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云 孟敬
摘要:素質教育概念和內涵能否科學而精練地表述,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自覺從事素質教育的實踐行為。本文試圖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政策導向,應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對素質教育的概念和內涵進行新的闡釋。
關鍵詞:素質;素質教育;概念;內涵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
素質教育概念及其理論,是我國改革開放實踐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發展在教育理論和思想上的產物。素質教育概念和內涵能否科學而精練地表述,直接影響到人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和自覺從事素質教育的實踐行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政策導向,應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深入探討素質教育的概念和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1]。
一、素質教育的基本概念
素質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看,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質教育,因為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會使受教育者某些方面的素質得到提高。而我們通常所說素質教育,一般是指狹義的素質教育,它則是針對“應試教育”中“重知識、重分數、輕能力”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它是一種重潛能開發、心理品質培養和社會文化素養訓練相結合的整體性教育,目的是尋求一種更科學的教育途徑以實現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
資料檢索發現,有關素質教育的定義非常繁雜,至少有30種之多。這其中,既有詞語定義,如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以養成健全素質為主旨的教育;也有哲學定義,如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發展的教育。也有官方定義,如原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近年,關于素質教育較為規范的表述方式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素質教育是指人的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后天社合諸因素的影響相結合,將自然人教化為社會人,以達到人的完善與發展的教育。另一種說法是,素質教育是指以人為本的調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與教育過程各種因素形成最佳組合,創造出使受教育者和諧、健康發展的環境,從而促使受教育者自身素質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素質教育就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從而形成人的健全的個性為特征的教育。
二、素質教育基本概念的甄別
素質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同仁的熱點話題。然而,有人卻從邏輯概念角度提出“素質教育提法不科學”的觀點,認為教育就是教育,節外生枝地提出一個“素質教育”的虛假概念,是不能成立的。誠然,“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提法究竟能不能成立,究竟什么是素質教育,是必須要弄清楚的,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實施素質教育了[2-3]。
就詞語表達概念的邏輯規則而言,“素質教育”的提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因為“素質教育”是“教育”這個屬(大)概念的種(小)概念,“素質”是對“教育”的修飾限制,表示“素質教育”是其它各種教育的一種。而“素質”這一概念的內涵是周延的,即它的外延可以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的素質,因而“素質”相對于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等這些種概念而言,它又是屬概念。形式邏輯中的屬概念和種概念雖然不能并列,但兩者是完全可以各自獨立表述的。所以,表達“素質教育”這個概念的詞組,無論在邏輯形式還是概念內涵方面,都沒有什么不科學的。
三、素質教育概念的泛化
現在,中國教育界似乎已將素質教育當成了一個“筐”,無論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想往里裝就往里裝。在很多情況下,“素質教育”實際上是被當成了標簽,被貼在各種隨心所欲的做法上。更糟的是,這些做法往往是土政策、土辦法,大多不合教育規律,也與統一的教育法規相悖,甚至違背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
“素質教育”概念的泛化表現為對素質教育的誤解和濫用。當前,對素質教育比較突出的誤解和濫用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將素質教育視為興趣特長教育。許多學校將素質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興趣與特長上。發展興趣、培養特長本身無疑是重要的。在某種特殊意義上,發展興趣和特長甚至可以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切入點。但發展興趣與特長畢竟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即使算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終究非素質教育的根本。從本質上說,素質不僅僅是指特長,更重要的是指內在的靈魂;素質教育的重點也不在于發展興趣特長,而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其二將素質教育視為開設和增加選修課。無論大、中、小學,一提到素質教育,就聯系到開設更多的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重視課程的廣泛性、選擇性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但素質教育所要強調的是人的充分自由的發展,而非課程學習。如果對選修課不能正確理解和實踐的話,它往往會變成妨礙學生發展的因素,而成為下一次“減負”的對象。
其三將素質教育視為課外活動。強調發揮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并將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協調統一起來,無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在課堂教學之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并使其與課堂教學相協調,的確有利于個人潛能的開發與素質的發展。但是,素質教育對課外活動的教育作用的肯定,不等于否定課堂教學及其改造。如果將素質教育視為課外活動,必將進一步助長當前素質教育中已經出現的課內抓升學搞應試教育、課外抓潛能培養即所謂的素質教育的怪現象。
其四將素質教育理解為培養能力。重視能力培養既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出素質教育的重要起因之一,但培養能力畢竟不等于提高素質。能力主要涉及認知領域,但素質還涉及非認知領域。能力雖然比知識上升了一個層次,但素質比能力更高且更具包容性。
我們應該認識到,之所以會造成這一怪現象,部分是因為實踐者的幼稚和盲目,但更主要的是因為不成熟理論的誤導。
四、素質教育的內涵
關于素質教育的內涵,學術界就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3-5]:
第一,素質教育是把人的先天遺傳素質和后天社會諸因素的影響相結合起來,使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消除一個人的認識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之間的差距,以達到人的完善與發展的教育。
第二,素質教育是按照真、善、美、健的價值標準,將人類科學的、道德的、審美的、生活的文化成果,內化為每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積淀于個體的身心組織中。
第三,素質教育是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為。
第四,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質教育的內涵可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從教育目標的角度看,素質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從教育的功能看,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總之,素質教育并不是簡單地設立幾個琴棋書畫培訓班,不是單純地去鄉村體驗體驗生活,更不是機械理解下的不考試、不留作業。其真正的內涵,乃是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
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有以下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強調:
第一,素質教育弘揚人的主體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精神力量的教育。
第二,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育法》規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受教育機會平等是國家法律規定的一項基本教育方針。素質教育不是面向少數學生的“淘汰教育”、“選撥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員教育”。
第三,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全面發展,這是國家的教育方針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合理素質結構,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質。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發展,而是和諧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既不是“英才”教育,也不是“升學”教育和“就業”教育,而是“為人生作準備”的公民教育。
第四,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人的個性是千差萬別的,社會也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使有不同天賦和愛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除了統一的基礎課程外,通過各種教育方式給予他們能發揮天賦和愛好的空間和時間。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
3.崔相錄.素質教育實施方法[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4.王策三.保證基礎教育健康發展——關于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5):59-84.
5.“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其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慨念、內涵及其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