煎服或酒泡服;(4)外傷出血用珠子參、金鐵鎖、重樓、制烏頭、藜蘆等適量研細粉外撒敷;(5)胃痛、老年氣血虛弱等,配方用,水煎服。胃痛腹脹用珠子參、草血竭、小青藤共研細粉,每晚睡前服5 g;(6)肺結核咯血,久咳用珠子參研細粉蒸鮮豬肉吃;(7)咽喉腫痛,支氣管炎用珠子參葉水煎服或沸水泡飲。另外,珠子參葉,止渴生津,清暑熱。治口舌干燥,心煩神倦,虛火上沖引起的頭暈目眩等,泡水代茶飲[8]。珠子參具有三七偏向外傷血癥、跌打止痛的功能,又有人參、西洋參類滋補肺陰,補虛強壯的功效,在各族人民群眾的實踐應用中不斷得到充實與完善,成為了是云南特有的珍稀名貴藥材。
黨參屬珠子參類藥物18世紀40年代吳其浚先生《植物名實圖考》才有記載。具有補氣養血,補肺止咳,潤肺生津,止血生肌的功效。主治貧血,肺虛咳嗽,自汗,乳汁稀少,肺虛咳嗽,神經衰弱,疝氣,刀傷瘡[9]。
民間認為:(1)治貧血、體虛自汗用雞嗉子120 g,黃芪、黨參各30 g。燉肉服。(2)治乳少用雞嗉子60 g,燉豬蹄服。(3)治子宮脫垂用雞嗉子、黃芪各15 g,老茄子根、八月瓜根各9 g,燉肉服。(4)治疝氣用雞嗉子15 g,雞腎草、陰桃子各9 g,煎水服[10]。
功效上這兩類珠子參是不同的,黨參屬珠子參類藥材主要偏重于補氣養血,潤肺生津等方面。至于止血生肌,治刀傷瘡是與沿襲人參屬珠子參功效所致。由于只在民間使用,藥材商品量又很少,幾乎沒有人展開研究。人參屬珠子參類藥材從明朝起一直就有文獻記載,又有民間廣泛應用基礎與確切的療效,逐步引起了現代醫藥人士的重視,在“止血生肌”等方面從成份、藥理等得到了充分驗證[11]。
由于人參屬植物悠久藥用歷史和確切療效,人們對同屬植物人參、三七等的深入研究,發現了許多有效成份,據此而開發出了大量中藥制劑新產品。同屬植物珠子參也具有確切穩定的臨床療效,具有三七相同作用,又有獨特的消腫止痛、斂肺補氣、抗疲勞恢復體力等作用。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具有:A、抗腫瘤作用;B、增強造血系統作用;C、增強免疫功能作用;D、鎮痛鎮靜與抗脂質過氧化作用;E、抗實驗性潰瘍作用;F、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作用、抗心律不齊作用;G、對白細胞減少癥等[11]都顯示了良好的效果[11]。在華東、華南一帶,人們將珠子參作為婦產科活血化瘀的要藥,對于產婦分娩后恢復身體健康具有獨特的功效,是中醫和民間配方不可缺少的常用名貴中藥材。
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在充分調查掌握珠子參資源的基礎上,認識到隨著珠子參藥材廣泛用途與確切的療效,使用量的逐年增加,野生資源已現瀕危。因此,在滇西北最適宜種植的區域,開展了珠子參野生資源規范化移植繁育試驗,形成了珠子參規范化規模化種植基地,將為市場提供足量優質商品。在中成藥工業上,將其作為“金品”系列產品痛舒膠囊、痛舒片的重要原料。而痛舒膠囊、痛舒片等“金品”系列產品在“十二五”云南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中被列為云南生物醫藥重點培育的10大品牌和重點培育的100個大品種,為珠子參生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以滿足人們康復保健的需要。
3.1 深入對古代本草研究,還原珠子參應用的悠久歷史 綜上所述,《滇南本草》是一部比較完整、優秀的云南地方性本草,對云南南部的藥用植物進行系統的概括收載。可惜的是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又經過明、清兩代不少中草藥醫增訂、收編了有關的志書內容及民間的抄本,不僅版本各異,甚至還有許多矛盾的地方,使人參屬珠子參藥用歷史記載混淆與模糊。但后來《書影叢說》、《本草拾遺》等文獻又對人參屬珠子參作了明確記述。筆者對各種歷史文獻的查閱,反復比較,以實物藥材為參考依據,認為人參屬珠子參始載《滇南本草》論據是成立的,人參屬珠子參藥用歷史可追溯到500多年前明朝,筆者建議恢復珠子參藥用歷史本來面目。
3.2 珠子參類藥材要依據本草沿革和現代用藥情況進行必要區分 其實歷史上本草書籍藥物功效與所附植物圖不一致也有先例,如人參屬植物三七,始載于《本草綱目》功效是現代三七應用功效,但所附植物圖是菊科植物,直到《植物名實圖考》所附三七圖才有所接近[12],珠子參所附圖為桔梗科植物也就不足為奇了。按照現代應用,還原于珠子參歷史真實應用情況,澄清珠子參的混亂情況是有益。
五加科人參屬珠子參類植物的根莖和桔梗科黨參屬雞蛋參類植物根莖都叫珠子參。人參屬珠子參類植物珠子參、羽葉三七的葉片變異幅度都非常大,可以分出幾十個類型,是植物學家筆下的正在進化中植物類群;但其根莖形狀都以1~2條主根相連成串珠狀,多個圓球形、類圓形或短錐形串連而成,變異幅度又比較小。但當今中醫藥人士認同認知與市場流通、中醫藥處方使用的珠子參商品,都是五加科人參屬珠子參類植物的根莖,而非桔梗科植物珠子參(雞蛋參)植物,后者只有在個別民間醫生中少量使用,在市場上是很難找到桔梗科珠子參(雞蛋參)的商品。因此,不論是歷史或現代使用藥名、別名,形狀等人參屬珠子參類藥材,使用珠子參作為藥名、商品名也更為準確。
黨參屬多種雞蛋參類植株都是下部連一個圓球或類圓形根莖或塊莖,藥材形態類圓形或球形為特征。從藥材形態特征與習慣使用藥名、功效等以使用雞蛋參、金線吊葫蘆為藥名更合適,不宜再以珠子參相稱,以減少兩者之間的混淆。便于在群眾中流傳與開發利用,建議藥材名應該統一叫雞蛋參或金線吊葫蘆為宜,不應用珠子參藥名,以便與人參屬珠子參相區別。
3.3 人參屬珠子參類群作用是一塊待開發璞玉 目前,珠子參資源商品提供區域主要是云南西部海拔達3000~4000 m左右地區,這里人類活動相對較少,才有少量野生資源供研究使用。但這些區域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難以在短期內恢復,野生資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藥用需求是不爭的事實,保護與開發并重原則下,通過對珠子參規范化規模化種植觀察,進行優勢種群與優良品系的選育,為云南名貴藥材種植發展進行探索。珠子參類藥物與同屬的人參、西洋參、三七等藥物同樣具有復雜的藥用成份與不同的功效。珠子參現代開發性研究剛剛開始,各部位所蘊含的確切功效有待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加以提煉與發現。如在抗癌、防治白血病等方面已顯現確切功效[13~14]。隨著人們醫療保健意識的增強,珠子參類藥材功效與應用必將得到廣范延伸,讓生長在云南高海拔地區特有的名貴資源造福于人類。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254~255.
[2]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第七十三卷第二分冊,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66~69.
[3]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編.新華本草綱要[M],第三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22~22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第五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35~838 .
[5]徐國鈞,徐珞珊.《常用中草藥品種鑒別整理和質量研究(第二冊)》,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45~370.
[6]明·蘭茂.滇南本草[M].滇南本草整理組整理.滇南本草第二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321.
[7]明·蘭茂.滇南本草[M].滇南本草整理組整理.云南省藥物研究所增補,滇南本草第二卷,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422~425.
[8]趙毅,趙仁等.珠子參藥材品種概述及資源現狀調查[J].中國現代中藥,2011,13(1):11~17.
[9]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第五十四卷,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181~188.
[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第七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00~601.
[11]趙仁,趙毅,李東明等.珠子參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8,10(7):3~6.
[12]黃勝白,陳重明.本草學[M].南京:南京工學院出版社,1988:137~140.
[13]陳濤,胡衛.珠子參皂苷對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細胞增殖抑制和誘導分化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4):831~833.
[14]陳濤,陳茂華,等.珠子參多糖提取及抗癌活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7):9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