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 征 顧曉燕 金陵科技學院
中國與美國作為世界極其重要的兩大經濟體,彼此間經濟聯系緊密,同時又貿易摩擦不斷。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限制手段正逐漸發生變化,在“兩反一保”措施外,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壁壘成為其常用的手段。美國關稅法中的337條款規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可以以存在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為由,對侵犯了美國的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專有權的進口產品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337調查”是目前美國設置知識產權壁壘、進行知識產權和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該調查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而機電行業則是被調查的重災區。
美國從1972年發起首例“337調查”開始,截至2011年共發起“337”調查825起,涉案國家和地區達65個。美國自1986年首次對我國發起“337調查”以來,截止2012年6月累計對華“337調查”140起。1986~2001年的16年間,美國對華“337調查”平穩發展,總共15起,數量不多,平均每年1起不到;波動也不大,每年在0~4件之間。中國2002年加入WTO后,遭遇的“337調查”迅速增長,開始成為亞洲地區“337調查”的主要對象。2002~2011年的10年間,美國對華進行“337調查”的立案數達到119起,平均每年近12起,是入世前的十倍。而且除2009年因受到金融危機沖擊,使涉華“337調查”為9件外,近幾年涉案數量都在兩位數。2010年,中國企業遭遇“337調查”案件20起,2011年則為16起。2012年1-6月中國企業在6起“337調查”中成為強制應訴方。中國連續10年成為遭遇美國“337調查”案件數量最多的國家,已成為美國“337調查”的主要目標國。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電子產品就一直位居美國“337調查”的首位。1991~1995年為18起,1996~2000年為 37起,2001~2005年為57起;而在2006~2010年,涉及電子類產品的“337調查”已達120起;2011年,涉及電子產品的“337調查”達53起。美國對華“337調查”的涉案行業也相對集中,機電行業仍是其主要的調查對象。截止2012年6月,在美國ITC受理的140起涉華“337調查”中,涉案產品高度集中于機電尤其是電子產品,共有96件案件,占68.5%。其次為輕工產品19起,占13.6%;醫藥產品10起,占7.1%;化工產品8起,占5.7%。另外涉及五礦產品3起、紡織1起、鞋類1起、林業產品1起、農副產品1起。
分析近年美國對華“337調查”的產品類別,機電產品涉案數均達到50%,甚至高達90%。這說明機電產品成為“337調查”的重點對象并不是個別年份的偶然現象,這其間存在某些必然因素,并可能導致我國機電行業頻遭“337調查”的狀況持續。

圖1 2008年-2012年6月美國對華機電產品337調查比重
“337調查”的制度設置、救濟方式、處理程序無不體現了美國擴大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傾向。這本身就是美國作為世界知識產權強國利用知識產權制度的特點和自身積累的知識產權優勢向發展中的知識產權弱國設置的知識產權壁壘,從目前的效果來看,“337調查”充分利用了美國的知識產權優勢,對中國機電企業頗有殺傷力,是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利器。
中美貿易額總量大,且近年呈持續擴大趨勢。中國是目前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首要進口來源地。機電產品是美國進口的第一大類商品,中國是美國機電產品進口第一大國家。從近十年的數據來看,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和機電產品進口額均較為巨大,而且除2009年外均逐年增長。2011年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額較之2003年增長163.38%,機電產品進口額增長216.92%,機電產品進口額增幅高于進口總額。美國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口額在自中國進口總額中所占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機電產品與其他類別的貨物相比是中國對美出口的優勢產品。另一方面,美國自中國進口的機電產品額與美國機電產品進口總額的比例約為1/3,也呈總體上升趨勢,說明中國機電產品與其他國家的同類貨物相比在美國市場競爭力較強。

表1 2002年-2012年3月美國自中國進口機電產品金額和比重
龐大的貿易額使貿易糾紛產生的可能性增加,而中國機電產品的價格和數量對美國的相關產業和美國其他貿易伙伴的相關產業造成了較大沖擊。相關產業集團自然就會對中國機電產品作出反應,向美國政府施壓,以求獲得寬松的生存環境。美國政府出于對本國利益的保護,以“公平貿易”之名制定、實施特殊規則,同時使用管理、威懾、單邊制裁等多種手段,并將保護范圍不斷擴大,以維護其核心競爭力,防止發展中國家趕超。
機電行業中很難尋找到不涉及任何知識產權因素的產品,即便是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企業也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通過商標建立自己產品與某種品質的聯系,并采取積極方式進行商標注冊,獲得商標權以使這種聯系唯一化。而對于更多或多或少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機電產品來說,創新與創新成果的保護是同時進行的,這些產品的專利較多。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檢索系統中就能檢索到主分類號為F(機械工程)的發明專利98493件,主分類號為G(物理)的發明專利220722件,主分類號為H(電學)的發明專利271833件。這些只是在中國申請的發明專利數量,由于專利的地域性特征,國際上上述三類的發明專利數量將大幅增加。同時,在其他分類號項下的很多專利亦可應用于機電領域,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實用新型專利。這也即是說,機電產品實際運用的專利數量要多得多。
知識產權與機電產品的這種聯系使美國根據利益需要以維護知識產權為由對貨物貿易進行控制提供了可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知識產權制度的不斷完善,機電產品中蘊含的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會越來越多,知識產權的運用和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將越來越大。“337調查”啟動條件具有明顯的側重和針對性,實踐中主要被運用于有關知識產權的不正當貿易,專利侵權一直是調查的最主要訴由。1972~2010年,在美國對全球發起的760起337調查中,單獨以專利侵權為由啟動的達592起,占比高達77.9%。而機電產品尤其是電子產品領域知識產權密集,相關權利人和權利要求多,容易出現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美國正好以貨物中的知識產權為著眼點對機電產品的進口實施限制措施。
我國機電產品在出口高速增長的同時努力改變出口產品結構,從以加工出口勞動密集型工業品為主向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高新技術產品為主轉變。產業鏈中不同環節的利潤相差巨大,例如擁有核心專利技術和品牌的蘋果公司從每臺iPad獲利50%左右,而代工的富士康拿到的費用不到售價的3%。各國企業都試圖占據產業鏈中高附加值的環節,憑借知識產權實現合法壟斷,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和貿易利益。因此中國機電行業的這種產品結構轉變需要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并通過知識產權制度進行獨占。但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提高機電產品一般貿易的比例也不可一蹴而就,目前中國機電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缺乏、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仍舊存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排名第三十四位。中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與美國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機電領域也不例外。截至2010年底,中國國內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有效數量分別為257893、849454、718056, 國 外 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有效數量分別為 306867、8514、75298。國內發明專利僅占專利總量的14.13%,國外發明專利則占到了專利總量的78.55%。美國是目前世界上科學技術最為發達的國家,在機電領域不僅擁有很多核心專利,還通過國家與企業實力使很多專利成為了國際標準、行業標準。
我國提出在“十二五”期間機電產品出口要推進科技興貿戰略,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實現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健康發展。而目前我國機電行業主要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在國內擁有自主品牌的比例并不理想,在國外擁有商標權的就更少。我國發明專利申請授權率明顯低于世界發達國家,PCT申請數量少都說明國內一部分“新”的技術方案創新高度還不夠,其創造性還達不到國際上較高的要求。在創新能力尚有欠缺,知識產權制度運用也不夠嫻熟的情況下,美國作為“知識產權人的天堂”,利用“337調查”一如既往地高強度保護知識產權,占領機電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同時起到遏制中國機電產品對美出口的目的,可謂一箭雙雕。
美國對華頻頻使用的“337調查”使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面臨巨大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利用“337調查”提出知識產權侵權指控方便快捷、勝訴率高、救濟力度大、針對對象廣泛、影響深遠。美國企業已將“337調查”視做一種市場化手段,通過“337調查”達到阻礙產品進口,占領未來市場的目的。中國企業有可能放棄對有侵權風險產品的出口,也有可能放棄接受進口商委托生產對美出口產品的訂單。而對應訴企業來講,“337調查”涉及的內容在技術上比較專業,應對難度大。
為降低遭遇“337調查”的風險,我國機電企業需要在向美國出口時進行更為全面細致的知識產權預警分析,這將成為產品出口成本的一部分。如被進行“337調查”,我國機電企業則需要耗費大量經費、時間和精力來爭取保住美國市場,為此支付的金錢需要在后期的銷售中彌補。目前我國向美國出口的機電產品還主要是一些中低端產品,價格仍是中國產品與墨西哥等外國產品競爭的重要因素。成本增加會削弱我國機電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削弱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國機電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
以高科技公司為首的美國公司已經習慣將“337調查”作為一種競爭策略,以此來威懾、恐嚇、打擊中國競爭對手。2012年6月25日美國ITC在對部分電子成像設備啟動的“337調查”中,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涉案;2012年5月18日在對部分帶有可伸縮USB連接器的電子設備啟動的“337調查”中,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涉案;2012年1月5日在對部分藍光唱片播放器及其同類組件啟動的“337調查”中,中國海爾集團涉案。機電行業中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小微企業一旦遭遇“337調查”,可能直接導致企業破產關閉。大中型企業從事一般貿易的較多,已經或正致力于培育自主品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但亦存在大批出口商品被堵截、被囤積,損失慘重的可能,如果被發布排除令、禁制令可能意味著被排擠出美國市場。“337調查”阻礙了中國機電企業開拓美國市場的腳步,減緩了中國機電行業國際化發展的進程。
第一,加強自主創新,提升知識產權能力。“337調查”是以知識產權為著眼點的貿易壁壘。加強自主創新,貫徹推進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增強自身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實力是破解美國“337調查”等知識產權壁壘制約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根本途徑。亞洲的日本、臺灣地區、韓國曾經是美國“337調查”的主要目標國,但這些國家和地區通過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從戰略上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從戰術上強化知識產權能力和技巧,有效改變了頻繁被調查的不利局面。尤其是日本通過知識產權戰略,特別是專利戰略全面提升了本國的科技創造和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值得我國借鑒。如前文所述,機電行業是知識產權較為密集的領域,要擴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機電產品出口比例,從根本上擺脫“337調查”對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禁錮。對于基礎好的項目和產品要組織精英團隊重點攻關,力爭取得核心專利,力爭將我國專利上升為行業標準,同時圍繞該專利做好布局,使對應的機電產品在國際貿易中處于有利地位。
第二,爭取有利規則,巧妙規避規制。“337條款”是美國制定和實施的一個規則,代表和維護的是美國利益,短期內不可能廢除。但從國家層面上展開對話,爭取該條款的修改、調整是有可能的。“337條款”制定于《1930年關稅法》后,已經經過《1974年貿易法》、《1979年貿易協定法》、《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1994年貿易法》等多次修改和完善。如果改變現有規定,使“337調查”的立案標準更加嚴格,處罰措施更具針對性,賦予被調查企業更多的權利,都將使中國機電企業受益。其次,要發揮己長,避其鋒芒。商務部等十一部委《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繼續鞏固機械類產品的傳統優勢,培育電子類產品的競爭優勢,強化大型成套設備的綜合比較優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適度減少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出口。這對我國機電企業應對“337調查”同樣適用。另外,“337調查”針對的是進口產品,我國機電企業可以適度進行國外直接投資,通過本地化生產繞開337條款的制約、
第三,充分了解規則,合理防范與補救。充分了解規則是每個機電企業面向美國市場時的必修課。政府應向機電企業普及“337調查”的相關知識,企業之間要加強戰略協作,建立聯動機制。要通過行業協會和企業聯盟整合整個機電行業的資源去解決問題。應建立知識產權預警的長效機制,防患于未然,避免侵犯知識產權的機電產品出口,減少損失。在被調查前盡可能事先捕捉一些有用信息,以便盡早作出反映,將糾紛扼殺在萌芽階段。要有高效可行的應急方案,深入解讀和合理利用現有規則,在被調查后積極應訴,聘請有經驗的律師團隊,采取最合適的補救方式,爭取損失最小化。實踐證明,和解、聯合抗辯、規避設計等都是目前較好的策略。▲
[1]余樂芬.美國“337調查”歷史及中國遭遇知識產權壁壘原因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1(07):35-40,76
[2]趙鴻雁.美國“337條款”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及法律措施[J].國際貿易,2008(01):64-67
[3]黃曉鳳.美國對華337調查的變化趨勢研究 [J].國際貿易問題,2011(03):69-78
[4]肖志勇,陳永梅.從捷康勝訴“三氯蔗糖案”解讀美國對華337調查 [J].軟 科 學 ,2010(05):60-63,82
[5]代中強.現階段我國企業頻遭知識產權壁壘的原因及對策 [J].中央 財 經 大 學 學 報 ,2010(02):70-75
[6]包振宇.簡析337條款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趨勢[J].知識產權,2011(0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