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劍明 王文文
(太原理工大學礦業工程學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24)
煤的低溫氧化問題是煤化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同時低溫氧化也是煤自燃的首要步驟和必經過程。煤的低溫氧化,涉及一系列的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包括氧的物理化學吸附,氧化物中間體的生成,穩定態氧化物的形成,以及氧化物的熱分解。煤低溫氧化的外在表現主要體現在煤體溫度升高以及指標性氣體(CO2和CO)的釋放。活化能是研究煤低溫氧化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學參數。煤低溫氧化動力學能把溫度變化和氣體釋放結合起來研究,同時由實驗所得到的活化能為煤低溫氧化提供理論依據。人們利用熱分析儀器對煤低溫氧化動力學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由此得出的表觀活化能很難深入研究和理解煤的低溫氧化機理。基于指標性氣體(CO2和CO)進行動力學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煤低溫氧化過程。因此本文依據指標性氣體CO2和CO氣體解析過程特性,進行活化能計算,進而進行機理分析。
選取易于自燃的神東長焰煤作為實驗用煤。首先將采取的新鮮煤樣粉碎,篩分出粒徑為0.180~0.250μm的煤樣,粉碎新鮮煤樣一部分直接用于實驗,剩余的煤樣充氮氣保存。其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見表1。

表1 神東煤樣的工業分析和元素分析
實驗采用本實驗室研制的煤低溫氧化模擬實驗系統,其流程圖如圖1所示。該系統由反應器,保溫設備,氣路通道以及相應的監測設備等組成。實驗壓力為常壓,N2和O2分別由氣瓶供給,其流量通過相應的質量流量計控制,按照4∶1比例通入氣路,然后在氣體混合器中混合均勻,氣體總流量為50ml/m in。混合氣體在進入反應器前,會被加熱線圈預熱到實驗穩定狀態,以免引起反應器內溫度波動。在反應器內有一對多空石英燒結板,用來放置煤樣。燒結板孔徑結構為20μm,分別固定在反應器的上下兩端。同時燒結板也可以用來分散氣體,保證氣體進入反應器的均勻性。煤體和反應器壁面溫度由一對S型熱電偶進行控制。反應生成的CO2和CO通過氣相色譜(G C-950)進行檢測。O2的濃度通過順磁氧分析儀(A D C-7000)進行檢測。在理想實驗條件下,當N2-O2混合氣剛好接觸煤體顆粒時刻作為實驗開始時間。氧氣濃度的測定只能在反應器出口進行測量,因而把實驗開始時間定為氧氣被檢測到的時刻。

圖1 實驗裝置示意圖
實驗為恒溫實驗,實驗溫度為40~100℃。在實驗開始前,先把爐子升溫到指定實驗溫度,然后把150g左右的煤樣放入反應器內,用純N2進行吹掃12h以除去煤顆粒中的水分。當開始進行實驗時,打開O2氣路,并調整N2和O2的流量,使氣體總流量穩定在50ml/m in;實驗結束后,關閉O2氣路,用N2吹掃實驗后的煤樣,直至煤樣冷卻至室溫,然后對煤樣進行稱重和保存。
CO2和CO生成速率由式(1)、式(2)進行計算:

式中:R(CO2)——CO2生成速率,kmol/kg·s;
R(CO)——CO生成速率,kmol/kg·s;
C(CO2)——CO2的瞬間濃度,kmol/ml;
C(CO)——CO的瞬間濃度,kmol/ml;
W——煤樣質量,kg;
Vgas——氣體流量,ml/s。
在不同實驗溫度條件下CO2和CO的釋放量隨氧化時間變化曲線見圖2。由于在實驗開始前,實驗裝置系統內有部分的N2沒有被排出體系,這部分N2會稀釋生成的氣體產物,從而造成實驗觀察誤差,因此實驗前15m in的實驗數據沒有顯示在圖2中。從圖2可以明顯看出在剛開始的幾個小時CO2的釋放量迅速降低,然后緩慢降低,最終幾乎處于穩定狀態。CO的釋放量隨氧化時間增加而緩慢降低。據文獻報道,在煤低溫氧化過程中,煤顆粒表面以孔結構中的活性位點逐漸減少,生成的穩定化合物逐漸在煤表面聚集,從而使CO2和CO的生成量逐漸降低。CO的降低趨勢明顯低于CO2的降低趨勢,這說明了CO和CO2分別經歷不同的釋放途徑。

圖2 不同溫度下CO2和CO釋放量隨時間變化趨勢
從圖2可以看出,溫度對CO2和CO的生成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盡管隨著低溫氧化時間增加,CO2和CO的生成量呈現降低趨勢,但是CO2和CO的生成量隨著溫度上升明顯增加,特別是溫度高于70℃時。實驗結果與他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CO釋放量隨溫度的增加趨勢高于CO2的增加趨勢,說明CO的生成對溫度更加敏感。
CO2和CO的生成比率是指CO2和CO在穩定生成速率時,某一時刻CO2的生成速率與CO的生成速率比值,用R(CO2)/R(CO)表示。R(CO2)/R(CO)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在40~60℃實驗條件下,在剛開始的幾個小時內R(CO2)/R(CO)呈現出相當高的值;隨著氧化時間增加,R(CO2)/R(CO)迅速降低,5h后R(CO2)/R(CO)逐漸穩定在一個固定值,不隨時間變化。在70~100℃時,盡管在實驗剛開始時R(CO2)/R(CO)值較低,但隨著氧化時間增加,R(CO2)/R(CO)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沒有達到平衡,例如在100℃實驗條件下R(CO2)/R(CO)在25h仍未達到平衡。同時還可以看出,R(CO2)/R(CO)在70~100℃時,呈現出一個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R(CO2)/R(CO)的變化與分解不穩定中間體有很大的關系:一個大的R(CO2)/R(CO)值表明分解中間氧化物在煤的氧化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一個小的或者穩定的R(CO2)/R(CO)值表明煤樣已被氧化,或者說煤樣表面用來吸附氧的活性位點明顯降低。基于上面分析,R(CO2)/R(CO)可以用來分級煤的氧化程度,以及用來評價煤的低溫氧化能力。

圖3 不同溫度下R(CO2)/R(CO)比率隨時間變化趨勢
CO2和CO的生成比率的對數與溫度倒數的關系用l n(R(CO2)/R(CO))~1/T表示,見圖4。盡管這些數據稍微有些分散,但是l n(R(CO2)/R(CO))與1/T之間有明顯關系。隨著低溫氧化溫度增加,l n(R(CO2)/R(CO))迅速降低,特別是氧化溫度低于70℃(343K)。由圖4還可以看出,l n(R(CO2)/R(CO))與1/T的關系可以擬合成兩條直線,而不是一條直線,并且轉折點溫度為70℃。這充分說明煤的低溫氧化含氧氣體的生成至少存在兩條途徑,一個在溫度低于70℃時,起主導作用;一個在溫度高于70℃時,起主導作用。前者對溫度更敏感,隨著實驗溫度的增加,CO2和CO生成量迅速增加,并且CO的增加量明顯高于CO2增加量,導致在第一途徑的直線斜率明顯大于第二途徑的直線斜率。同時研究表明,70℃是煤低溫氧化轉折溫度,當溫度高于70℃時,煤氧化速率加快,在較低溫度下生成的穩定的氧化物,例如酚羥基(-OH),羰基(-C=O)和羧基(-COOH)等開始分解,生成CO2和CO,同時這些穩定化合物的降解會產生新的活性位點,為進一步發生氧化反應提供載體,從而使煤氧化速率加快。

圖4 不同溫度下的平衡態時CO2和CO的生成比率的對數與溫度倒數的關系
一般認為,在煤的低溫氧化過程中存在兩條平行的途徑:吸附途徑和燃燒途徑。盡管燃燒途徑已經被大多數研究人員所接受,但是沒有直接的實驗現象來證實這一機理。燃燒反應途徑類似于煤直接燃燒反應,隨著溫度升高,反應加劇。燃燒反應機理類似于碳在573K時發生的氧化反應,也就是說這種反應只發生在特定的活性位點,并且這些活性位點能快速與O2分子反應,并且發生快速的氣體解析過程。在吸附反應途徑中煤低溫氧化按以下順序進行:(a)煤孔結構表面發生O2化學吸附,并形成不穩定的碳氧化合物(例如過氧化物和過氧化氫);(b)這些不太穩定的氧化物發生分解,生成含氧氣體產物和穩定的含氧物種,包括酚羥基(-OH),羰基(-C=O)和羧基(-COOH);(c)溫度升高,穩定含氧物種分解,產生新的活性位點。同時本文認為在第二種途徑(b)中生成的穩定的含氧物種,在溫度升高時,也會發生燃燒反應。這兩條平行的途徑如圖5所示。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燃燒反應途徑是溫度函數,隨著溫度增加,反應速率迅速增加。另外,當溫度高于70℃時穩定氧化物的分解反應速率也會隨著溫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煤的低溫氧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不同的溫度階段存在不同的反應過程,活化能是研究煤低溫氧化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學參數。為了能夠深入研究這兩種途徑在煤低溫氧化階段所發揮的作用機理,本文從活化能的角度進行分析。

圖5 煤低溫氧化反應途徑示意圖
煤的氧化反應能夠進行所需的最小能量叫作活化能,活化能的大小決定了氧化反應的速度,是反映煤自燃傾向性的重要指標。
本文假設在溫度低于70℃條件下,煤的低溫氧化以吸附途徑為主;當溫度高于70℃時,煤的低溫氧化以燃燒途徑為主。在各個實驗溫度點下,以穩定態的R(CO2)/R(CO)作為CO2/CO的釋放速率,對1/T作圖,做出的曲線如圖6所示,求出的活化能列于表3中。從圖6可以看出,擬合結果與阿倫尼烏斯(A r r h e n i u s)模型符合的很好。從表3可以看出,在吸附途徑中求出的CO2和的活化能為很低,僅為8.97k J/m o l,這說明了煤低溫氧化很容易發生。CO的活化能是CO2的二倍還多,這充分說明,在溫度低于70℃條件下煤低溫氧化容易生出CO2而不是CO。在燃燒途徑中,求出的活化能明顯高于吸附途徑活化能。盡管在溫度高于70℃時,難免有吸附反應發生,但是在求活化能過程中我們選取的是穩定態的R(CO2)/R(CO),這個階段基本已經不存在吸附反應,另外吸附途徑求得的活化能很低,也就是說通過計算求得活化能基本上就是燃燒途徑的活化能。在燃燒途徑中,計算得到的CO的活化能已基本與CO2的活化能相當,也就是說在溫度高于70℃時,煤低溫氧化會產生大量的CO。通過對比計算出的吸附途徑和吸附途徑的活化能,驗證了前面假設的正確性。同時計算結果也為實驗現象和煤礦現場有大量CO生成提供理論依據。

表3 煤低溫氧化活化能

圖6 CO2和CO在不同生成途徑的活化能曲線
本文在恒溫反應裝置基礎上,研究煤低溫氧化行為。根據CO2和CO指標氣體釋放規律,分析研究了煤低溫氧化階段氣體解析過程特性,得出如下結論:
(1)在煤低溫氧化過程中,煤顆粒表面以孔結構中的活性位點逐漸降低,同時穩定的化合物逐漸在煤表面聚集,引起在剛開始的那段時間CO2和CO的生成量迅速降低。
(2)R(CO2)/R(CO)可以用來分級煤的氧化程度,以及用來評價煤的低溫氧化能力。
(3)在吸附途徑中,生成CO2的活化能很低,表明煤低溫氧化很容易進行。生成CO的活化能高于CO2活化能,說明在吸附過程中生成的不穩定的過氧化物中間體分解會生成CO2。在燃燒途徑中,計算得到的CO2和CO活化能基本相等,低溫氧化會產生大量的CO。
(4)在實驗基礎上,提出了煤低溫氧化的兩條途徑,并通過計算得到這兩條途徑的活化能,驗證了這兩條途徑的存在性。在溫度低于70℃時,吸附途徑在低溫氧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當溫度高于70℃時,燃燒途徑起主導作用。并且燃燒途徑活化能遠大于吸附途徑活化能。
[1] Van Krevelen D W.Coal:Typology–chemistry–physics–COnstitution[M].London:Elsevier,1993
[2] Berkowitz N.The chemistry of coal[M].Amsterdam:Elsevier,1985
[3] 王俊峰,鄔劍明,梁子榮等.煤升溫氧化過程中R n的析出與CO、CO2、CH4相關性實驗研究[J].中國煤炭,2009(3)
[4] 薛冰,李再峰,陳興權等.低階煤在干燥氧氣下低溫氧化過程的機理研究[J].煤炭轉化,2006(2)
[5] 李永昕,薛冰,柳娜等.低階煤在濕的氧氣下低溫氧化過程熱力學規律[J].煤炭轉化,2007(2)
[6] 郭小云,王德明,李金帥.煤低溫氧化階段氣體吸附與解析過程特性研究[J].煤炭工程,2011(5)
[7] 劉劍,王繼仁,孫寶錚.煤的活化能理論研究[J].煤炭學報,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