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哈佛大學學生馬克·扎克伯格創建了Facebook(臉譜網),這個社交網站滿足了用戶與他人交往的渴望,短短8年間,吸引了全球8億用戶。Facebook的用戶都以真實身份登錄,這種組織方式對真實世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力。2012年2月,Facebook申請募股上市,其估值高達1000億美元。
本期嘉賓:
王晟,資深互聯網專家。
楊明,資深產品總監。
陳季冰,財經評論員,《上海商報》副總編輯。
Q:馬克·扎克伯格創立Facebook前在一家社交公司打過短工,之后對方起訴他剽竊創意,你如何看待馬克的這段過去?
楊明:在美國進行互聯網創業,機會多、門檻低,先發優勢其實并沒有多重要,文克萊沃斯兄弟如果真有把自己的創意變成成功網站的能力,完全不必假手于人,萬一遭遇剽竊可以迅速另起爐灶,但他們做了什么?他們只是一次次跟馬克要更多的錢而已。
在我這樣一個前程序員眼中,Facebook的算法先進性超過很多同類公司,而它不斷推出的新功能也一直在走相對正確的道路。能把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同時建立起來,并進行有機結合的網站又何其少。
Q:在Facebook的創業史上,有哪些產品曾經遭到用戶的強烈反對?又是如何處理的?
王晟:用戶基數大了之后,幾乎所有的新產品都會受到用戶的吹捧或反對,這幾乎成了互聯網公司的一個定律。Facebook推出News Feed的時候也有人抱怨隱私泄露,但這個功能實在太受人歡迎了,所以最后也不了了之,反而成了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網站的標配產品。
Q:Poke(國內譯為“動你一下”“打招呼”)功能極大地促進了用戶的互動,它為什么這么受歡迎?
楊明: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亦莊亦諧。Poke顯然不是真要動你一下,卻好像在你心上輕輕撓了一下,它帶著一點點想象中肢體接觸的曖昧、一點點惡作劇的俏皮,又包含了社交行為的互動性(你可以戳,我也可以戳回去)。二是降低互動成本。之前互聯網的社交互動大多要么線下認識,所以在線上很容易就親密互動起來;要么則往往要通過論壇的長篇大論,才能進入到深度交流探討的境界。而對于那些素不相識、也不知道對方是否適合自己的人,Poke無疑是一種廣撒網的好辦法,看到美女就Poke一下不吃虧,如果美女回復,那你就賺了,即使自己就是美女,看到諸多陌生人的Poke,心理上也會獲得滿足,大家都贏了。
Q:Facebook 作為全球社區的領頭羊,中國社交網絡與其的差距在哪里?
王晟:國內的社交網站過于強調內容,因為內容比較容易獲得流量,速度也快得多。而Facebook非常重視對于關系的挖掘,把維系用戶間的關系當成重中之重,所有的產品和功能都是為了這個核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差別。另外,國內社交網站往往平臺和應用一起來做,而Facebook則規劃得非常清楚:只是做平臺,涉及到應用的一概不做。這種平臺化的思想也是國內的社交網站所缺乏的。
Q:如果Facebook進入中國,誰將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它能否實現本土化?
王晟:我個人認為是不斷整合和強化關系后的新浪微博和騰訊QQ空間等相關產品。Facebook只要過得了審查這一關,本土化完全沒有問題,實際上本土化已經做完了。
Q:Facebook上市后預計會達到1000億美元市值,對于僅有8年歷史的企業估值是否合理?
陳季冰:價格只有“真實”或“虛假”的問題。在真實的價格下,這種商品(公司股票)供求平衡;而在虛假的價格下,要么需要憑票供應(并伴有高價黑市),要么壓根兒就賣不出去(并伴有削價倒賣的“黃牛”市場)。因此,我認為,Facebook上市后,市場會對它做出一個估值,至于它是不是分析師們預計的1000億美元,現在很難說。另外,這個估值所反映的是這樣一個概念:在此刻的市場綜合因素之下,Facebook值這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