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行業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艱巨,專用汽車行業也不例外。
背靠全球最大、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專用汽車市場,享受著連續十年的產銷量穩步增長,習慣了靠產能擴張等外延式發展方式,一下子要進行轉方式、調結構,我國專用汽車行業中肯定有很多企業不適應。從不適應到適應,再到主動轉方式、調結構,這注定是一個困難重重的過程。
本期雜志《訪談》欄目中的《中集:讓理想照進現實》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集車輛在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中集人的創新精神、超人的膽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中集車輛是我國專用汽車行業的巨人,企業規模龐大,新近兼并企業眾多,同時面臨外部市場下滑的不利環境,轉方式、調結構面臨比中小企業更多、更復雜的困難。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經濟研究室執行主任遲長勝認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在加大。這主要是由于出口市場經濟不景氣且前景不明朗;國內市場不僅不能在短期內形成替代出口的空間,原有的增速也難以保證;原來的勞動力、資源、土地等低成本優勢開始減弱。還有一個困難來自調結構與保增長之間的矛盾,在外部市場環境不樂觀的情況下,這個矛盾更加突出。
中集車輛的核心經營方針是“盈利為第一指標,提升凈資產收益率”,公司始終強調內涵優化,穩健經營。在全球經濟起伏不定,國內專用汽車市場由快速增長期進入穩定增長期的今天,李貴平首先想到的是守住自己傳統的基本盤。守住就是要保證經銷商的利益,提升他們的效率;守住就是要保住工廠生產的穩定,不做無效投資、瞎折騰,通過市場行為引導工廠走專業化道路。
這體現了李貴平對保持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矛盾的充分認識,以及對這對矛盾體之間的平衡點的有效把握,很符合“穩中求進”的戰略。
在求“穩”的同時,中集車輛從沒放緩或停止“進”的步伐。中集車輛“進”的切入點是著眼未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突出表現在第三代半掛車技術平臺的研發上。中集車輛敏銳地意識到,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不被淘汰,要想引領我國半掛車技術發展趨勢,盡快與全球先進半掛車技術和市場接軌,提升企業增長的內在質量,就必須在技術和產品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這一創新之舉需要膽識。
然而,第三代半掛車的研發和市場投放并非一帆風順。接近第三代半掛車產品的“黑炫風”在投放國內部分市場后,反應并不理想,以至于有人認為中集車輛的這步棋走錯了、失敗了。筆者認為,這是暫時的困難,困難的背后是不規范的市場(超載盛行)與高效、先進車輛之間的矛盾,而市場不會一直不規范下去。
轉方式、調結構還需要奉獻精神。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過程中不僅困難重重,而且很多情況下還不能在短期內見效。這一屆的企業決策者進行轉方式、調結構,往往要到下一屆甚至再下一屆決策者在位時才能體現出來。從這個角度講,沒有無私的奉獻精神的企業決策者是沒有動力去干轉方式、調結構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傻事”的。
從文中可以看出,中集車輛總經理李貴平不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更是一個敢于、善于把理想變為現實,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具有堅強的毅力和耐心,具有奉獻精神的企業管理者。